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一定區域內的地面震動現象,主要是由地殼運動等地質作用引起的地球內部能量突然釋放的結果。在我國地震是造成人員傷亡最慘重的災害形式。
二、地震的相關概念
1.縱波和橫波
地震發生時,地面出現的各種破壞現象,都是地震波的強烈沖擊形成的。地震波分為縱波(P)和橫波(S)。縱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橫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動。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在震中附近,地震時地面總是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兩者之間往往有短暫的時間間隔,這一般是逃生的良好時機。
2.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是引起能量釋放的源頭。
震中是震源正對著的地面。一般以震中所在地的名稱命名地震名稱,如汶川大地震說明震中就是在汶川。
震源深度是指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通常根據震源的深淺,把地震分為淺源地震(深度小于70km)、中源地震(深度為70~300km)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km以下)。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大約是10~20km,屬于淺源地震,所以破壞性巨大。
3.震級和烈度
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度量單位,通常用“里氏震級”表示,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高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多30倍。每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如本次汶川地震的主震為8.0級,其釋放的能量相當于400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一般將5級以上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歷史上震級最高紀錄是1960年的智利8.9級大地震,它引發了20世紀最大的海嘯。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共劃分為12度。本次汶川地震震中的烈度為11度,屬于毀滅性破壞。震級越大,距離震源越近,破壞就越大,烈度就大;反之亦然。另外,烈度的大小還與震源深淺、地質構造、工程建筑質量等因素有關。
三、地震的成因分類
1.構造地震
因為地殼運動引起地殼構造的突然變化,使巖層錯動破裂而發生的震動叫構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內部產生巨大的力,其在地殼單位面積上的力,叫地應力。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巖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巖石本身所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斷裂錯動,從而形成地震。全球90%以上的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汶川地震就是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中的一個斷層上,是典型的構造地震,如右圖所示。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動時巖漿噴發沖擊地殼而引起的地面震動叫火山地震。這種地震在日本較多。
3.塌陷地震
由于巖層崩塌陷落而形成的地震。這種地震主要發生在石灰巖巖溶發育地區,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巖石,使巖層中出現空洞并逐漸擴大,造成巖石頂部和土層崩塌引起地震。另外,由于地下開采礦石形成的巨大空洞,也有可能引起塌陷地震。
4.誘發地震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叫誘發地震。如水庫蓄水、地下核爆炸、隕石墜落、油井灌水等可誘發地震,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如1962年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的6.4級地震,就是最大的水庫地震之一。
四、地震災難中的自救
發生破壞性地震時,從地面開始震動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幾秒到幾十秒種的時間。作為個人,需要在瞬間作出判斷,冷靜地采取對策。以下是可供參考的自救措施。
(1)如果你正在用火、用電,迅速關閉火源或電源。
(2)如果你正在樓房里,迅速離開外墻及門窗,可選擇廚房、浴室、廁所等開間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避,一般不要跳樓。
(3)如果你正在平房里,迅速以較低的姿勢躲到堅固的家具旁或緊挨墻根,注意保護頭部,并用衣物捂住口鼻,隔擋嗆人的灰塵。
(4)如果你正在戶外,要盡量避開高大建筑物、橋梁、高壓電線及化工設施。
(5)如果你正在工作場所,就近躲藏在堅固的機器、設備或辦公家具旁。
(6)如果你正在車站、劇院、商店、地鐵等公共場所,就地擇物(排椅、柜架、桌凳等)躲藏,切忌奪路亂逃。
(7)如果你正在教室上課,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在操場上,則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8)如果你已被掩埋,要克服恐懼心理,堅定生存信念,自謀脫險策略。如不能自行脫險時,要保持鎮靜,掙脫手腳,捂住口鼻,防止被灰塵窒息;要設法支撐可能墜落的重物,創造生存空間;要減少體力消耗,不要大聲呼叫,可用石塊等敲擊物體,設法與外界聯系;要搜尋水和食品,延續生命,靜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