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翻斗車”的“跑、冒、滴、漏”到專用收集車的一塵不染,從隨處倒垃圾到爭著搶垃圾,從臭氣熏天的垃圾站到“垃圾中轉”,重慶“垃圾之變”,彰顯著環衛體制的大變革。
矗立在大渡口八橋鎮豹子溝山坳邊的一座建筑物,簡樸,現代,像一幢建于林中的別墅。
“這是一座垃圾中轉站,整個過程全部密閉處理,不僅看不到垃圾,而且還沒味道。”大渡口固體廢棄物運輸有限公司負責人龔益波說。在修建這個中轉站之前,大渡口區原建有14座樓式垃圾站,一到夏天,蒼蠅滿天飛,四周散發著惡臭。“2006年環衛集團投資2500多萬元,開始修建這座日處理垃圾300噸的中轉站。它運轉后,原來的樓式垃圾站全部封閉,大渡口區將從此告別垃圾臭味。”龔益波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
大渡口的“垃圾之變”,是重慶市環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探索環衛體制大變革的一個縮影。
■ “垃圾之困”催生改革靈感
2002年12月,重慶市環衛集團應運而生,被市政府賦予主城區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清運及環衛設施特許經營權。
“環衛集團成立后,先后投資近9億元統一規劃建設了長生橋、黑石子兩座現代化垃圾填埋場,使主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達到國家一流水平。”重慶市環衛集團董事長張興慶說。
但運行幾年后,張興慶發現,集團公司雖然解決了垃圾處置的體制和機制問題,但生活垃圾運輸舊體制、機制的弊端仍然沒有解決。“當時,運輸垃圾的大都是‘翻斗車’,破舊不堪,一路上‘跑、冒、滴、漏’。在四公里到長生橋一帶,道路上盡是垃圾,白的、黑的,自然形成兩道杠,嚴重污染環境。”張興慶對此記憶猶新。
更令張興慶隱隱作痛的是,主城九區生活垃圾運輸由各區環衛部門負責,而這些部門都是吃“皇糧”的事業單位,干多干少一個樣,有的為省事,竟將垃圾隨意傾倒。重慶每天產生3000余噸生活垃圾,而各個區運往垃圾場的垃圾只有2200噸。同時,遍布主城區的367座破舊的樓式垃圾站,成為影響市民生活的城市污染源。
“垃圾之困”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從哪里著手?通過考察和深入調研,張興慶摸準了癥結所在:各區環衛部門沒有融資能力,沒法投資更新運輸設備;環衛部門是事業單位,政事不分,勞動效率低,責任不明確;各區在運輸上條塊分割,各人自掃門前渣,無法形成統一調度管理。
必須向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舊體制開刀!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從條條塊塊入手,打破原來的體制、機制,實現統一調配和管理。
環衛集團及時向市里報告,詳細說明了“垃圾之困”的原因和改革方案,引起市領導高度重視。經過詳細的論證、醞釀,重慶環衛系統一攬子改革方案出爐。2005年7月,重慶市人民政府以渝府(2005)48號文發布了《關于組建專業運輸公司實施主城區生活垃圾統一運輸的通知》。
《通知》得到主城各區的積極響應,各區以中轉站、停車場、辦公樓作為資本入股,環衛集團以投入設備入股,在一年多時間內,先后組建了9個固體廢棄物運輸有限公司,業務上歸市固廢運輸公司協調指揮。
■ “垃圾之變”觸及改革核心
表面上看,這次改革僅僅是把環衛處的運輸職能分離出來成立了一個固廢公司,但這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改”,而是一次深刻的體制改革。
變革一:從“大鍋飯”到“分灶吃”。過去,垃圾運輸由區級財政撥付有限的“皇糧”,職工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改革后,則是由市區兩級相關部門,通過科學測定、核準價格,再根據工作量據實結算。同時,激勵政策也隨之出臺:上不封頂,下不保底。職工工資與工作量掛鉤。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環衛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勞動效率大幅提高。以前主城九區每天只能拉2200噸垃圾,現在主城每天運量達3000多噸,比改革前提高30%。
職工們覺得有奔頭了,干勁更大了。農民工陳榮才十多年前進入大渡口區環衛處打工,妻子也從農村遷來,以拾渣為業。如今,兩口子全部加入公司,成了合同工人。他高興地說:“成立公司后,干得多得得多,干起有奔頭!”
變革二:從“政府拔款”到“市場融資”。改革之前,由于投入有限,垃圾運輸設備嚴重老化。加上是政府埋單,一些司機很少給車輛做保養,設備磨損率高,“小病”拖,跑不動了就報廢。改革后,市環衛集團通過向世界銀行貸款和國債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1.37億元,引進世界領先水平的日本新民和技術,招標采購各類垃圾運輸車294輛、中轉壓縮設備27套,新建5座大型壓縮中轉站和24座小型壓縮站。“方式一變,裝備更新了,職工的觀念也變了,設備有一丁點故障,自己就想辦法維護。”重慶市固體廢棄物運輸有限公司董事長駱園勛介紹說。
變革三:從“各自為政”到“統一管理”。以前主城九區車輛“互不往來”。改革后,市區兩級公司實行“三統一”(統一運輸、統一調度、統一管理),極大地增強了環衛集團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
2007年,重慶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連續多天暴雨,使主城區積水深達一米以上,運渣除泥工作量成倍增加。面對災情,市固廢運輸公司打破區域界限,在主城區范圍內統一調配垃圾運輸車輛,保證了主城各區垃圾的正常運輸和處理,避免了垃圾圍城現象的發生。
無獨有偶,今年初,同興垃圾發電廠因3次設備檢修停止運行7天,主城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全部由長生橋垃圾填埋場負責處理。該場場長王渝昆說:“我場生活垃圾日處理量從1600噸左右迅速增至3000多噸,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在改革之前,這種事根本協調不下來。”
■ “垃圾變寶”指明改革坐標
體制一新萬象新。令人頭痛的垃圾也成了人見人愛的“香餑餑”。
今年,黑石子垃圾填埋場附近,將開建西南地區首個餐廚垃圾處理場。“這個項目由世界500強——全球最大環保集團法國威立雅負責推進。”張興慶一臉興奮地說。作為與市政府簽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餐廚垃圾處理場將是威立雅在渝一系列項目中的“開山之作”。
根據合作協議,環衛集團與威立雅合資,利用外方的技術優勢,將渝產潲水處理后發電。據測算,主城一天產生的1500噸潲水,可發42萬度電。預計到明年底,總投資2.4億元、外方占股超過50%的黑石子餐廚垃圾處理場就可投入使用。屆時,重慶世界500強名單中將再添一個巨頭。
與此同時,為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保護全球氣候環境,環衛集團與東莞康達機電公司開展合作,對長生橋垃圾填埋場的沼氣進行有效收集,并最終實現發電上網。項目實施后,每年將減少向大氣排放甲烷500萬立方米,同時,每年可發電約11萬度,還可按照《京都議定書》中清潔發展機制的要求,向發達國家出售溫室氣體減排量指標,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
“改革無止境,重慶環衛體制的改革,是正在進行時。”張興慶說,“到2020年,重慶每天將產生5000多噸生活垃圾,我們將逐步把這種新體制、機制的優勢擴大到‘一小時經濟圈’范圍,通過環衛體制改革的推動,促進城鄉環衛事業統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