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想】區域可持續發展有很強的實踐性與綜合性,研究區域對象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聯系和演進中的各種問題與發展機制,可培養學生將地理要素進行綜合研究分析的能力,自覺地把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對德國魯爾區煤炭資源的開發與經濟的興衰關系的探討,了解區域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將區域地理與相關地理原理的結合,系統探討地理基本原理,培養學生地理思維過程。
【教材分析】區域的發展離不開對區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德國魯爾區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奠定了工業發展的物質基礎,19世紀中葉成為“德國工業心臟”,以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為中心的工業城市形成了著名的魯爾工業區。20世紀50年代,隨著石油天然氣的新開發應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煉鋼所需耗煤量日益減少,魯爾區的煤炭產量也隨之下降,同時世界鋼鐵生產國和出口國越來越多,替代產品的廣泛應用,昔日的“朝陽產業”變成了“夕陽產業”,經濟走向衰退。
【學情分析】個案分析方法是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與學習?;谡憬〕踔械乩淼慕虒W實際,學生對德國區域認識不足,在教學中要有所鋪墊,教學中多關注學生自我表達意識和地理思維過程。
【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煤炭資源在魯爾區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煤炭資源的合理開發與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找到魯爾區的區位,并指出魯爾區的煤炭分布與鐵礦來源,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通過不同時期煤炭對魯爾區工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歸納的能力, 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節,探究工業發展與礦產資源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資源與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難點】煤炭資源在不同時期對工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教學策略與手段】案例教學法、五步教學法、多媒體展示、合作學習、圖示法、比較法等。
【教學過程】


【學法總結】分析區域能源或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關系思路:區域背景條件→主要矛盾→主要策略。而背景條件又主要從區位條件、能源結構或礦產結構、地理環境狀況入手。
【相關鏈接】(1)魯爾區位于德國西部,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生長期較長。是水陸交通的要道,稱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在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內,鄰近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瑞典等國.全區面積4 593千米2,占全國的1.3%,人口600萬,占全國的7%,區內有著名的以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為中心的工業城市。有世界最大的內河港口,繁忙的內河航道,歐洲最密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儲藏煤炭2 190億噸, 1 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占全國的3/4,有開發價值的約220億噸,占全國的90%,而且質優易開采(圖2-25), 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魯爾區正是由此而興。
(2)魯爾區的衰落:20世紀50~60年代,煤炭開采成本高于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加上石油、核電的應用,對煤炭需求減少。由于技術的發展,鋼鐵、造船汽車行業所需人數減少,鋼鐵向歐洲以外的子公司轉移。60年代后企業逐個關閉,煤炭失業人數1996年減至7萬人,煉鋼失去4萬個崗位,造船減少2/3。20世紀70~80年代失業問題越來越大。
(3)世界能源消費由20世紀50年代的以煤炭為主,變為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以石油、天然氣為主;另一方面,新技術煉鋼的耗煤量逐漸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