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樣兒,你穿上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這句趙本山在春晚上說的經典語錄,在今年“3·15”晚會上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一件件被剝開了“馬甲”的消費欺詐案件讓人們觸目驚心。作為普通的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睜大眼睛,識別那些裹在“馬甲”里面的消費陷阱呢?
中獎切莫先匯款
春節期間,張女士在某大型超市購買的牙膏包裝盒內發現一張“中獎卡”,打開一看,她“中”了“大獎”。接著,按照“發獎者”的要求,張女士先后匯出“個人所得稅”、“公證費”等3萬多元,但是,張女士至今沒有領回“大獎”。無獨有偶,洪先生最近在一家超市買了一包口香糖,也發現了一張“刮刮卡”,刮開后,洪先生“中”的也是10多萬元的“大獎”,但當洪先生要求領獎時,他被告知需先交3000元的代辦費。
“‘先交稅費再領獎’大多是騙局。”重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提醒消費者,對于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一定要提高警惕,切莫上當。據介紹,這類不法分子詐騙手法主要是:先在商場、超市銷售的一些產品中偷偷加入事先偽造好(一般以生產廠家的名義)的“中獎卡”、“刮刮卡”,且多數有“獎”,但“中獎者”要想領到“獎”,必須先支付給“發獎者”一定金額的“個人所得稅”、“公證費”等。而事實上,生產廠家并未舉辦類似的有獎活動。
市消委提醒消費者:一是對任何需要先支付“個人所得稅”、“公證費”等費用才能兌獎的“中獎”,均不要相信;二是“中獎”活動主辦單位是法定個人所得稅扣繳義務人,如果個人中獎為現金形式,扣繳義務人應在支付中獎者的獎金中代扣代繳,不需要中獎者先行繳納;對于非現金形式的“中獎”,地方稅務部門會要求活動單位按中獎收入總額扣除20%稅款后的余額設獎,主辦單位無權收取中獎者個人所得稅;三是公證處承辦抽獎公證時,會要求抽獎主辦單位繳納公證費,中獎者不需繳納。有關獎項設置及發放產生的其他費用,按照目前通行的做法,主辦單位一般都會自行承擔。
選購食品要“三看”
2007年8月15日,萬州區項氏商貿有限公司從私人手中購進散裝豬肉蛋卷25公斤,萬州區工商局對其待售的散裝豬肉蛋卷進行抽樣檢測,經檢測,該散裝豬肉蛋卷亞硝酸鈉含量超標26.5倍,為不合格食品。萬州區工商局依法對該公司作出沒收不合格散裝豬肉蛋卷25公斤,罰款5萬元的行政處罰。亞硝酸鈉是一種防腐劑,形狀很像食鹽。亞硝酸鈉對人體有害,它不僅是致癌物質,而且攝入0.2—0.5g即可引起食物中毒,3g可致人死亡。國家規定,亞硝酸鈉用于腌制畜、禽肉類罐頭、肉制品和腌制鹽水火腿,最大使用量為0.15g/kg。在食品中注入過量的亞硝酸鈉無疑是在犯罪。
當然憑肉眼,老百姓是看不出破綻的,但可以通過外包裝鑒別各種食品的真假。
消委提醒大家,在購買食品時,要著重“三看”:一看食品包裝的外觀和標識,尤其要看是否有QS認證。QS是“質量安全”(Quality safety)的英文縮寫,國家強制性規定,所有的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經過檢驗,合格且在最小銷售單元的食品包裝上標注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并加印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QS標志)后才能出廠銷售。二看生產廠家及廠址。一般正規的廠家都要在食品包裝上標明生產廠家及廠址,而假冒偽劣產品則很難找到,如一種外觀包裝很好的速凍銀魚,廠名只有“廣西××”(為地名);一種鮮見食品,產地只寫“山東××”(為縣名),根本沒有企業的名稱。三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偽劣食品往往在生產日期、保質期上做手腳,有的字跡模糊,有的只注明保質期,沒有生產日期,或寫著生產日期見××處,卻不見其蹤影。
病急不要亂吃“藥”
“急重晚患者有救了!”“有了綠谷靈芝寶,腫瘤細胞悄然消滅!”……這仿佛對癌癥患者是福音,但消費者一定要注意了,這里面有很多是保健品,被不法商家偷換概念后變成了藥品。
從1996年開始的“中華靈芝寶”,到2002年之后的“雙靈固本散”,再到如今的“綠谷靈芝寶”,上海綠谷集團不斷變換名稱和宣傳內容,使虛假廣告內容在長達10多年的時間里大行其道,誤導了廣大癌癥患者,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成為近10年來全國最典型的系列虛假廣告宣傳案之一。去年11月份,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對“綠谷靈芝寶”未經審批擅自發布違法廣告宣傳進行了曝光。
消委有關人士提醒廣大消費者,保健品與藥品存在本質區別,消費者應當仔細辨別:區分保健品與藥品的重要標志即為包裝盒上標注的批準文號。藥品的批準文號統一為“國藥準字+字母+八位數字”,保健品批準文號為標注“國食健字”或“衛食健字(年份)第XX號”的“倒牛角”形標志。
消委提醒消費者:1.對于罹患重癥的消費者,應當到正規醫院就診,遵醫囑用藥。2.切莫相信街邊廣告等宣傳的“藥品”。不要輕易相信帶有對制藥技術、治愈率和藥品殊榮過分夸大,聲稱“無效退款”、“有保險公司參保”等語言描述的廣告宣傳。3.對在公共場所等地進行的以健康講座、咨詢、免費送藥以及上門贈藥等名義進行的藥品宣傳推廣活動要謹慎對待,切勿貪圖便宜,以免受騙。4.購買藥品,應當到有藥品《經營許可證》的藥店購買,購買之后務必保留好購藥小票或發票。
“吸費電話”莫回撥
“現在看到手機上的未接來電,回撥時我總要想這會不會又是一個陷阱呢?”這是發布在某論壇上的一個帖子。“新浪網”最新調查顯示,79.64%的手機用戶遇到過電話吸費詐騙。
在九龍坡從事商場營銷工作的黃先生,日前收到一個電話,只響了一聲便掛斷。按照工作習慣,他立即回撥該號碼,手機里傳來一個女聲訊員的播報聲:“歡迎使用××公司聲訊服務……”“一聽就知道又上當了。”黃先生說,從去年開始,這種“響一聲”的電話越來越頻繁,但他的工作就是要和不少商家聯系業務,因此對這種電話詐騙防不勝防。黃先生估算了一下,從年初到現在,這種“吸費電話”讓他損失了近200元。
據電信業人士稱,目前的技術暫時不能對電話回撥收費陷阱進行屏蔽,因此不可能完全防止此種事件發生。在不能完全遏制回撥電話收費陷阱時,消費者該如何避免被騙呢?電信業人士提醒,除開及時存好電話號碼,盡量做到來電都能查到對方姓名外,遇到陌生電話時,不要貿然回撥,最好先發短信“試探”;還可以到網上查詢陌生號碼的歸屬地(特別是固定電話),再確認是否回話。另外,用戶不要輕易撥打950、96開頭的未接來電,防止被騙高額信息服務費。
預付辦卡長心眼
韓女士曾先后四次購買了設于某商場的北京詩蘭百麗公司價值5070元美容卡。2007年4月,詩蘭百麗突然消失。韓女士以詩蘭百麗租賃商場店鋪,其行為屬于柜臺租賃為由,將商場訴至法庭,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法院審理駁回了韓女士的訴訟請求。理由主要是:韓女士與商場之間不存在服務合同關系,而且韓女士與詩蘭百麗的合同關系已經生效,并部分履行。韓女士只能向詩蘭百麗主張合同權利。
消委人士介紹,韓女士的遭遇不是個案。隨著美容、健身、干洗等行業預付消費卡的熱銷,部分不良商家售卡后,關門停業、攜款外逃的現象屢見不鮮,讓很多消費者蒙受經濟損失。
消委提醒大家:1.應當謹慎購買金額過高、期限過長的會員卡。2.在購卡前一定要認真查看柜臺、店鋪懸掛的相關標識,以確定準備消費的商鋪是零售企業自營的“本柜”,還是承租人經營的“專柜”。3.購買金額較大的預付卡時,應與經營者簽訂書面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