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轄以來,重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歷史性的進步,但是如果用“314”總體部署這把“國標”尺子來量,我們的差距還很大。這些差距除了客觀原因外,最主要的差距還是在思想上。地處內陸、身處峽谷的客觀存在,老工業基地強大的計劃經濟慣性和大農村海洋般的小生產現狀,使得我們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身上仍然存在著懷舊的保守觀念和封閉的峽谷意識。這些保守觀念和峽谷意識,突出表現為十種意識——
■ “保守意識”
一些同志沾沾自喜,小富即安,喜歡“縱比”、不愿“橫比”,尤其是沒有將“314”總體部署作為最重要的標尺,來比照重慶的發展、比照自己的工作。因此,看不到差距,找不到問題,缺乏憂患意識,缺乏進取意識,缺乏拼搏意識。這種自我感覺良好、不思進取的思想,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要克服的“保守意識”。
■ “虛無意識”
一些同志說到地方、行業、企業發展不足,都認為原因在于思想不夠解放,都認為有必要深入解放思想,但說到個人,常常就避重就輕,不能深入;說到地方、行業、企業開放不夠,大家也都認同,都認為有必要擴大開放,但一找原因,常常是講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則難以找到。這種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手電筒思維”,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要克服的“虛無意識”。
■ “官本位意識”
一些同志習慣于發號施令,做官當老爺。有“官本位意識”的人,容易滋生凌駕于被管理者之上的“家長意識”,乃至復活“牧令意識”(亦即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管理意識)。“家長意識”必然產生“領地觀念”和“莊園意識”,用高墻深溝把自己和外界隔絕起來。“牧令意識”更要求老百姓像老實的綿羊一樣,規規矩矩在附近吃草,而不去開拓開放。所以,要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就必然克服“官本位意識”。
■ “封閉意識”
一些同志熟悉于、習慣于、傾向于以計劃方式去配置資源,而不熟悉、不習慣、不傾向于培育市場,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受此計劃思維束縛,無論是政府管理者,還是企業經營者,都容易眼睛向“內”。其表現為:一是將域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割裂開來,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善于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來發展自己。二是有的政府管理者熱衷于當“運動員”,眼睛只盯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有的企業經營者熱衷于找“市長”,眼睛只盯著政府的政策條文。這些“眼睛向內”的表現,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要克服的“封閉意識”。
■ “僵化意識”
一些同志習慣于“規規矩矩”、謹小慎微,遇事因循守舊,簡單機械地按條條框框辦,不敢沖、不敢闖,不是以解決問題、求得發展為原則,而是以不冒風險、不犯錯誤為原則,不敢越雷池一步,“公事公辦”,問題解決不了就擱著。看文件習慣于看到“不準”干什么,不習慣于看出“可以”干什么。這種現象,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要克服的“僵化意識”。
■ “狹隘意識”
一些同志把開放理解為僅僅是吸引資金,而不了解開放除了吸引資金之外,更重要的是引進項目、技術、市場和人才,參與更大范圍的產業分工。有這種片面看法,就會進一步認為開放只存在于比較狹窄的領域,只與極少部分行業有關,而與自己無關。許多同志因而對開放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還有的同志忙于事務及應酬而疏于學習,對市場經濟的知識、對外開放的門道、國際交往的慣例等等知之甚少。理論知識、理性認識不足,縱有猛打猛沖的勁頭,必少運籌帷幄、干成大事的能力;也許戰術意識尚可,但戰略意識必定不強,缺乏長期發展思路,于是“見子打子”、“猴子掰包谷”等現象便層出不窮。這些表現,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要克服的“狹隘意識”。
■ “碼頭意識”
一些同志將本位利益凌駕于全局、長遠利益之上,缺乏大局意識、全局觀念,只看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為爭這“一畝三分地”的好收成,以鄰為壑、同室操戈。對同一招商引資對象、同一市場對象,惡性競爭,殘酷廝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結果兩(甚至多)敗俱傷。這種現象,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要克服的“碼頭意識”。
■ “個人意識”
一些同志公事私辦,甚至私事公辦,“酒杯一端,政策放寬”。重關系、重人情而輕規則、輕制度,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作為利益來源,將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私有化。為了特殊利益,該管的不管,該放的不放,人為地設置障礙,無端地畫地為牢。這些表現,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要克服的“個人意識”。
■ “懶漢意識”
一些同志機遇意識不強,喊機遇、等機遇多,但抓機遇、搶機遇不夠;有的同志主動意識不強,“鳳凰鳳凰快來吧”的盼望多,修好“鳳巢”、吸引鳳凰的行動少,有的甚至還有“寧做雞頭不當牛尾”的唯我獨尊心理;有的同志片面認為“直轄市不可能不照顧”、“三峽庫區不可能不照顧”、“貧困地區不可能不照顧”,一味地等、靠、要。這些表現,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要克服的“懶漢意識”。
■ “取巧意識”
一些同志對解放思想本身的看法仍然停留在解放思想的初期(那時的解放思想重在趕走“攔路虎”、搬走“絆腳石”,故一次關鍵性的觀念轉變便可以使思想豁然開朗),認識不到30年后的解放思想,更重要的已不僅是單個觀念的轉變、甚至于不再僅是關鍵性觀念的轉變,而是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思想體系的整體塑造、整體轉變。所以,不是去追求艱苦的思想改造,不是去追求系統的知識充實,不是去追求思維方法的科學轉變,而是乞靈于某一招“仙人指路”,使自己茅塞頓開,觀念立馬得到轉變,思想立馬得到解放。這種表現,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要克服的“取巧意識”。
上述十種意識不克服,重慶的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活動就難以取得實效,就難以把“314”總體部署落到實處。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教授、重慶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