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年復習一般分三輪:從學期開始到次年三月上旬為一輪復習;從三月中旬到五月中旬末左右為二輪復習;五月中旬末至考前為三輪復習。一輪重在夯實基礎,訓練方法,培養能力;二輪重在專題訓練,整合知識,加強綜合應用;三輪重在查漏補缺,訓練規范,錘煉應試技巧。在這里首先和同仁們商討一輪復習的幾點做法。
1.更新復習觀念,強化復習方法指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活動
學生立足于會學習、會思考,會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地理學科高三復習內容多,而高考命題是以能力立意為主,不強調知識的覆蓋面,因此更應注重復習方法上的指導,形成讀書—精講—訓練—檢測—講評補償五環節。首先,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讀書、讀圖,掌握基本知識、基本原理,養成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凡是能夠從圖中獲取的知識都從圖中獲取,并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歸納總結,及時反饋,通過學情反饋卡反饋學生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為教師的精講提供依據。教師講解要做到三講,即講重點、疑點、易忘點,并及時糾錯;三不講,即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學會的不講,怎么講學生也不會的不講。重點訓練學生從圖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的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調動和運用已有知識與試題信息建立正確的聯系,對相關問題作出正確的理解,并進行分析、論證和判斷;運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它表達方式,準確描述或說明設問中的問題,所描述的問題要點化、要點層次化、層次序列化。對所訓練的題目多讓學生進行感悟,并及時進行檢查、講評、矯正、補償,將落實進行到底。
2.形成一個系統,夯實兩個基礎,搞好三個結合,培養四種能力,處理好五個關系
一個系統:知識結構系統是知識間相互聯系和進行綜合的基礎。通過學生預習,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考點要求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把握。
兩個基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高考的主要內容,也是能力培養的基礎。雙基教學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要層層落實并注重基礎知識的綜合。在一輪復習中首要的任務是落實好雙基,夯實基礎。主要手段還是通過構建知識結構和讀圖來落實,將基礎主干知識落實在圖表中,落實在知識的聯系中。
三個結合: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高中與初中地理的結合,自然與人文地理的結合,地理基本原理與地理事實材料的結合。初中內容是學習高中內容的基礎和載體,部分高中內容是初中內容的拓展深化。部份自然地理內容是學習人文地理內容的基礎。有些地理原理通過一些案例來體現,一些事實材料需要地理原理來闡釋說明。
四種能力:全面利用和正確分析圖表資料的能力;讀、填、繪、用、分析地圖的能力;地理思維能力(空間聯系、綜合比較);知識遷移能力(新情景下利用基本原理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學生提取利用信息、調動運用知識、分析和闡釋地理事物、綜合表達描述的基礎。
五個關系:①復習課與新授課的關系。復習課要上出新意,不要搞知識的簡單重復,將知識系統化,找出知識的聯系點。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找出需要學生記憶的、教師需要講的及需要通過題目進行重點訓練的知識點。注意對知識的整理加工,如整理知識系統、概括知識結構、總結知識規律、分析知識聯系、比較知識異同、歸納知識特征等,使知識變成可提取應用的內容。搞好知識系統的深化應用和知識體系的組合,當然也不要搞的過深,綜合性太強。
②“講”與“練”的關系。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努力做到“三講”、“三不講”,提倡“精講”、“精練”,做到講練結合。
③教與學的關系。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小結,掌握規律、學會學習。加強學法和讀圖指導,多讓學生自學、感悟,學會讀圖、及從圖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④知識與能力的關系。牢記知識加方法等于能力,努力夯實基礎,掌握方法自然就能形成能力。確信“基礎是第一要物,審題是第一能力。”雖然高考試題不強調知識的覆蓋面,但也不能成為忽視基礎知識學習的理由,必須注意進行全面復習,不能撇開課本去搞題海戰術,尤其注意課本中重點圖表的閱讀分析。
⑤學科內綜合與學科間綜合的關系。以學科內綜合為主,一輪復習基本不搞學科間綜合,把好自己的門,幾乎不用去串門。
3.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以及考試說明
尤其注重大綱中知識要求,學習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重視思維能力、應變與遷移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認真研究2008年山東及其它課改省的文綜卷,繼續研究全國高考卷,尤其是新課程卷,分析新教材的命題特點及近幾年的變化規律。依據課標、考試大綱靈活處理高中與初中、必修與選修的關系,不要人為把初中、高中內容隔離開來,試題注重從能力角度去考查,有些初中內容是重要的知識載體,所以復習時要高、初中有機結合,用地理理論深化初中內容,用初中內容作為高中理論的材料,所以要站在高中角度復習初中內容。必修內容要達到較高層次,選修內容的復習要有側重點,選修內容與必修及區域關系不大的只可做低層次處理。掌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做好魯教版、人教版、湘教版的結合和有意補充。
4.創造性使用學案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
學案教學是近幾年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學案》是為學生提供的典型學習材料,它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使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使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等在課堂教學這一時空內結合得更加科學、和諧、完美。推動課堂教學真正實現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的轉變,進一步還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更多地給學生以動手、動腦、動口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打牢基礎、發展能力、減輕負擔、提高效率。教師拿出更多的“講課”和備課抄寫的時間用于學案教學研究,以市編學案為主完善一套適合自己學情的學案。使用時原則上一課時一個學案,有些內容較多的可分兩課時完成。在使用學案前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師用書即《教案》,進一步吃透教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指導學生用好學案,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對學案要求做到前置使用、全面使用、全程使用、及時反饋矯正,引導學生做好探究問題分析與總結,形成規范答題的習慣。
集體備課重點放在對《一標一綱》的研究和把握上,一題的研究和學案完善與使用上,放在單元檢測題編制的設計上。做到每節課都有說課人,通過集體備課優化教學方法,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課上精講、精練、精評,給學生留出相對充分的探究、歸納、反思的時間。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個人優勢,搞好個人備課,體現教師的個性特長,努力使高三教學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