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時代,避免知識財產權侵權,除了提高全民族的知識財產意識,尊重他人的知識財產,不做知識財產的“孔乙己”之外,作為傳播新聞信息乃至現代生活方式的大眾傳媒,同樣需要學習知識產權法,當充當遵紀守法的楷模。必須承認,在這方面,我們的傳媒還做得不夠。
電視節目的選秀模仿
近年來,電視選秀節目異常火爆。要出名,學明星。一時間,模仿明星唱歌甚至言行或腔調,不僅成為一種時尚,而且變成電視媒體的搖錢樹。從央視到省市電視臺,鮮有不辦選秀娛樂節目的。《夢想劇場》、《超級女聲》以及《絕對唱響》等節目,其名字的誘惑力,足以激起多少少男少女的一夜成名的念頭。
也許,模仿是其走上演唱道路的一條捷徑。然而,選手在參加海選時所唱的歌曲很容易受到原創的影響,有評委戲稱,阿杜、張學友真是害人不淺。不過,這些評委只看到了阿杜、張學友的“壞處”,沒有道出選手的過錯。
所有靠自己打拼出來的演藝明星,其作品形象和其自身形象,都已成型。這些角色,已經成為其個人的公眾形象,包括他(她)的身體特征、癖性和經歷。這意味著,所有這些角色,都是明星們靠自己的智力和汗水鑄成的,屬于人家的知識財產,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之所以應當保護角色,目的只有一個,那是為了激勵創新。試想一下,假如全世界的人都模仿有限的幾個明星,人類的藝術豈不是到了窮途末路?國內許多電視媒體的娛樂模仿節目,究竟是在鼓勵創新還是激勵模仿呢?也許,電視人很少朝這個方面考慮。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現階段,我國媒體從業人員的知識財產權保護意識,同樣不容樂觀。

江蘇衛視《絕對唱響》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選手想要真正從選秀道路中闖出一條道路來成為歌手,就必須要擺脫對歌曲原創的模仿。“我們期待著讓我們驚喜的聲音,也許你會成為下一個張學友,但絕對不是因為你模仿得像他,而是你有一個讓所有人都震撼的聲音。”
《絕對唱響》的“覺醒”,還僅限于藝術追求的層面,沒有上升到尊重人權、尊重知識產權的高度。
網絡媒體的侵權官司
電視娛樂節目忽視知識財產權保護,那么,其他媒體的情況又如何呢?
先來看看新浪與搜狐的糾紛。2002年1月24日,新浪起訴搜狐“大規模剽竊和抄襲”,索賠30萬元;與此同時,和訊網起訴搜狐“大量轉載和訊公司享有著作權的文章”,索賠30萬元;1月31日,搜狐反訴新浪“侵犯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索賠50萬元。除和訊與搜狐“握手言和”,新浪、搜狐兩個網界“大腕”則大有“面紅耳赤”之勢。2005年1月24日,新浪以搜狐對新浪網短信頻道、財經頻道及體育頻道等網上內容剽竊、抄襲及侵權為由提起訴訟,索賠經濟損失30萬元。隨后,搜狐以相同案由對新浪提起反訴。此外,兩家門戶網站還就新聞網頁的版權和內容,曾經對簿公堂,互相指責模仿、抄襲了自己。
新浪網在聲明中提出了“網上產品資源”的概念,提出了保護“商業利益”的訴求,提出了“為中國互聯網營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的愿望。歸根結底,是渴望網絡媒體的知識產權得到有效保護。
新浪和搜狐之爭,是矛與矛之爭,因為他們擁有的信息大多數不屬于自己的原創。作為新聞的轉發者,誰都沒有手段去保護自己對信息的掌控能力。法院受理這個案子,與其說是要依法辦事,不如說是在搞一個網絡時代的版權保護課題。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網絡媒體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昕指出,版權問題已不是兩大門戶網站的問題,而是互聯網行業性的問題。只是這兩大網站對內容建設的投入,內容對品牌的支撐,使他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而一些真正擁有網絡作品版權,又被人濫用的網站,對抄襲行為只能視為互聯網不可輕易改變的現狀。
報章雜志千人一面
電視節目雷同,紙質媒體也是如此。隨便買一張黨報或都市報,基本上就畫出了同類媒體的“面部輪廓”——你有的周刊,我也少不了幾個,最大的差別是張三與李四的姓名有別;你有的欄目,不是克隆別人的,也或多或少借鑒了同行的構思。如果法律保護構思權,怕是媒體侵犯同行構思權的案例,堆積成山了。有人說,“天下文章一大抄”。依我看,如果知識產權方面的法規,不在媒體得到貫徹,天下的報紙,只能是“千報一面”。媒體名稱、版式、內容同質化,便是這棵不講知識產權法規樹上結出的苦果。
編輯修改過的稿件,報刊和編輯擁有編輯權,進而獲得了版權。媒體和編輯個人的業務創意,比如說,新穎的版面設計,富有意味的欄目名稱,都是編輯個人或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知識財產,新聞同行們有欣賞的權利,但沒有模仿的權利。相互克隆,最終扼殺的是新聞從業者的創造力。在這個問題上,有學者開始從編輯學的角度主張媒體創意注意對手的不可模仿性。這固然很好。如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就是根據絕大多數內地觀眾看不到港臺和海外報刊設立的,可惜,內地的電視臺,從央視到全國,也都開始“讀報”了。你說,東施效顰,能成拳頭欄目嗎?
媒體自身的防衛固然重要,最根本的恐怕還是知識產權法的逐步完善,保護媒體的合法權益。■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