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陽光明媚。位于榮昌縣城西北角的榮昌特殊教育學校,橘黃色的教學樓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溫馨。跟平日一樣,敖行琴早早地走進教室。她將右手食指向上一指,雙手攤開,講臺下的孩子齊刷刷站起來,豎起右手拇指向前一伸,坐下。
敖行琴教的是數學,她把10多道計算題寫在黑板上,讓孩子們走上講臺在黑板上答題。沒有講課聲,也沒有答題聲,除了粉筆劃過黑板偶爾發出輕微的“吱吱”聲,教室里安靜得能聽見呼吸聲。
這是一個無聲的課堂。學生是聾啞孩子,老師也幾乎沒有聽力。就在兩年前,敖行琴走進了這無聲的課堂,當上一名特殊的老師,教授著這群特殊的孩子。
今年26歲的敖行琴,生活在無聲世界已有15年。“我能看見你說的每一句話。”看口型與人對話,是她打開有聲世界的唯一手段。
■ 13歲那年開始,有聲世界逐漸拋棄了她
1980年8月,敖行琴出生在榮昌縣清流鎮馬草村一個貧苦農家。7歲開始,父母將她送到離家十多公里的榮昌縣吳家鎮偏遠的榮江完小讀小學。小學階段,敖行琴度過了一生中最自信、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光。
1993年9月,敖行琴來到清流鎮中學讀書。也就是從那時起,不幸開始纏繞著她:她經常聽不見老師和同學說話。剛開始的時候,她并沒有在意。直到有一天,上語文課,老師講授的是《皇帝的新裝》。老師請她起立分角色朗讀課文。“敖行琴、敖行琴……”老師連續喊她幾次,可她毫無反應。同桌同學趕緊將她拉起來。然而,她站起來卻不知道該做什么。老師以為坐在最后一排的她在開小差,又大聲重復了一遍,全班同學也驚訝地望著她,但她仍然一臉茫然。老師火了,同學們笑了。這時,她才第一次真正地意識到,自己的耳朵真出了問題。
星期天,父母送她到醫院,經檢查,她患了重度混合性耳聾,只勉強聽得見80分貝以上的聲音。
從此,她整天以淚洗面,不愿意和別人多說一句話。家里窮,爸爸、媽媽每天靠下苦力才勉強養活一家人,連她上初中的學費都是向親戚借的,哪有錢給她治病呢?
“耳朵都聾了,還送她讀書有啥用?”周圍鄰居看她還在上學,勸她父母不如早點讓她回家務農。
命運的不公和鄰居的白眼,讓她心灰意冷。她決定離開校園,離開這個世界。偶然的一個機會,她讀到了成都無臂少女陳潔的故事。讀罷這篇文章,她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陳潔的事跡給了她極大的啟迪。她放棄了輕生的念頭,時刻提醒自己:決不放棄!同時她還給自己取了個充滿希望的筆名:揚帆。
初二那年,父親不想讓她繼續讀書了。最艱難的時刻,母親站了出來,偷偷將學費塞給了她。母親沒有文化,卻深知沒有文化的苦。
■ “為學校爭口氣”
上課時,她努力伸長脖子去聽,并且緊緊盯住老師的嘴巴,看老師講課的口型,琢磨老師所講的內容。遇到還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她就利用下課時間,纏住老師反復問。英語是特別要求聽力的學科,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一年期末,100分的英語題,她居然考了98分!
1995年,榮昌縣清流鎮幾百個初中畢業生沒有一個學生考上中師、中專,這讓清流中學很尷尬。1996年夏天,敖行琴作為清流鎮的種子選手,帶著老師和學校領導希望她“為學校爭口氣”的囑托,走進會考考場。考試很快就結束了,她感覺很好。就在她暗暗高興的時候,同學的一句話,讓她的心情一下子凍成了冰。同學說:“廣播里反復喊,物理的作圖題必須用鉛筆做,你是不是用鉛筆做的?”一聽同學這句話,她一下子傻了:自己根本沒有聽到廣播通知,全部是用鋼筆答的題啊!“完了,幾年的功夫恐怕就這樣白費了……”想到這里,她再也控制不住,哭著跑開了。
過去了一個星期,學校來人通知她,說全校就她一個人通過了會考,叫她立即到學校參加復習,迎接升學考試。一個月后,她終于不負眾望,成為全校唯一考上縣師范校的學生。
16歲那年,敖行琴走進榮昌縣師范校,本該為自己的幸運而高興,可是她一點也高興不起來。除了學習文化課的重重困難,最令她感到痛苦的是音樂和舞蹈課。由于無法感知音樂和舞蹈的節奏和旋律,她常常唱錯曲調、踏錯節拍。“音樂和舞蹈是我永遠的遺憾和痛。”她在日記中寫道。就這樣,她艱難地熬過了師范三年的學習生涯。
■ 聽不見聲音,也要當個好老師
1999年秋,19歲的敖行琴回到生她養她的清流鎮馬草村小學,當上了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這時,她的聽力更差了,單向交流都存在問題。
“一個聾子,怎么能當老師?”一些學生家長提出質疑,要求學校更換老師。在敖行琴的苦苦請求下,學校領導答應讓她先教一學期試一試。
敖行琴開創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式——結合口型聽學生說什么,平時上課盡量少說,多用板書演示。學生回答問題時,她自己會湊近學生,結合口型,理解學生的意思。漸漸地,她遠遠地看口型,就基本能知道對方在說什么了。
依靠這一獨特的本領,敖行琴重返有聲世界,并用實際行動回答了家長們的疑問:聾子也是可以當好老師的。
在學校,她一改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大力推崇激勵教育,不放過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讓家長和全校老師沒想到的是,第一學年下來,這個聽不見聲音的殘疾老師所帶的班,語文成績竟是全年級第一!自此,敖行琴年年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
沒想到的是,2004年,支撐敖行琴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徹底垮了。
這年暑假,攢了點錢的敖行琴到重慶市新橋醫院檢查。醫生說,她患的是極重度感應神經性耳聾,已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根本沒有康復的希望。她將永遠完全失去聽力。
“這么多年,我都堅強走了過來,就因為覺得自己還能康復。豈料,這一紙診斷再次將我推向深淵。站在河邊,我卻沒勇氣跳下去。我舍不得心愛的講臺。”她說,“只有盡全力爭取,才能夠做到得之泰然,失之坦然。”她給自己起了個新筆名:靜欣。她知道自己已經不能像常人那樣靠耳朵捕捉信息,她能做的就是要努力練好“內功”,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于是,她報考了西南師范大學(現西南大學)教育管理專業。2004年,她獲得了大專畢業證書。就在這一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 幫助聾啞兒童打開人生的大門
200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走進了重慶市聾人協會。聾協主席得知她的情況后,給了她一個建議:去特殊學校任教。到聾啞學校任教,必須要學會手語。于是,她買來手語書籍自學。在比較熟練地掌握手語交流技巧以后,2007年7月,她給重慶市殘疾人聯合會寫了一封自薦信。她的堅強和自信,感動了市殘聯的領導,在市殘聯、榮昌縣有關領導的關心支持下,2007年9月,她終于如愿調到榮昌縣特殊教育學校,當上了這所學校的教師,負責教學生的數學和英語。
“是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希望知識也能改變他們的命運。”站在教學樓的走廊上,敖行琴看著一群聾啞兒童說。
因為有共同的經歷,師生間更易溝通。敖行琴常以自己為例,教育聾啞兒童不要自卑。很快,敖行琴就得到了這些聾啞兒童的信任,與他們打成了一片。2007年暑假期間,學生劉向國準備放棄學業,到主城區打工。得知這一消息后,敖行琴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劉向國重新回到了學校。
雖然聲音離自己越來越遠,但她那激蕩在無聲世界里的青春旋律,卻是那樣的動人。敖行琴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聾啞兒童,打開通向精彩人生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