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二時二十八分,四川省汶川縣(31°N, 103.4°E)發生黎克特制8級強烈大地震,證實受波及范圍不僅整個中國有感,以至越南、泰國同樣感受到震動。
地震是一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其中人們能感覺到的只有10%,有破壞性的強烈地震只有一、二十次。我國在1976年有唐山大地震,可能今次是該次地震后另一次特大地震災害。
震央(震中):震源在地面的投影。距離震源最近,受地震影響最烈的地區稱為震中區或極震區,震中可根據等震線和烈度分布確定,往往利用這兩種方法互相核正,求得準確的震中。
今次四川大地震震中是包括50公里范圍內的汶川縣城和200公里范圍內受到影響的大中城市。
震級:表示地震強度的方法之一,是按地震本身強度而定的等級標度。反映地震所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震級是根據天文臺站地震圖上記錄的最大振幅的地動位移及相應的周期,并考慮到地震波按震中距離而產生的衰減,按一定公式計算而得。按震級定義和計算公式,震級沒有上限,不過至今所記錄的最高震級是8.9級。震級與所釋放大地震波能量有固定函數關系,每增大一級的增加能量是33倍(如表1)。

今次四川大地震汶川的震級為8級,其釋出的能量威力相當于兩枚原子彈爆炸。從新聞照片中可見公路上的水泥全被截斷,山泥傾瀉,大塊巖石倒至公路中,堵塞交通,影響救援工作,由次可見地震的威力。
主震:是某一系列地震中最強烈的那一次地震,強烈的主震往往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今次四川大地震的主震發生在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十四時二十八分汶川縣,其震級為8級。
余震:強烈地震之后,在極震及鄰近地震,往往還有一系列小于主震的地震,發生強度與頻度低如波浪式進行,有些大地震的余震持續時間可達數月至數年之久,發展趨勢總的來說不斷減少減弱直至平靜,但也有些地方有較大的余震,仍能造成破壞。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大小的標準是震級,衡量地震破壞程度的標準是烈度。震級與震源放出的能量有關,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但地震以后,地面上受到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稱為地震烈度。在一次地震發生后,震級只有一個,然而在不同地方受地震影響不一樣,因此烈度也就不同,一般震中區烈度最大。各地區由于地質構造、巖石、土質條件等情況不同,各種建筑物的耐震程度也就不同,因此地震烈度的分布也不規律。衡量烈度用烈度表,我國使用的烈度共分12度(如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