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鋪成的林蔭小道旁,一對年逾九旬的老夫妻坐在長椅上。四月的陽光,暖暖地照在他們身上。老先生拿著報紙,正在給妻子念新聞:北京奧運、改革開放三十年……
從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離休后,每天早晨,李直敏都會和妻子吳世富互相攙扶著出來散步,鍛煉身體。幾十年來,這里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見證了老兩口平凡而動人的愛情。
■ 在身份的變化中,他選擇了新的人生道路,也收獲了愛情
1916年冬,李直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聲中出生。
1937年起,他開始在國民黨的軍隊里任職,最高職務曾達到中校。抗日戰爭結束后到解放前是李直敏一生的轉折點,在這段時間里,他的身份逐漸發生變化:1946年參加民盟,曾任民盟四川省直屬區分部執行委員;1947年底參加中國共產黨成都地下黨組織,開始從事地下黨工作;成都解放后,他又在西南中蘇友好協會擔任秘書處副主任,為協會的建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這一段時間里,李直敏不僅選擇了新的人生道路,也收獲了愛情。
1940年,李直敏還是川康綏靖公署的參謀官,他的辦公室剛好在吳世富家附近,兩人因此多次見面。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在成都實驗小學任教的吳世富和朋友一起逛街,一個一身軍裝的男人徑直朝她們走來。吳世富的心“砰砰”直跳,還以為遇見了什么麻煩事。直到這個軍人喊出她的名字,她才回過神來,發現原來是個認識的人,于是很不好意思地和他打了個招呼。
回憶起這次“冥冥中注定”的見面場景,吳世富十分感慨。當年,意氣風發的成都市實驗小學數學教師吳世富,絕對是個冰雪聰明、人見人愛的才女。不滿20歲,她就因為工作成績突出,被作為優秀教師代表推薦到四川師范學院讀書,畢業后又分配到重慶煤礦學校(現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任教,還擔任了學校的工會主席。而在那次街頭偶遇之前,她對李直敏的印象并不深。雖然以前家住在李直敏的辦公室附近,但吳世富不太喜歡和軍人打交道。那次偶遇之后,李直敏開始給吳世富寫信。
因為戰爭,兩人的聯系時斷時續,但吳世富從李直敏給自己的信中,能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轉變,并且見證了他從一個國民黨軍官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過程。
他們相愛了。
1953年,兩人結為伉儷。這是一場沒有結婚照的婚禮。
“由于時間和經濟原因,我們將結婚地點選擇在北碚。”三天婚假,北溫泉景區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小夫妻甜蜜的足印。
■ 從“官僚主義”到67歲“新”黨員,每一天都有她的陪伴
從一個國民黨的軍官,到加入民盟,再到成為共產黨員,不少人說李直敏是投機分子,加入共產黨有“政治目的”,但他說:“我從來沒有后悔過這個選擇。”
因為曾經的國民黨軍官身份,在建國初期的“三反”運動中,李直敏被定性為“官僚主義”,受到行政降職和黨內勸退、停止黨籍的處分。
他被迫結束了在中蘇友好協會的工作,于1955年轉調至吳世富任教的重慶煤礦學校任伙食科科長。1958年,他又被下放至南桐礦區勞動改造……
文革期間,組織上多次就兩人的關系找吳世富談話,希望她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那個大義滅親、劃清界限、動輒離婚的年代,吳世富選擇相信自己的丈夫:“我了解他。”她絲毫不為外界壓力所迫,堅定地站在丈夫身邊。
妻子的信任和支持,在那個年代,顯得彌足珍貴。
被扣上“官僚主義”帽子的李直敏雖然經歷不少磨難,但他仍然堅定地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值得群眾信賴的政黨,跟著黨走,中國才會有好的發展,中國的老百姓才會過上好日子。
上世紀80年代,李直敏得到平反,原煤炭工業部還專門發文批準他離休后享受司局級待遇。
但一直讓他難以釋懷的,是他曾經被停止了的黨籍。
“我還能回到黨組織的懷抱嗎?”他問自己,也問身為共產黨員的妻子吳世富。在妻子的鼓勵下,李老多次向黨組織提出申請,希望黨組織能夠重新接納自己。
1983年,李老終于恢復黨籍,這位67歲的滄桑老人,又成了一名“新”黨員!
■ 患難夫妻同捐遺體,讓愛延續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吳世富老人有一只眼睛殘疾了,嚴重影響了視力。李老的右耳在解放前就聾了,右邊面部也局部神經癱瘓。但是老兩口仍然十分開朗,并且非常注意鍛煉身體,天氣好時,就在學校里散步活動筋骨。
夫婦倆雖然因為年紀大了很少做體育活動,但是提及即將召開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們總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這是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好機會!”李直敏老人說,“我們一直關注著北京奧運會,關注著圣火的傳遞。”
“你別看老李身體不怎么好,可他天天都要翻閱報刊雜志,關注各種新聞報道。”吳世富老人開心地說,“我看不了報紙,他就念給我聽。”
共同走過人生的55載風風雨雨,老兩口已經成為一個整體。
在談到去世后“遺體捐獻”這個敏感的話題時,李老爽朗地笑著說,當初他試探著跟老伴兒說了自己的想法,老伴一口贊成:“我也有這個想法,要捐就一塊兒捐!”于是,老兩口通過學校黨組織向重慶醫科大學提出遺體捐獻申請,并簽下了捐獻遺體的協議。學校里有同志建議,只捐眼角膜或者某一器官,供有需要的患者做移植,不要捐獻遺體。夫婦倆拒絕了他們的好意:“沒啥好顧忌的,要捐就一塊兒捐!醫院可以用我們的遺體做研究,好的器官也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讓生命、讓愛延續。”
夫婦倆選擇了彼此,手挽手走過了半個世紀。
那種感情,就是老兩口夕陽下在校園里相扶相依、漫步林蔭的感覺,就是回眸間令人怦然心動而又久久回味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段歷程。
那是無時無刻不在的溫馨,是使人不再孤單、茫然的幸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