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過地理環境比較,認識區域差異客觀性
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北回歸線穿過其領土的南部,處在低緯地區,由于受副熱帶高氣壓的控制,氣候炎熱干燥,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氣候,全境90%以上是沙漠。緯度位置與埃及一樣處在低緯地區、北回歸線橫貫中部的廣東省,由于處在亞洲大陸東部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靠近北回歸線的珠海市(21°48′N~22°27′N)綠草如茵,樹木四季常青,花繁果盛,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兩個區域由于海陸位置的不同,受不同的大氣環流影響,自然環境天壤之別,讓學生認識到區域差異的存在是客觀必然的,這樣巨大的差異會對兩個區域的人類活動帶來不同影響,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思考區域的發展。
二、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理解人地協調發展
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活動,人們按照一定區域的地理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從事生產和生活。流經埃及的尼羅河發源于東非高原,其上游主要經過熱帶草原氣候區,有明顯的干濕季。幾千年來,雨季大量的降水致使尼羅河每年都要泛濫,河水淹沒河岸堤壩兩旁的大片田野,毀壞莊稼、房屋。古埃及人在與尼羅河的斗爭中,總結出河水定期泛濫的規律,每年6~10月河水泛濫,特別是8月上漲最高,居民遷往高處暫住,10月以后,洪水消退,人們又搬回來,在積了厚厚淤泥的肥沃土壤上,栽種棉花、小麥、水稻、椰棗等農作物,發展綠洲農業、灌溉農業,在沙漠地區形成了一條“綠色走廊”。
珠江三角洲是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溫夏熱,降水充沛,由珠江及其支流共同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土質黏重,耕作困難,雨季的到來經常導致洪澇災害,洼地積水。珠江三角洲農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選擇了適合在熱帶亞熱帶生長的桑樹和甘蔗,在低洼易澇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養魚,基上種甘蔗、栽桑樹或種果樹,利用蠶糞、蔗葉等養魚,塘泥肥田,構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魚塘、桑基魚塘、果基魚塘和花基魚塘。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種生產方式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發揮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區域的自然環境對區域的發展、進步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應向學生特別強調這一點,引導他們去感受古埃及人和中國古人在利用自然方面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兩區域的人民根據不同的環境,形成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品種,化不利為有利,因地制宜發展了農業。
三、合理適度改造自然,樹立區域整體觀念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但體現在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地從事生產和生活,還體現在人們不斷地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
埃及人說:“尼羅河喜怒無常,漲水時往往超過我們的需要,甚至吞噬農田造成禍害;枯水季節,它卻十分吝嗇,任憑禾苗干死。”阿斯旺大壩正是埃及人民為了改造尼羅河而建筑的偉大工程,兼有防洪、防旱、灌溉、發電等多項功能,為治理尼羅河發揮了巨大作用。大壩建成后,農田灌溉有了保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主要農業區埃及盆地由一年一熟改為一年兩熟或三熟;大壩有效控制了尼羅河的流量,防止了旱澇災害;為工農業建設提供了巨大的動力資源;改善了尼羅河的航運條件;振興了旅游業;發展了湖水養魚事業,效益顯著。然而,大壩的修建也使尼羅河下游水文特征發生了變化,破壞了尼羅河長期形成的水文狀況,中、下游的徑流變化大為改觀,甚至成為“死水”,導致下游土壤有機物含量減少,肥力下降,下游三角洲地區海水倒灌,鹽漬化現象加重,河口外海域內魚類餌料減少,使海洋捕撈量特別是金槍魚產量銳減,血吸蟲和傳播瘧疾的蚊子增加,納賽爾湖淤積泥沙增多等結果,給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可見,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其中某一要素的改變就會引起其它要素的變化,所以在改造自然的時候,不能只看局部的利益而要將各組成要素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通過充分的論證,盡量使生態平衡向有利于人地協調的方向發展。我國的三峽工程就是從阿斯旺大壩的建設中吸取了經驗,經過長時間的設想、論證,嚴謹的模擬實驗,注意上、中、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壩將修設魚道以便魚類的洄游產卵;提出分期蓄水的方案,以便有時間對庫尾回水變動區泥沙淤積觀測和驗證等,使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的多功能綜合利用效益時,盡量減少因水文狀況的改變而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