重慶旅游大不大,產業強不強,我們以2006年的數據跟周邊省份作一番對比便一目了然:2006年,重慶旅游收入為323億元,僅占全國旅游業總盤子9000億元的3.5%左右,而同處西南的云南,旅游收入超過450億元,占全國的5%以上,四川超過800億元,占全國的8.8%。
重慶擁有世界級品牌的長江三峽,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擁有3處國家地質公園,但為何旅游產業做不大?
一是缺乏大手筆和大項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以其鮮明的民族化、民俗化特色,在國內旅游景區中獨樹一幟。但2005年,大足石刻僅僅接待游客120萬人次,旅游收入5.4億元。而同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卻創造出了“文化與經濟對接、世界遺產保護與帶動旅游發展”的“麗江模式”。2004年8月,“麗江旅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僅僅2年時間,資產就增值近一倍。2005年,麗江接待游客量達40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達38.59億元。
二是管理不順,條塊分割。長江三峽是世界唯一可乘大型輪船游覽的峽谷景觀,也是中國規模最大、名氣最大的景區之一。然而,作為重慶旅游的拳頭產品,三峽旅游市場并沒有預料中的繁榮,反而一路坎坷。究其原因,就在于體制上和利益上的割裂。沿線各景區各行其是,沒有整合,最終導致景區檔次上不去、效益上不去。而四川的九寨溝,無論是名氣,還是開發時間,都大大晚于長江三峽,但如今無論是氣勢還是收益,都大大超過三峽。自2001年來,四川阿壩州形成“大九寨旅游區”,吸引了九寨溝、松潘、若爾蓋、紅原多個縣加盟。旅游區引進美國加州集團,投資超過20億元,建起若干大項目,形成龍頭引領、多層次配套的大氣勢和大格局。資源的合理配置帶來幾何級數的效益增長。2005年,大九寨旅游區游客量超過4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5億元。反觀重慶,幾乎每個旅游景區的業主都是各自為政的,由于投資主體的實力不強,使得重慶的旅游項目要么起點不高,要么定位不準,從而呈現出一幅“小、散、弱、差、淺”的發展態勢。
三是“啃老”嚴重,缺乏創意。一個好的“創意”可以出人意料地填補產業空白,帶動產業的發展。從1998年起,我市開發了從長江大橋南橋頭至彈子石重慶卷煙廠一共八公里的南濱路。從此,這里不僅成為重慶人最樂意來的地方,而且海內外媒體爭相報道。然而,縱觀我市旅游景區,有好資源的不在少數,但缺乏創意,是做不大的真正原因。豐都鬼城一度以“鬼文化”馳名中外, 但長期以來,景區都在吃“老本”,以為嚇人就是“鬼文化”,結果效果適得其反。由于沒有在旅游形式上創新,雖然硬件投入較大,但豐都鬼城仍然沒有成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除了這些原因,重慶旅游之所以弱小,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思想不夠解放、開放意識不強。如果不能大膽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再好的資源優勢也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何況中國的旅游業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令人欣喜的是,重慶旅游正在破冰。
據重慶“十一五”規劃,在“十一五”期間,重慶要以旅游大項目為引導,重點打造“長江三峽”、“大足石刻”、“烏江畫廊”及“山水都市”四大旅游精品,大力實施旅游“大項目、大投入、大營銷”三大戰略。據悉,在“十一五”期間,重慶旅游大項目招商要實實在在地達到500億元,每年不得低于100億元。到2010年將力爭使入境游客數量突破100萬人次,國內游客超過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600億元。這些藍圖要變成現實,最重要的是徹底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敞開心扉、敞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