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環節——以等值線圖為載體,分類夯實基礎知識
等值線包括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等壓面)、等鹽度線、等年太陽輻射量線、等降水量線、等震線等,是教學和高考中的難點。該部分內容的復習以等值線圖為載體,并結合配套練習題進行。
等值線圖是用來反映地理要素的時空分布特征的示意圖,是反映某地理事象在一定地域內存在和發展的規模、范圍、等級或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地圖。高三復習時結合高考實際情況,首先著重抓好等高線圖、等壓線圖、等溫線圖的系統學習,教學內容主要分3大板塊進行。現以等高線地形圖及其應用為例。
1.講解等高線的特點、形狀
2.等高線圖的判讀
①形狀特征: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盆地或洼地;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于等高線的短線);等高線彎曲時,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處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處表示山谷;兩個山頂中間的低地,形似馬鞍,為鞍部地形。
②數值大小: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為平原地形;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為丘陵地形;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一般在1 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為高原地形。幾條特殊的等高線: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200米線區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 000米線顯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 000米、3 000米線反映中山和高原;4 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疏密程度:密集則坡度陡;稀疏則坡度緩。如果幾條不同高度的等高線相交在一起,則表示陡崖。陡崖的相對高度計算方法:(x-1)d≤ΔH<(x+1)d
3.實際運用
與河流水文結合:由山谷的分布,判斷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水庫壩址的選擇:峽谷地段(水平距離窄,垂直落差大) ;峽谷上游要有蓄水庫區。
與地區規劃結合:建鐵路、公路應建在坡度平緩的地區。翻山時應選擇緩坡,并通過鞍部。
港口應考慮:避風的海灣;避開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發展林業。
4.地形剖面圖的繪制和判讀
①利用地圖逐步講解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②結合實例講解地形剖面圖的判讀方法:首先識別地形剖面圖的水平、垂直比例大小;根據題目條件和圖像形態或區域位置信息,判斷經緯度位置;與相關的分布圖、特征示意圖的知識進行聯系,分析作答。
③重點剖面圖的講析: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形剖面圖;我國西部沿87.5°E的地形剖面圖;美國地形剖面圖;沿0°緯線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圖;沿南緯30°某大陸附近地形剖面圖;死海地區地形剖面圖等。
第二環節——講練結合,突出難點和重點
如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線彎曲規律可通過下題進行練習。

例:如圖1所示等高線中,表示集水線的是__________。
解析:在等高線圖上可判定:集水線應對應山谷線,等高線應往高處凸出,故應選b。該例題可讓學生回顧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線彎曲規律:山脊的等高線向低值處凸出,山谷的等高線向高值處凸出。
第三環節——總結規律,舉一反三
1.等值線的判讀規律
①一般需掌握“五讀”(以等高線為例)。
讀延伸方向——等高線延伸方向為地形走向,與等高線垂直方向為坡度最陡方向,也是坡面上的水流方向。
讀密度——等高距一定,線愈密則坡愈陡,水流愈急;若坡面等高線高處密,低處疏則為凹坡,反之為凸坡。
讀極值——某區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況,顯示該區域地勢起伏大小。
讀彎曲處——等高線向地勢低的方向凸出,則為山脊;相反則為山谷。
讀局部小范圍閉合等值線——高度不在正常范圍內,其特點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②總結判讀各類等值線圖的方法:識別等值線所反映的是何種地理事物;判讀等值線排列疏密狀況;判斷等值線變化規律和最高、最低值位置; 根據數值變化及排列狀況,推斷出規律和結果或分析成因。
2.等高線、等壓線和等溫線的共同規律
①等高線圖:山脊的等高線向低(海拔)值處凸出,山谷的等高線向高(海拔)值處凸出。
②等壓線圖:高壓脊的等壓線向低(氣壓)值處凸出,低壓槽的等壓線向高(氣壓)值處凸出。
③海平面等溫線圖:暖流的等溫線向低(溫度)值處凸出,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一致;寒流的等溫線向高(溫度)值處凸出,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