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女兒,端坐在辦公桌前的李明才微微笑了一下:“我是個軍人,我的女兒玲玲從小在軍營里長大,自然能學會像軍人那樣去戰斗!”
“像軍人那樣去戰斗”,正是重慶市2002年高考理科狀元李玲成功的關鍵。她說:“對我這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就是我的父親。他是個出色的軍人,是他教會我如何去戰斗!”
初始學歷只有初中文化的李明才,在進入部隊以后,硬是憑著自己的毅力和努力,成長為重慶市公安消防總隊副總隊長,負責滅火、救援、部隊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工作。他用自身的經歷向女兒證明,只要努力奮斗,就會有好的結果。
“小學時,所謂的名校、名師,對孩子的幫助根本不大。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便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自覺性。”李明才說。女兒讀小學時,李明才先后擔任重慶武警消防支隊警訊科副科長、科長等職務,每年都要去外地接收新兵,然后組織訓練,往往一忙就是四五個月。
那時候,小玲玲經常問爸爸:“你怎么總不在家呀?”李明才總是抓住機會和女兒溝通:“爸爸是個軍人,軍人的職責就是保家衛國。現在,訓練新兵是我的責任,而讀書就是你的責任。讓我們比比看,誰能做得更好!”
“責任”,讓李玲勇敢面對學習上的一切挑戰。
小學畢業后,李玲被保送進巴蜀中學。每天晚上放學回家,她都自覺去書房學習,如果餓了,就邊吃東西邊看書,學習成績穩步上升:前20名、前10名、前6名,一度保持在年級前3名……
消防部隊經常在大田灣體育場舉行運動會,只要有時間,李明才都會帶女兒去現場觀看比賽。兩人一邊看一邊討論。運動場上,消防官兵努力拼搏、吃苦耐勞和不服輸的精神,讓她受益匪淺。“讀書哪有不苦的?但學習是學生的責任,它就不應該是一種負擔,而是自我展示的舞臺,這樣你才能在學習中找到快樂。”李明才趁機啟發女兒,“解出一道難題會有征服感,考了好名次會有成就感,甚至看到圓珠筆芯逐漸減少,厚厚的習題集寫滿密密麻麻的字跡時,心里都會非常愉快,那是辛勤耕耘帶來的快樂!”
“玲玲成為高考狀元后,有人說,我家玲玲天生就是讀書的料。其實成功哪有那么容易?現在,沒有哪家的孩子缺營養、缺智商,他們缺的,就是刻苦的精神。”李明才至今依然記得女兒高中階段的時間安排表。
李明才經常帶女兒觀看部隊訓練。他告訴女兒,“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多流汗,關鍵時刻才能少流血。
李玲回憶說,她印象最深的是觀看新兵進行獨木橋訓練。一座長30米、寬0.1米的獨木橋,曾讓不少新兵吃盡苦頭。剛開始訓練時,因為橋太窄,跑不了幾步人就會摔下來。多看幾次,李玲漸漸懂得,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快速、順利地通過獨木橋,沒有任何捷徑,只有練習、練習、再練習!
學習也同樣如此。李玲從不給自己找任何借口。高二時一次上體育課,李玲跳高時摔了下來,膝蓋受傷,照完X光片后,被診斷為軟組織拉傷的她沒有按醫生要求的那樣臥床休養,而是一瘸一跛地回到教室。從第二天開始,李明才每天都將女兒背進教室,然后請同學們幫忙照顧她。看著女兒扶墻走路的樣子,李明才很心疼,但他相信,堅強的女兒一定能夠戰勝任何困難。
女兒成為重慶高考理科狀元以后,從來不表揚女兒的李明才,一個人在家偷著樂了好多天。但在女兒面前,他還是一臉平常的樣子:“在清華大學,你只是一個很一般的學生,還得繼續努力……”
善于從大處著眼的李明才,雖然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但并不將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像填報志愿這樣的大事,都是由玲玲自己決定的,我們只是在關鍵時刻為她把握方向。”李明才說,女兒進入高中后,他在關注著孩子成績變化的同時,也一直在了解各個高校的情況,引導她不斷修正自己的目標。高一時,她的志向是西安交大或者是復旦大學。到了高二,她的成績進一步提升,北大成為她的新目標。高二暑假,學校組織部分學生到清華大學參觀。李玲被清華大學的學習氛圍深深吸引住了。經過高三上學期的努力,李玲的成績穩定在全年級前6名以內。在父親的鼓勵下,她把目標鎖定在清華大學。
從清華大學畢業后,李玲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習金融工程專業,回國后又經過層層考核進入瑞士銀行北京分行工作。這個軍人的孩子,隨時準備著下一場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