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用生活體驗,激活課堂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有自己的愛好和長處,也有自己不同的經歷和體驗,這些都是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用到的寶貴課程資源。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體驗和經驗,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幫助他們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在“大氣的運動”一節中,可以利用的生活體驗有如下幾例。
例如,可以讓老家在農村的學生,描述暑假回家時農村的氣溫怎么樣?和城市有什么區別?甚至可以讓家住綠化較好的小區的同學,談談當他們從人流如織、高樓聳立的大街上回到綠樹成蔭的小區時氣溫的變化狀況。再如,可以讓到過海邊的學生,來談談夏季時面向大海,感受到的是海風撲面還是風從后面吹來?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風是隨處可見的,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所見過的各種各樣的起風時的情景來理解風是怎樣形成的,而且可以使學生通過對各種風力下陸地地面不同事物特征的描述,來理解風力的概念與等級。
這些通過各種各樣途徑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無形課程資源,使地理課程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強化學習動機。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中,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后的交談,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中尋求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二、滲透交叉課程,深化課堂
地理教學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緊密相關,其它課程的知識也可以作為課程資源應用在地理課堂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深奧的原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地理與其它學科的聯系,調動其它學科知識為地理教學服務,充分展示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大氣的運動”一節中,就有許多內容與物理知識有關。
例如,在講 “熱力環流”過程之前,為了讓學生理解由于某地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高空形成高氣壓的知識點,可以給學生鋪墊物理知識中壓強和密度之間的關系,等壓面、等壓線的概念等,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部分知識。再如,講到“大氣的水平運動——風”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在理想狀態下近地面以及高空中風向的情況,就應給學生講清楚物理中涉及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性質,特別是三力的作用,才能使學生掌握究竟哪些力改變風的方向、哪些力改變風的速度。
通過對其它學科知識的遷移運用,將其它學科的課程資源運用于地理課堂,可以讓學生對深奧的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的理解提升到更深入的層次,深化地理課堂教學。
三、利用信息資源,充實課堂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中的地理課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課堂。特別是互聯網提供的地理教育網站、地理資料數據庫和圖書館、天文館、氣象臺、地震臺網站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地理課程資源。“大氣的運動”一節中,可以利用信息資源的地方很多。
例如,可以播放由于城市熱島原因而形成的高溫天氣以及強風、臺風、颶風、暴風等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影響的視頻,加強學生直觀感受。再如,可以讓學生在網上收集關于城市熱島效應的資料,分析研究什么是熱島效應,城市熱島效應有什么影響,形成熱島效應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減少熱島效應。使學生通過資料的收集,獲得有關城市熱島的全面資料。
由于現代教學媒體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限制,能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情景、過程等,全部再現于課堂,圖文并茂地讓學生去獲得知識、認識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將地理知識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使抽象、深奧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規律變得直觀形象,有利于激發地理學習的興趣。另外,由于地理科學發展迅猛,網絡媒體中關于地理科學發展的信息很多。對于這些信息,教科書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時地反映,而師生通過網絡資源了解地理科學的新進展,可以使地理課堂更豐富。
四、巧用課外活動,優化課堂
學生在課外進行地理觀察和實驗,是充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的表現。中學地理教學內容中有很多部分都可以進行實驗和觀察,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在課外進行自主的、實踐的、創造性的活動,在其中領悟地理知識的奧妙。“大氣的運動”一節中,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進行觀察和實驗活動。
例如,可以讓學生燒一鍋開水,注意觀察開水沸騰時,中間的熱空氣“向上跑”,鍋邊的水往下沉的現象,便于學生明白氣壓與風的形成原理,理解熱力環流的過程。再如,可以讓學生點燃一堆紙屑,注意觀察紙屑和灰燼是否從火堆中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然后又從火堆四周下沉,進入火堆。這個觀察活動也是便于學生理解熱力環流的過程。又如,還可以讓學生觀察起風時各種地面物體的狀況,然后根據風力等級表來大致確定風力的大小,也可以進行風速的觀察和測定等。
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優化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