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口述) 張曙光(整理)
寒風吹打著枯黃的落葉,晦暗的天色籠罩著寂寞的山崖。半山腰,一座墳塋靜靜地臥在那里。我蹲在墳前,小心翼翼地掏出自己創作的反映留守少年成長陣痛的長篇小說《空巢》,一頁一頁撕下來,用火點著,任憑它們燃成青煙,再化為灰燼。
墳墓里埋葬的,是我年僅17歲的外甥。
寫作《空巢》時,我的心里裝滿了苦澀,充滿了述說的欲望,書中的一個個留守少年,是我心中永遠的痛,而他們中的一個,是我最親的外甥……
■ 痛徹心扉的靈感
我創作《空巢》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孩子們!
幾年前,我姐姐的家庭遭遇了一場變故,姐夫下崗,生活陷入窘境,于是,他們把當時正在讀初中的兒子放在年近8旬的母親家,自己外出務工。
由于疏于管教,孩子竟與社會上的小混混攪在一起,被學校開除,最后染上毒癮,年僅17歲就被毒品奪去了生命。
姐姐終日以淚洗面,差點兒瘋了。
在此后長達6年的時間里,她全靠服用頭痛粉度日。
看著姐姐,我感到痛徹心扉。
入夜,我靜靜地思索,自己作為一個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把姐姐的不幸遭遇告訴所有人,警示外出務工人員及天下父母,在忙于掙錢和打拼事業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孩子……
還有一件事,也引起了我內心強烈的震動。我的一位學生在廣州務工的父母由于事故雙雙身亡,留下這個還未成年的孩子、比他還小的弟弟及年邁多病的奶奶。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家老小凄苦、絕望的眼神……
在深入了解中,我也發現這些留守孩子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部分留守孩子與父母的感情淡漠,有的竟然麻木了。我有個學生,父親在廣州打工時遭遇車禍身亡,這個學生隨母親到廣州處理完父親的后事回到班上,我本想去安慰他,讓他節哀順變,化悲痛為力量,好好學習,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可當我走近他的時候,發現他臉上竟然毫無半點悲戚之色,反而呈現出一種從大城市歸來的莫名的興奮。而當我向他詢問事情的經過時,他最先談到的竟然是“賠了幾十萬元”。一種莫名的悲涼和寒意浸透我的全身,一種教育的失敗感讓我幾乎哭出來……通過進一步了解我得知,孩子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外出務工,父子長期沒有生活在一起,感情已經淡漠。在孩子的眼里,維系父子感情的是那每月的生活費。
我開始思考,開始關注留守少年兒童和留守老人問題。
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促使我醞釀寫一部長篇小說來反映這個特殊的群體。
我開始著手搜集素材。為此,我曾到學生寢室住宿,全面感受了解學生生活情況;為了真實了解學生上網情況,我曾到幾十里外沒有人認識自己的鎮上的網吧“臥底”;我冒著被桌球室游戲廳老板驅趕的危險,徘徊在鎮上的娛樂室外,觀察了解記錄進入這些場所的學生年齡、時間等情況;我還多次到留守學生家里,了解他們的家庭經濟收入、生活問題等;我利用假期深入農村和街道,了解農村留守人群和下崗工人外出務工后留守子女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我多次通過電話了解外出務工的學生家長生活、工作和心理狀況……這些體驗和了解,使我掌握了關于留守少年兒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我寫作《空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為什么還不飛回我們的巢,我怕巢外那風雨的咆哮,媽媽你快回我們溫暖的巢……”這是由我作詞的一首歌,在我醞釀寫作的過程中,我仿佛一直聽見留守兒童對父母和親情的召喚。
2007年初,我開始動筆創作……
■ 淚流滿面的創作
在鄉村寂靜的深夜,關于我的學生、鄉鄰、親朋好友的生活掙扎、命運沉浮……一件件在我的腦海中浮現,驅動我不停落筆,書寫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
我想表現留守老人偉大、無私的愛和堅韌頑強的品質。
《空巢》之所以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郝奶奶帶給讀者太多的感動和震撼。她的勤勞、善良、無私、大愛、堅韌幾乎集中了三峽乃至全國所有留守老人的美德,令人為之動容。
郝奶奶的原型是我母親和岳母的綜合。我的父母和岳父母都是留守老人,特別是岳母,70多歲了,兒子媳婦在外打工多年,沒有掙到多少錢,最少的時候,兒子半年只給她寄了100塊錢。兩個孫子很小,全憑她一個人拖著年邁之軀,種著幾畝薄地,喂豬養雞換零用錢替兒子撫養后人。
我每次到岳母家,都看到她在挖地,再不就是背著大捆的柴從山上回來,她人本來就瘦小,一大捆柴壓在背上,讓她的腰幾乎彎下了地。我真的不敢想象,像她那樣一位70多歲的老人,是怎么把那幾畝田地種出來的,是怎么把那如山的包谷、紅苕背回家的。
買不起煤炭,為了砍柴,岳母曾經從山上滾下來幾次;她有高血壓,可她卻每次都大難不死。或許是她的勤勞和善良感動了上蒼。
我的父母也同樣是留守老人,我父親年輕時掙了一些錢,這些錢足夠他和母親安度晚年??汕皫啄?,我的兄弟姐妹在外打工,境遇都不太好,父母在60多歲時又拿起了鋤頭,幫兄弟做包產地,還撫養孫子。母親目睹我姐姐家的劇變,痛徹心扉,再加上當時我的弟弟妹妹外出務工都不順,不斷有壞消息傳回老家,每次聽到電話,母親都會心驚膽戰,不久,她的一只耳朵全聾了??稍谌绱四婢持校匀粵]有倒下,她總是用自己大半輩子的坎坷經歷開導我的姐姐,鼓勵她堅強地活下去。小說中郝奶奶對遭受喪子之痛的“大姑姑”說的一番話——“這人啊,得學學草,牛羊啃了,雞鴨啄了,又長,又發,過不了多久,就又綠油油的。記住,孩子,無論哪種情況都得活下去??!”就是當時母親對我姐姐說的原話。
《空巢》寫到這里的時候,我淚流滿面……
我想表達留守少年成長的傷痛和困惑中的自立。
有的留守學生長期混跡網吧,有的甚至與社會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偷盜、搶劫甚至殺人,小說中偷盜入獄的浪哥和為情殺人的牛板筋兒在現實生活中都有真實的原型。而我的外甥就是書中吸毒致死的小飛的原型。
如果讀者從《空巢》里讀出了一種痛感,并從中受到啟發,也應該是對外甥亡靈的一種安慰吧。
在留守少年中,也不乏自力更生、自強不息者。一次,我在檢查清潔時發現,有個學生床底下有一堆撿來的易拉罐,為了保持清潔,我準備把它扔出去,這時,其他的學生告訴我,劉老師,別扔,那是他的生活費。原來,這個學生的父親在外地打工,黑心的老板卷走了民工的血汗錢,他的父親已經幾個月沒有給他寄生活費了,他全靠在家背米到學校蒸飯,撿拾易拉罐賣錢到食堂打菜。我把這個故事寫進了小說,塑造了一個自強不息的留守少年的形象——明哲。
《空巢》出版后,得到了很多熱心讀者的關注和好評。網上點擊率迅速飆升。不斷有全國各地的學生、教師、專家與我交流,對我鼓勵。
寫作《空巢》時,我有一種不吐不快的創作欲望,這些“空巢兒”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學業隱憂、道德危機頻頻發生,可他們是無辜的,他們不應該成為時代的犧牲品——讓更多的讀者關注留守兒童,這,也算是我為留守兒童盡的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