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選擇題
讀圖l.完成1~2題

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為:
A.① B.② C.③ D.④
2.海拔低于400米的區(qū)域面積約為:
A.0.05km2B.0.5km2
C.5km2 D.50km2
答案:1.D2.A
解析:本組題主要考查的是地圖和等高線知識,這個專題歷來是高考考查的重點。第1題中需要仔細審題,理解“平均坡度最大”這一關鍵詞,所以不僅要看①~④四個地段等高線的疏密程度,還要注意各地段所跨等高線的數目,從而做出判斷。第2題,依據圖中所給的比例尺,估算海拔低于400米(主要為圖中東北角區(qū)域)的所占的范圍即可。

圖2示意某雛形生態(tài)工業(yè)目區(qū)的產業(yè)鏈。箭頭表示物、能量流動過程,其中虛線箭頭表示副產品或廢棄物的流動。完成3~5題。
3.圖中a、b、c分別代表:
A.電廠、化工廠、鹽場
B.鹽場、電廠、化工廠
C.電廠、鹽場、化工廠
D.鹽場、化工廠、電廠
4.該生態(tài)工業(yè)園區(qū)中:
A.發(fā)電廠的廢水、廢氣與廢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鹽的副產品得到利用
C.建材廠有效利用了鹽場的廢棄物
D.化工廠的廢棄物得到利用
5.該生態(tài)工業(yè)園區(qū)可能位于:
A.晉南B.粵北C.冀東D.閩西
答案:3.C4.B5.C
解析:該組題是考查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一種新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循環(huán)經濟,循環(huán)經濟是運用生態(tài)學規(guī)律把經濟活動重構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huán)利用模式,使得經濟系統(tǒng)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tài)化,達到消除環(huán)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的。依據圖中箭頭的指向關系:a需要水資源,b需要太陽輻射,c需要電能及其副產品或廢棄物的再利用等關系,再結合選項給定的三個企業(yè)不難對3、4題做出選擇;第5題,從圖中知道該生態(tài)工業(yè)園區(qū)應該位于沿海地區(qū),只有C項符合題意。
圖3示意不同緯度四地白晝長度變化。完成6~8題。

6.若該圖表示上半年a、b兩月(a月早于b月),則①、②、③、④四地緯度依次是: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7.根據圖中各地的白晝長度變化可知:
A.a月內①~④各地的夜長均長于晝長
B.b月內①~④各地的晝長均長于夜長
C.③地較②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幅大
D.③地與④地之間的某一緯度上晝夜長短變化為零
8.①地在a月與b月的平均晝長變化Pa與Pb的關系應符合:
A.O<Pa/Pb<1 B.Pa/Pb=0
C.Pa/Pb=1D.Pa/Pb>l
答案:6.A7.D8.A
解析:本題是考查地球光照圖以及地球上晝夜長短變化規(guī)律等知識。地球光照圖及其相關知識是高中地理的重點,更是難點,從06年開始,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要求更高、更深,特別注重對原理的理解和應用,08年高考體現的仍然較為明顯。第6題,若a、b兩月為上半年(即1~6月)且a 月早于b 月,那么從a 月到b 月太陽直射點主要在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漸長,南半球的白晝變短,所以①、②、③地在北半球,④地在南半球,并且依據①、②、③地的白晝變化幅度的大小關系,可判斷出它們的緯度高低。第7題,這道題根據圖中四地的白晝長短和變化幅度,用排除法比較容易,A、B、C三個選項明顯不符合題意。第8題,仔細讀圖,①曲線在a 月的平均晝長變化明顯小于b 月的晝長變化,故A項正確。
圖4示意日本本州島部分地區(qū)櫻花初放日期。完成9~ll題。
9.導致該島濱海地區(qū)櫻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太陽輻射
C.土壤D.降水
10.導致N地櫻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洋流C.土壤D.降水
11.導致P地櫻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陽輻射 D.降水
答案:9.B10.B11.A
解析:這組試題考查了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氣候以及洋流和地形對氣溫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理解題中影響櫻花初放日期的主要因素是熱量,而導致熱量分布差異的因素有緯度(太陽輻射)、地形地勢、洋流等方面。第9題,日本本州島濱海地區(qū),自南向北,由于緯度的差異而太陽輻射分布逐漸減少,漸晚。第10、11題,M、N兩地均位于濱海地區(qū)且緯度一致,但N 地由于暖流的影響,熱量條件較好,而同緯度的陸地中部的P 地則位于山地地區(qū),地勢較高,熱量較差。
Ⅱ.非選擇題
36.(36分)閱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D湖泊(圖6a)的湖面海拔約3 800米,降水資料如圖6b所示。D湖沿岸地區(qū)地形平坦,發(fā)現有大量古代農耕遺跡,包括相互交織的人工堆土高臺、人工水渠(圖6c),以及人工運河和水塘。
(1)推測D湖沿岸地區(qū)氣溫的年變化、日變化特征,并簡述原因。(l2分)
(2)歸納D湖沿岸地區(qū)的降水特征。(4分)
(3)指出威脅D湖沿岸地區(qū)發(fā)展耕作業(yè)的主要氣象災害及發(fā)生時間間。(8分)
(4)說明該農耕系統(tǒng)對防治這些氣象災害的作用。(12分)
答案:(1)(年均溫較低,)年變化(年較差)較小(2分),因為海拔高,地處熱帶(低緯度地區(qū))(4分);日變化(日較差)較大(2分),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白天增溫快,夜晚散熱快(按高度推測日最低溫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2)年降水量約600(580~620之間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3)低溫,凍害(2分),夜間(2分);洪澇災害,夏季(雨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災,其它季節(jié)(4~12月或4~ll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 (2分)。
(4)(溝渠、水塘與高臺交織,)排水通暢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水體增溫和降溫的速度比陸地慢。因此,增大水體面積,井使水面與高臺(臺理)交錯分布(3分)。可減小氣溫變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間溫度(3分),有效減少低溫、凍害對高臺農作物的損害(2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氣候和氣象災害等知識,同時也考查了考生讀圖歸納表述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完成第(1)小題需理解掌握影響氣溫年變化和日變化的主要因素,結合圖示緯度和湖的海拔高度進行分析。第(2)小題,通過讀降水資料圖,主要從降水的總量和季節(jié)(月份)分配狀況進行分析歸納。第(3)、(4)小題,首先明確氣象災害的范圍,依據該地區(qū)海拔較高,可推測有凍害的影響,而該地區(qū)降水季節(jié)變化較大,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可能有旱澇災害。然后結合圖c所示的農耕系統(tǒng)分析其對凍害、旱澇等災害的防御作用。
39.(60分)閱讀分析資料和圖7,完成下列各題。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蘇聯(lián)援華物資通過西北陸路運到中國。英美物資通過香港、越南和1938年開通的滇緬公路運到中國。威廉·凱寧在《飛越駝峰》一書中指出:“從這方面看,中國維持戰(zhàn)爭的能力完全變成了一個供應問題。”
1942年3月,中國和美國合作,開辟了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至中國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線——駝峰航線。
3年中,中、美通過這條航線,將大量物資空運到中國境內.并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3)簡要說明駝峰航線穿越地區(qū)的主要地形特征。(10分)
(4)當時的運輸機沿該航線飛行面臨的主要困難有哪些?(10分)
答案:(3)平均海拔高(3分),山河相間(3分),山高谷深(地形復雜、地勢崎嶇)(4分)。
(4)飛行高度高,空氣稀薄,地形復雜,氣流紊亂.對流比較旺盛,天氣多變、多云雨等。(每答對1項得3分,本小題滿分l0分)
解析:這是三科綜合題中的地理部分,主要考查了區(qū)域自然地理特征與大氣等條件對飛行的影響。對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從地形類型的分布與構成和地勢的高低與起伏狀況等方面考慮,再結合該航線主要經過橫斷山區(qū)、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等地形區(qū)進行說明。影響飛行的條件主要有高度、氣流穩(wěn)定狀況、云雨現象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