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選擇題
張某承包了0.5公頃耕地,種植結構變化如圖1。當地1月平均氣溫3℃。完成1~2題。

1.張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華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導致種植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場需求B.生產經驗
C.自然條件D.國家政策
答案:1.B 2.A
解析:本題考查點在于通過統計圖中的農作物種植比例變化、文字等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農業的地域分布及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問題。
第1題,準確提取文字信息該地“1月平均氣溫3℃”、統計圖信息“1985年作物種植結構以水稻、油菜為主”是關鍵,“1月均氣溫3℃”、“水稻”說明位于我國南方地區,而我國油菜種植區又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只有“太湖平原”才具有這種農業地域特點。
第2題,統計圖信息“1985年作物種植結構以水稻、油菜為主”變化到“2005年作物種植結構以花卉、蔬菜為主”,表征該地農業地域類型由水稻種植業向園藝業轉變,這是市場區位成為主導區位的結果。
下表為我國某城市人口資料。讀下表完成3~4題。

3.該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長率很高,人口增長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齡化問題得到緩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長率很高,有大量青壯年人口遷入
4.該城市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陽
答案:3.D 4.B
解析:本組題主要通過圖表數字信息呈現出人口年齡結構、人口數量變化反映人口地域變化等特點,考查學生對人口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第3題,人口增長率取決于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機械增長,圖表數字信息顯示該地18年來人口變化最大的特點在于總人口增加了666萬,約為1982年的19倍,同時15~64歲的比重上升了32.03%,而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實行了計劃生育,且該地又位于某城市,因而,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入)導致該地人口總量增長更合乎我國的人口國情。
第4題,上題結論人口遷入是導致該地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表中反映該地人口在1982—2000年間人口增長速度很快,而經濟因素又是導致這一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再結合我國的國情說明該地是一個因改革開放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惟有深圳符合這一要求。南京和西安都是古都,人口早已超過百萬,沈陽是我國起步時間較早的一個工業城市。
產業重心是區域產業產值空間分布的重心。圖2示意中國三次產業重心的經、緯度變化(不含臺灣、香港、澳門的統計資料)。完成5~7題。

5.圈中①、②、③線依次代表:
A.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B.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
C.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
D.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
6.從產業重心的緯度變化看:
A.三次產業重心均向北移動
B.第一產業重心移動最快
C.第二產業重心移動最快
D.第三產業重心移動最快
7.自1985年至2003年,產業重心移動的趨勢是:
A.第二產業向東南
B.第二產業向東北
C.第一產業向東南
D.第三產業向東南
答案:5.B 6.C 7.D
解析:本組題通過統計圖信息反映三大產業重心的空間轉移,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地域特征及其轉移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第5題,③線經緯度基本變化不大,且總是在我國東南部,這是氣候、地形、水源對農業地域制約的結果,應為第一產業。東部是我國改革開放較早的地區,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該區正在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從資源的優化配置、經濟規律分析,其結果必然是東部地區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第二產業轉移,因而①、②應分別代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第6題,要注意“產業重心的緯度變化”這一關鍵信息,從第2個圖中易于得出①(上題代表第二產業)重心移動最快的結論。
第7題,特別要注意兩個圖中的縱坐標(空間)隨著橫坐標(時間)的變化規律。①向西南移動,②向東南移動,③向西北移動,幅度較小。
圖3中a是經線,Q點為晨昏線與該經線的交點。完成8~11題
8.若Q地的地方時為5時30分,則Q地所處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時為2時30分,則Q地的緯度可能為:
A.30°~40° B.45°~55°
C.5°~15°D.60°~70°
10.當Q地位于北半球低緯時,可能的月份及時刻是:
A.12月、17時 30分
B.9月、17時
C.6月、4時30分
D.4月、5時
11.一年之內每天同一時刻(6時、18時除外),Q點在該經線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歸線之間
B.均勻分布于整條經線
C.密集分布于南北極圈之間
D.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間
答案:8.C9.D 10.A11.D
解析:本組題通過一條線(地球某局部經線)和一個點(晨昏線與某經線的交點)來創設試題情景,材料簡潔、圖像新穎,信息豐富,側重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合理調動地球運動、晨昏線時空變化特征、晝夜長短計算等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對考生學習的思維過程、思維品質的考查。
第8題,試題信息“Q地的地方時為5時30分”說明該點位于晨線上,且日出地方時在6:00之前,進一步推知該地晝長夜短,是當地的夏半年,題中的A、B、D項與題意相矛盾,是無效選項。
第9題,“Q地的地方時為2時30分”,推之當地晝長為19小時。由緯度越低,晝夜變化幅度越小;緯度越高(極圈內除外),晝夜變化幅度越大的規律可知:只有D項合乎要求。其實如果熟悉教材《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中的光照圖反映的兩至日時南北緯20°、40°、60°緯線的晝夜長短相關知識,此題更易于準確解答。
第10題,雖試題變換設問角度,但考查的是同一知識點。只是把“Q地限定為北半球低緯度”。我們知道,緯度越低晝夜長短變化幅度就越小,體現在日出、日落時間的地方時則應更接近6:00和18:00,只有A項合乎要求,其它三項相差太大。
第11題,“Q點”即晨昏線與該經線的交點,“一年之內”即年變化,“每天同一時刻(6時、18時除外)”也就是保證該經線的地方時不變的情況下交點的空間分布規律。從題意可知,Q點在“晨線”或“昏線”上均可,交點的年變化是由晨昏線的擺動所引起的,該經線的地方時不變,只要不選6時、18時(即非分日時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就可畫出示意圖:側視圖中最右側的經線代表“正午”,最左側的經線代表“子夜”,保證了圖中任何經線的地方時不會改變。

L1代表夏至日時晨線,Q1為此時晨線與某經線的交點,L2代表冬至日時晨線,Q2為此時晨線與某經線的交點(注意:Q1、Q2必需在同一經線上)。在年變化中,交點位置改變是由晨線發生擺動造成的結果。由圖可知,當北半球為夏半年時,Q1在北半球的某經線上;兩分日時,Q1、Q2在極點上;當北半球為冬半年時,Q1不在北半球的某經線上,而Q2位于南半球中的同一經線上。因而,Q點空間規律應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間。知識拓展:在年變化中,Q點在同一經線上分布的緯度范圍取決于Q點所在的緯度:緯度越低,Q點在該經線上移動的空間緯度越大;緯度越高,Q點在該經線上移動的空間緯度越小;但赤道上不發生改變(Q1、Q2重合)。
Ⅱ.非選擇題
36.(36分)讀圖6,完成下列要求。

⑴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并說明判斷的理由。(9分)
⑵說明G 河水量豐富的原因。(11分)
⑶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答案:(1)盆地從(向心狀)水系或河流分布狀況判斷,該地形區北、東、南三面高;再從(500米)等高線判斷,該地形區為盆地。
(2)領域位于赤道地區,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豐富;流域大部分為盆地,支流多,集水面積廣。
(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積,因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較少,因為G河在M點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較小,易于泥沙沉積;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較輕。
解析:本組題通過局部區域圖創設試題情景,要求考生能準確提取經緯、等高線、河流形態等信息進行空間定位,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精準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
第(1)問,通過區域定位即可確定出該地為非洲剛果盆地、剛果河流域。M點至N 點段,從500m等高線分析,該地海拔低于500m,且500m等高線相對閉合,越往四周地勢越高,坡度越陡,屬于典型的盆地地形;又從水系特點看,北、東、南面支流向中心地帶的干流匯集,典型的向心狀水系特點,為盆地地形。特別注意“地形類型”和“地形區”不同,千萬不能說成是剛果盆地。
第(2)問,河流徑流量水文特征由氣候、地貌、水系特點等地理要素決定。
第(3)問,要熟悉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河流水文特征(流速、含沙量)、海岸侵蝕程度→泥沙沉積程度→河口三角洲的大小。剛果河是內陸湖上升,湖水外泄而形成,盆地西緣即河流下游地段多峽谷(也可從等高線分布特征判斷),高差大,流速快,入海口且在低緯大陸的西岸,因洋流影響,海岸侵蝕程度強,泥沙不易沉積;從含沙量看,熱帶雨林分布廣,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輕,同時該河M點上游地段為盆地地形,地勢較低,泥沙已先于下游段沉積,故M點下游河段含沙量小,不能形成明顯的河口三角洲。
39.(60分)根據材料和圖7,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一位西方把學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太的敘事史詩”。
土爾扈特回歸祖國大事年表
1629年—漠西蒙古土爾以柳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部徙牧伏爾加河。
1632年—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1640年—和鄂爾勒克返回準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王公會丑,制定《蒙古一里拉特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還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克陣亡。
1645年—俄因要求土爾扈特部里服,遭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待游牧區域。此后十余年間.土爾扈特汗國逐漸形成
1655年—土爾扈特汗國與俄國談判,同意聽命于俄國沙皇.
1657年—土爾扈特向清朝“貢駝馬二百余”。
1672年—俄國指令土爾扈特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爭。此后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征兵。
1696年—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人貢,慶賀清軍擊敗噶爾丹。
1712年—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抵達北京。康熙帝派使團出訪土爾扈特,途中為俄國所阻。

1714年—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儕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1731年—雍正命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
1756年—土爾扈特汗國使團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帝。
1765年—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汗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的侵擾和掠奪。
1770年—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2萬余人參加對土爾其的戰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1771年—1月17日,渥巴錫率領17萬人踏上東歸的征程一。2月7日,沙皇命令堵城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 8日,土爾扈特前鋒抵達伊犁河流域.16 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剩6萬余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碑,以資紀念。
——摘自馬汝珩、馬大正《漂落異域的民族》
⑴土爾扈特汗國和伊犁河各地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水草豐美,適合游牧業的發展。分別說明兩地水資源豐富的原因。(12分)
⑶土爾扈特在回歸造中歷經艱辛,其中來自自然的威脅主要有哪些?(8分)
答案:(1)土爾扈特汗國:河流較多(有伏爾加河、烏拉爾何等),距離大西洋較近,西風帶來的水汽較多。伊犁河谷地:西風帶來的水汽較少,但因地形抬升,降水量增加,同時有高山冰雪融水。
(3)凍害(氣候寒冷);缺水(干旱);缺草(料)。
解析:本組題通過局部區域圖、區域特征事物、歷史材料創設試題情景,考生能準確區域定位。主要考查中亞及其周邊地區的氣候、地貌、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性,并探究自然地理要素對人類活動(土爾扈特人的游牧業)產生的不利影響。要求考生能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去探討實際問題,且具備用科學、規范、簡潔的地理語言闡釋事物的能力。
第(1)問,對于距海遙遠、深居內陸的中亞及其周邊地區來說,熟悉地處溫帶大陸氣候條件下,該地陸地水體存在的形式是解題的關鍵。該地水體的形式主要有:少量的山地降水(西風帶來少量水汽,天山地形抬升)、河湖水(伏爾加河、烏拉爾河、伊犁河等)、高山冰雪融水(天山山體高大,有大量山岳冰川分布)。
第(3)問,以游牧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土爾扈特人于1771年1月17日踏上東歸之路(歷史材料),由于正值冬季,受亞洲高壓的影響,出現寒潮、凍害、沙塵(氣象氣候)天氣的頻率增多;同時遷移路線又主要是自西向東橫越以溫帶大陸氣候為主的中亞區,水源會越來越少,草料(植被)也隨之稀少危機牧民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