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建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要性
1.資源人均占有量過低決定我國需要走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道路
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量從總體上說較大,多數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均較低。例如,我國礦產資源品種多、總量大,已發現171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8種,已查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占世界的12%,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3位,其中鎢、銻、鋅、釩、鈦、稀土等居世界第1位,錫、鉬、煤、汞、磷等居世界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支撐經濟增長的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可再生資源也是如此,我國國土面積、耕地面積、草地面積、森林面積、水資源總量分別居世界第3位、第4位、第2位、第6位、第6位,但我國人均占有量分別只有0.8公頃、0.11公頃、0.33公頃、0.1公頃、2 200米3,僅為世界人均值的29%、40%、50%、17%、31%。以如此低的人均資源水平,要想實現發達國家的人均財富水平,不講資源節約,無異于天方夜譚。
2.礦產資源嚴重稀缺決定我國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道路
我國礦產資源總儲量雖然較大,但相對于目前的開采規模(世界第三)來說仍是嚴重稀缺。據資料顯示,人類最常用的幾十種重要礦產資源中,在我國2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14類;20~50年以內耗竭的礦種為7類;50~100年以內耗竭的礦種為10類;100~200年以內耗竭的礦種為4類;200~300年以內耗竭的礦種為4類。只有耐火粘土、鉀鹽、芒硝等少數礦種的“靜態指標”超過300年。由此可見,在號稱“礦種齊全、資源豐富”的中國,重要礦物資源中的絕大部分“靜態指標”將在100年之內走向衰竭,大部分在50年內就會見分曉;70年之后,金、銀、銅、錫、鉛、錳、銻、鋅、鎢、鎳、鉬、天然氣、石油等礦藏,都將從中國大地走向衰竭,中國的礦產資源形勢相當嚴峻。面對如此嚴峻的礦產資源形勢,中國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道路。
二、構建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緊迫性
1.資源短缺促使我國必須盡快走上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道路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性資源。據統計,目前我國能源供應的92%來自礦物能源,制造業原材料的80%來自礦產品,建筑業對礦產品原料的依賴程度雖未見統計數字,但也決不會低于制造業。但研究表明,我國45種與工業化關系密切的主要礦產中能保證滿足到2010年消費需求的僅24種,能保證滿足到2020年需求的礦產僅為6種,到2030年,則可能只有2~3種,特別是鐵、錳、鉻鐵礦、銅、鋁鐵礦、鉀鹽等關系國家經濟和安全的大宗礦產將長期短缺。近年來我國礦產資源緊缺現象日益突出,石油、鐵、銅、鋁等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1/3以上的原油、1/2的鐵礦石和氧化鋁、60%的銅資源等都依賴進口。據測算,到2010年,石油、鐵礦石、銅、鋁等對外依存度將分別達到57%、57%、70%、80%;到2020年,我國石油的進口量將超過5億噸,天然氣將超過1 000米3,兩者的對外依存度將分別達到70%和50%。礦產資源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必須依賴的重要資源,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全國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于聯合國確定的1 700米3用水緊張線,其中有10個省(區、市)低于500米3嚴重缺水線。每年我國因為缺水,約損失工業總產值2 000億、農業總產值1 500億元;缺水對于城市經濟發展的總體影響更是難以估量,全國660多座城市有2/3缺水,114座城市嚴重缺水,年缺水總量達60億米3,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2 000億元以上。據預測,2030年我國將迎來16億的人口高峰,屆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 750米3,從而成為嚴重缺水的國家。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見,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我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任務相當緊迫,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也已成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切需要。
2.資源浪費促使我國需要盡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盡管我國資源相對短缺,但資源消耗的增長速度驚人,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資源浪費仍相當嚴重。建國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大約10倍,礦產資源的消耗卻增長了40倍。以2003年為例,我國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別占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創造的GDP僅相當于世界經濟總量的約4%。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仍是 “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
就礦產資源的資源利用效率而言,2005年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只有30%,共生、伴生礦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為35%左右,而國外先進水平都在50%以上。我國銅、鉛、鋅伴生金屬冶煉回收率為5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煤炭資源回采率則更低,全國平均為40%左右,小煤礦卻只有15%左右,從1980年至2000年,全國煤炭資源開采中的浪費已達280億噸。
就能源利用效率而言,目前我國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7倍;33種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46%,其中電力、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8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40%;機動車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能源浪費嚴重及利用率偏低,不僅加速了能源短缺的進程,而且還會導致環境質量下降。
就水資源利用效率而言,盡管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50%以上。2003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465米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222噸,是發達國家的5~10倍;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0.5,是發達國家(0.7~0.8)的1/2左右;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平均為62%,而發達國家平均為75%~85%,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3個百分點以上;生活用水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全國多數城市供水管網跑、冒、滴、漏損失率高達20%以上,每年因此所損失的自來水約100億米3,相當于南水北調中線的調水量。
就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而言,全國人均耕地面積僅1.4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全國2 000多個縣(市)中,有600多個縣市的人均耕地面積在世界公認的警戒線0.8畝以下。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近千萬畝的速度在減少,且每年除建設用地的需要外仍存在大量閑置和浪費現象。調查顯示,到2004年底,全國城鎮規劃范圍內共閑置土地107.93萬畝,空閑土地84.24萬畝,批而未供土地203.44萬畝,3類土地總量395.61萬畝,相當于現有城鎮建設用地總量的7.8%。
資源短缺雖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但資源節約意識在一些人的頭腦里仍然淡薄,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至今仍有很大市場,這就迫切需要我國必須大力倡導資源節約,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三、構建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可行性
1.資源節約利用、綜合利用空間大
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需要大力推進能源節約、深入開展節約用水、積極推進原材料節約、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從以上我國資源消耗的增長速度、資源的利用效率、資源浪費狀況的數據看,我國在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方面的節約利用空間很大。不僅如此,資源的綜合利用空間也很大,據測算,目前我國的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億噸,年產可再生利用的廢舊物資達5億多噸,其中年產社會廢鋼鐵3 800萬噸左右、廢有色金屬近200萬噸、廢橡膠240萬噸、廢塑料1 500萬噸、廢玻璃1 000多萬噸、廢紙1 500萬噸,但社會回收率僅為:廢鋼鐵85%、廢有色金屬85%、廢塑料25%、廢舊橡膠65%、廢碎玻璃13%、廢紙35%,全國每年尚有500萬噸廢鋼鐵、20多萬噸廢有色金屬、近100萬噸廢橡膠、1 000多萬噸廢紙、1 000萬噸廢塑料及大量廢玻璃等沒有被回收利用。此外,每年至少有6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500萬臺洗衣機要報廢,500萬臺電腦、上千萬部手機被淘汰,從而形成大量的“電子垃圾”。這些電子廢棄物中一般都含有占自身重量40%的金屬、30%的塑料、30%的氧化物,自身重量的60%~80%可以分離出純度較高的鐵、銅、黃金、錫、鋼、鋁、鉛、紙等再生資源,但我國廢舊家用電器、電腦等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還未完全開展起來,資源流失嚴重。據統計,目前我國廢舊物資回收率僅相當于世界先進水平的30%,進一步擴大廢舊物資回收再生利用的空間還很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將大有作為。
2.資源節約利用、綜合利用效益顯著
據測算,如果我國能源利用率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40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 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個百分點,就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量近4 000萬噸,這些必將使我國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如果全國照明都采用節能光源,則用電量將下降60%,一年可節約740億千瓦時電能,相當于節約2 989萬噸標準煤;如果把國內現有的1.3億臺冰箱全部換成節電冰箱,每年可節電431.32億千瓦時,相當于半個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因此,開展資源節約利用不僅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還將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廢舊物資回收再生利用更是如此,據測算,回收1噸廢鋼可以煉出好鋼850千克,比用礦石煉鐵后再煉鋼節約成品鐵礦石2噸,節約標準煤0.4噸,節約60%的能源、節水40%,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量分別減少86%、76%和97%;回收利用1噸廢紙可再造出800千克好紙,可以挽救17棵20年樹齡的馬尾松,少用純堿240千克,節約造紙過程中240噸用水、300度用電,節省造紙能源消耗的40%~50%,降低75%的造紙污染排放量(我國30%以上的水域污染是造紙行業所造成的);回收1噸廢玻璃回爐可再生產2萬個500克裝的酒瓶,節約石英砂720千克、純堿250千克、長石粉60千克、煤炭10噸、電400度,比利用新原料節能10%~30%、節水50%、節約生產成本20%;回收廢易拉鋁罐(我國每年產生廢易拉罐約15萬噸)熔解后可無數次循環再造成新罐,節省新造鋁罐所需資源的95%,而且熔解后的鋁還可制成汽車和飛機零件,甚至家具;回收4噸廢塑料(包括食品袋、快餐飯盒等)可生產出700~750千克無鉛汽油和柴油,回收3個廢餐盒可以做一把學生用尺(全國每年使用的一次性餐盒約有120億只)。廢舊物資回收再生利用的綜合效益不言而喻,如2005年,我國年回收廢舊物資總值達2 000多億元,不僅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而且廢舊物資回收行業吸納的從業人數達1 500萬~1 800萬人(包括進城收廢品的農民工),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完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