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5日,新春伊始,鬧得沸沸揚揚跨度三年的京劇臉譜著作權紛爭,終于在湖南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落下了帷幕。畫家趙夢林的京劇臉譜是否享有著作權保護呢?青年教師鄒加敏是否侵犯了其著作權呢?本案給出了答案。
青年教師辦網站
忽如一天成被告
鄒加敏是湖南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2003年從新西蘭學成后就一直在湖南大學從事藝術設計方面的教學工作。業余時間他成立了高漢公司,公司旗下經營的“矢量中國”(www.vectorchina)圖形設計網站,提供專業的矢量圖形下載。早在2005年,鄒加敏就在網站上上傳了一套京劇臉譜矢量圖。這套圖片數量為113幅。色彩絢麗,圖案豐富,既有老幼之相,又有忠奸之性,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自從這套圖片上傳于網站后,點擊率一直居高不下,最高紀錄達到了近兩萬次之多。沒想到正是這套圖片,給他惹來了一場不小的麻煩。

鄒加敏告訴記者,2006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對方自稱是內蒙古畫家趙夢林的代理律師,指稱由于矢量中國的網站上擅自上傳了該畫家的113幅京劇臉譜作品,故而侵犯了畫家趙夢林的著作權。突如其來的這個電話打破了這個青年教師原本寧靜的生活,鄒加敏掛斷電話后,一時竟有些慌張。他趕緊登錄矢量中國網站,一張張點開京劇臉譜圖片,回憶這些資料的來源。他隱約記得這些照片是他在一次網絡搜索中無意在他人的網站上發現的,當時他從該網站上復制了這套圖片,再經過歸納整理后上傳到了矢量中國。至于究竟是哪一個網站,由于時間已過了數月,他絞盡腦汁也回憶不起來了。他上網搜索了一下,發現網上有大量京劇臉譜的免費下載資源,而自己當時使用的那個網站,竟像是石沉大海一般杳無蹤跡。不過鄒加敏忽然想到,既然免費資源大量存在,其著作權一說就顯得有點牽強。為了向記者證明所言不假,鄒加敏當場就在電腦上用“京劇臉譜+圖”關鍵詞進行了查詢,只用了0.071秒,就搜出了18.9萬篇相關網頁。由于網上有大量免費同類資源可獲取,鄒加敏并沒有將那個陌生的電話放在心上。直到幾個月后的一天他接到法院的傳票,這才知道自己已經被告上了法庭。
臨摹說PK獨創論
庭審雙方激烈辯論
對于法庭審理的過程,鄒加敏仍記憶猶新。在法庭辯論階段,對方代理律師首先出示了一本由畫家趙夢林撰寫的美術作品《京劇臉譜》,并指出,這本書于1992年由朝華出版社出版發行,收錄了京劇臉譜272幅和部分京劇人物造型,全部由趙夢林獨立創作。律師指出,由于趙夢林對該書擁有完整的著作權,因此,鄒加敏在其主辦的“矢量中國”網上,未經趙夢林許可,就擅自使用《京劇臉譜》一書中的113幅臉譜作品的行為實屬侵權;不僅如此,鄒加敏還以每幅30點的價格供設計人員下載使用,既未署名又未支付報酬,更是侵犯了趙夢林的署名權、復制權、許可他人使用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和獲得報酬權,應當依法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
而被告鄒加敏顯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向記者指出,作品是具有獨創性并反映某種人格的智力創作成果,它是著作權產生的前提。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中就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而按照我國著名著作權法專家劉春田教授的解釋,所謂作品的獨創性是指“一件作品的完成是該作者自己的選擇、取舍、安排、設計、綜合的結果,不是依已有的形式復制而來”。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道理,鄒加敏向記者舉例解釋到,比如當年深諳繪畫之道,藝術表現手法已出神入化的青年畫家張大千,動輒以臨名畫、制贗品捉弄收藏家,其贗品之逼真,令人匪夷所思。但無論張大千的繪畫水平多高,他所臨摹的作品,也只是復制品,是一種技巧性的臨摹,并不屬于獨創性的智力成果。
同樣的道理,鄒加敏認為,畫家趙夢林書中繪制的京劇臉譜只是對戲劇舞臺上的歷史人物面部特征的復制,而并沒有體現畫家本人獨有的創造;雖然書中的京劇臉譜是由原告自己獨立繪制完成,但這僅僅只是體現了原告具有繪畫這種技巧與才能,決不能說這種臉譜作品的著作權就歸趙夢林所享有。
究竟是臨摹還是獨創?雙方當事人在這個問題上各執一詞。那么,京劇臉譜作為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究竟是否具有獨創性?京劇臉譜屬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嗎?是否應該收到著作權的保護呢?
細數民間藝術作品
京劇臉譜受保護嗎
所謂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其實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具有一個相當嚴格的學術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國國土上,由該國的民族或種族集體創作,經世代相傳,不斷發展而構成的作品。一般認為,它包括語言形式(民間故事、民間詩歌)、音樂形式(民歌、民間器樂等)、動作形式(民間舞蹈及戲劇等)以及用物質材料體現的形式(繪畫、雕塑、工藝品、編織品等)。它具有集體性、長期性、變異性、繼承性的特點,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如剪紙(窗花)是民間藝人通過社會群體世代相傳而形成的一項特殊的文化歷史的藝術,符合民間藝術的特點,屬于民間文學藝術的范疇。依據這個觀點,京劇臉譜作為中國民間生長發育,又經代代傳承而來的藝術形式,顯然應該歸屬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范疇。
那么,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否應該受到著作權的保護呢?對于這個問題,鄒加敏與畫家趙夢林顯然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采訪中,趙夢林向記者展示了他所創作的臉譜圖案。他翻閱著積累多年的創作資料侃侃而談道:“目前中國民間散布著許多像他這樣執著于搜集民間藝術作品的藝術家,這些民間藝術同樣應當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事實上,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在著作權法或地區性著作權條約中明文規定保護民間文學作品的,已超過40個國家。另有一些國家,其著作權法中雖無明文規定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但也無明文排除。所以,在司法實踐中也可認定提供這種保護。
此外,趙夢林認為,在京劇臉譜作品的創作中,他的創作也具有區別于其他同類作品的獨特之處。其中,最值得引人注目的是在他所創作的《京劇臉譜》一書中,收錄京劇臉譜272幅,均為正面畫,不加頭飾和髯口。這一點正是他與其他畫家所繪制的京劇臉譜最為顯著的不同。為了向記者說明情況,趙夢林從書架上取出幾本臉譜資料,例如,2003年由田有亮所編繪,由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中國戲劇臉譜叢書》中,京劇臉譜或左八分或右八分均加頭飾和髯口;又如,2000年中國書店出版《臉譜鉤奇》,系傅學斌編繪,該書中臉譜為左側八分加頭飾。趙夢林告訴記者,這兩本資料只是滄海一粟。事實上,在眾多的京劇臉譜資料繪本中,只有他所創作的臉譜圖案均為正面畫,不加頭飾和髯口。因此,他的創作明顯區別于他人的作品,包含著他的智力成果,具有獨創性,理應享有著作權。
而對此問題,鄒加敏顯然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京劇藝術是我國各地區各民族勞動人民藝術創作的結晶,京劇藝術中的表演者其臉部造型也具有悠久的歷史,不同時期的民間藝術家對創造、豐富這些臉部造型作品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這些散落于不同朝代且不知名的民間藝術家才是這些京劇臉譜作品的真正作者。而原告趙夢林只是轉換了京劇臉譜作品的載體形式,將立體形式的美術作品轉換為了以紙張作為載體的平面形式美術作品,并沒有體現出趙夢林本人的創作與設計,因此他不能享有這些臉譜作品的著作權。既然如此,自己在網站上上傳這些圖片的行為又怎能算得上侵權呢?
2007年9月20日,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做出一審判決。法院認為,原告趙夢林雖然是《京劇臉譜》一書的繪圖者,但不能說他對該書中作為傳統文化的京劇臉譜譜式和色彩表現方式享有著作權,因此原告趙夢林關于被告鄒加敏侵犯其署名權、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許可他人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據此,駁回原告趙夢林的全部訴訟請求。趙夢林不服,提出上訴。2008年2月25日,在法院調解下,鄒加敏同意賠償1萬元了結此案?!?/p>
編輯:孫薇薇
背景鏈接
編者網上搜索發現,近幾年來,趙夢林共打了數十起侵權官司,涉案方既有一些小公司和店鋪,也有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官司有輸有贏,對京劇臉譜這樣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否應受到保護,以及如何保護值得我們關注和探索。
2002年,北京永和大王公司在其開展的優惠活動中,使用了與趙夢林的部分作品相同的7幅京劇臉譜,并且未署作者姓名。為此,趙夢林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正當權益遭到了侵犯,遂將北京永和大王公司訴上法庭。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做出一審判決,判令北京永和大王公司向趙夢林賠禮道歉并且賠償其經濟損失7萬元。
夏新電子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營銷活動中未征得趙夢林同意,在戶外貼畫、宣傳單冊、宣傳卡片等材料上多處使用《京劇臉譜》畫冊中第89頁第228幅“齊天大圣”臉譜圖案,并且未向原告支付報酬。趙夢林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在《中國電子報》上登載致歉聲明,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并且承擔其為制止侵權行為而支付的相應費用。本案在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調解下,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被告同意支付原告10萬元作為賠償并且承擔案件受理費,原告則同意放棄其他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