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3日,星期天,春雨“嘩啦啦”下個不停。
不是趕場天,也沒有會議,合川區云門鎮石簸村會議室卻熱鬧非凡,吸引村民眼球的是設在這里的公共信息服務站。村民三五成群坐在遠程教育閱覽室里,通過寬大的投影屏聚精會神地收看全國遠程教育數字節目。
9時45分,門外走進一人,瘦小的個子,樸實的穿著,他甩了甩頭上的雨珠,壓低聲音向村黨支部書記汪登華詢問道:“種植花生新品種的節目還沒開始吧?”“快坐下,馬上就要開始了。”
此人是移民劉忠樹。他緊挨著養魚大戶陳文均坐了下來。
9時50分,投影屏上打出8個紅字“災后恢復生產專欄”,兩人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認真記錄起來。
2007年秋,石簸村在合川率先建立了公共信息服務站,劉忠樹、陳文均從此就成為服務站的常客。從遠程教育網上獲得的信息,讓兩人嘗到了不少甜頭。
■ “天下有這么神奇的網絡嗎?”
2006年6月18日,劉忠樹作為開縣第三批移民遷進合川。到達后的第二天清晨,劉忠樹就早早出門了,家人不解:“人生地不熟的,一個人出門干啥去?”1小時后,劉忠樹一臉興奮地告訴家人:“合川的土質好,種糧食準能有個好收成。”
當年,劉忠樹將家中近7畝地全種上小麥、紅苕等。次年春季,他又種了水稻。可等到收谷子時,劉忠樹一算計,大小春作物雖獲豐收,但與自己估計的產量卻相去甚遠,他百思不得其解:這里的土質明明比開縣好,為什么畝產量卻不及開縣?
就在劉忠樹滿心疑惑的時候,汪登華送來一則消息——合川區委、區政府在石簸村建立了公共信息服務站,通過網絡系統,可以查詢需要的任何知識和信息。
這一聽,本來有些沮喪的劉忠樹頓時來了勁兒,他心里琢磨著:“天下有這么神奇的網絡嗎?即使不能在上面查出糧食畝產量不高的原因,長長見識也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劉忠樹走進了遠程教育閱覽室。
網絡,對于這個58歲、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漢子來說無疑是神奇而陌生的。他看著那小小的鼠標,不知該如何是好。不得已,劉忠樹只好求助于該村的婦女主任兼遠程教育系統操作員張達瓊。
令劉忠樹嘖嘖稱奇的是,他要查詢的東西,只要用小小的鼠標一點,資訊便“齊刷刷”地出現在屏幕上,掌握著鼠標有種掌握天下的感覺。在張達瓊幫助下,劉忠樹終于找到了不能高產的原因,當他準備離開時,遠程教育網上正在播放的一則種花生的“致富經”引起了他的注意。聽著聽著,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產生:既然種花生能致富,為什么不種幾畝試試?
劉忠樹通過網上咨詢專家和查閱資料了解到,石簸村的土質適宜種花生,而且,本村還有一個活性有機化肥生產基地,活性有機化肥正是種花生的最好肥料。這讓劉忠樹欣喜不已。于是,他連忙將原來種糧的3畝地種上了花生,并按網上介紹的方法,使用生物活性肥,并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
為了盡快掌握花生種植技術,劉忠樹幾乎天天都往閱覽室里鉆。汪登華見他如此勤奮好學,而村委會又恰好差一位守夜人,經過村黨支部討論,準備聘請他為守夜人。
劉忠樹一聽,高興極了。他說,這樣一來,不僅多了一份收入,更多了一個學習的好機會。就這樣,白天,他幫助村委會打掃清潔,干自己家的農活;晚上,就在閱覽室學習實用知識。
如今,劉忠樹對電腦操作已經非常熟悉。他感慨公共信息網絡不僅富了腦袋,還鼓了腰袋——一畝花生的純收入最高可達2000元,這可比種糧收入的兩倍還要多呢!
■ “公共信息服務站就是村民眼睛向外的窗口。”
和劉忠樹一樣,陳文均也是通過公共信息服務站來實現他的致富夢想的。
陳文均家離村委會辦公室不遠,他也是閱覽室的常客。為了掌握養魚技術,他常常請求村干部為他“開小灶”。他專挑張達瓊空閑的時間,請她反復播放關于科學養魚的影像資料,惡補自己的科學知識。他常常早晨跟著干部們一起“上班”,但過了中午卻舍不得下網,要妻子再三催促,才依依不舍地離開。汪登華坦言,上網學習,已成為石簸村村民一種時尚的“嗜好”。
不僅是石簸村,在合川,凡是配置有公共信息服務站的村組,村民“泡網”學習,都成為一大愛好。
合川區信息化建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公共信息服務站就是村民眼睛向外的窗口。”它由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文化共享系統,農村數據廣播網,農村社會保障系統,三級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系統,農信通、農業新時空,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系統七大部分組成,可以提供規模教育培訓、文化信息、勞務信息、農業咨詢、勞動保障信息等多種服務。通過公共信息服務站,廣大村民可以實現與最新信息的“無縫鏈接”,可以享有與城市居民相同的信息服務。
通過這一平臺,農戶實現了與市場的有機銜接。大石鎮蓼子村以種植枇杷出名,今年4月初,村民通過公共信息服務站向外公布枇杷產品信息,不久,蓼子村先后接待周邊地區及外省前來商洽枇杷業務的客商十余起。而地處石簸村的重慶合川麒麟畜產品有限公司通過這一平臺實現了與國外客戶的進出口交易。
到2009年底,合川區將建成一個區級農村公共信息服務中心、30個鎮(街)公共信息服務分中心和571個村(社區)公共信息服務站,實現統籌城鄉信息化建設,讓農民共享信息時代的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