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學科的生活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從地理學的概念可以看出它是緊緊圍繞人類生產、生活的地理環境進行研究的,因此研究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地理現象本身就是地理的研究內容。如高一必修教材中的“常見的天氣系統”,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影響天氣的許多因素,如臺風、鋒面雨等都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知識。又如,“大氣環境的保護”內容涉及到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酸雨、臭氧層的破壞和全球氣候變化等知識,這些都是人們能直接感受的。在“陸地和海洋”中講解的地殼運動,涉及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知識,以及洋流、生物、土壤等無不與生活緊密相關。在高一必修的第二冊中,涉及到的農業、工業以及城市、交通和環境等更是直接與人們生活聯系的地理事物。從地理教學的內容可以看出,地理學科的生活性是地理學科的主要特征。
二、地理內容的綜合性
由于地理學科研究的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研究的是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因此地理學科的內容不僅涉及到自然學科,也會涉及到社會學科,其研究的領域十分寬廣。同時,研究的問題既有宏觀地理學科知識也有微觀地理內容,既研究全球性的地理知識,也研究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具體現象的地理知識。
例如,太陽和宇宙中的其它天體對地球上生活的人類有什么意義;天氣和氣候的形成變化有什么規律;在21世紀,海洋在人類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理環境;同一個地區如何進行農業布局才能收益更高;同為工廠為什么不同的地區布局生產的產品和獲取的收益不同;在某一地區發展什么產業能同時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同時,地理學還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綜合,如農業,既是自然學科,也是社會學科,它的自然性和社會性非常緊密。城市和交通布局也與自然相聯系,體現出地理學科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綜合。
地理學科不僅是研究本區域的地理環境問題,還把世界其它地區的地理環境作為研究對象,如初中地理七年級以世界地理為主要研究內容,八年級以中國地理為研究內容,盡管涉及的面比較狹窄,研究的深度不大,但是這種包容性還是很明顯的。在高中必修知識中,之所以沒有明顯的區分地域,是因為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對象的緣故。
三、地理要素的關聯性
地理學科和很多其它學科相比,其學科的關聯性體現非常明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體現在學科內在的關聯性。在地理學科中,內在的關聯性非常典型,很多地理知識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如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是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組成,而這四大圈層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一個復雜的、開放的、巨大的系統,組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再如,地理學科中的農業、工業、城市和交通都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體現著地理學科的關聯性。
其次,一個地方的環境或是經濟結構、社會生產活動的變化不僅影響本地區,還會影響其它地區,存在著地域的關聯性。如巴西熱帶雨林的破壞還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并帶來兩極和高山地區的冰川融化加快,再引起海平面的上升,進一步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也會導致全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這些地理知識都是相互關聯的。再如,一個地區的環境污染會影響到其它地區,中國的沙塵暴也會使日本、韓國的大氣出現異常,一個海域受污染會把污染物帶到其它海域,充分體現出地理學科的全球性和關聯性。
再次,地理學科還存在和其它學科的關聯性。地理學科是文理兼容的學科,既有文科的讀記特點,又有理科的思維推理和計算等特點。如太陽高度的計算,等高線、等溫線知識的計算,還有晝夜長短等的計算都屬于理科知識,計算強度很大。同時,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類型及特點、洋流分布等又屬于文科知識,需要學生記憶。其次是多學科的關聯,地理學科的很多知識都是歷史、生物、物理和化學等許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如前面提到的太陽高度計算涉及到數學的三角函數知識,還涉及到物理知識;在海水的鹽度和巖石的成分中涉及到化學知識;在土壤和生物章節中涉及到生物知識。
四、地理形式的圖文性
在中學所有學科中,沒有任何一門學科能在圖形和文字上達到地理學科上的緊密配合,圖形和文字的并列是地理學科的一大特色。圖形代表語言,很多的文字內容就是通過圖形來展示的。據統計,初中地理中的圖形和對圖形的解說所占篇幅超過了文字所占的篇幅。同時,地理課標也對地理讀圖和用圖、畫圖作了明確的規定。如在地理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學生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的能力。在地理考綱中也明確提出:考試試題中提供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圖像信息、表格信息。圖像包括地圖、原理示意圖、統計圖、聯系圖等類型,以地圖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狀況、符號和注記、經緯網、比例尺、圖例等。從這些可以看出,地理學科對圖文的考核和要求都是非常高的。這也是很多文科學生感覺地理比其它學科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