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選擇題
1.目前,人類已知月球上的能源有:
A.生物能、風能 B.核能、潮汐能
C.潮汐能、太陽能 D.太陽能、核能
答案:1.D
解析:由于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故太陽能資源豐富;科學家們對航天員從月球上帶回的月巖標本進行分析,發現月巖中含有地殼里的全部元素和約60種礦藏,還富含地球上沒有的能源3He,它是核聚變反應堆理想的燃料。
電視收視率是指在某個時段收看電視的人(戶)數占電視觀眾總人(戶)數的百分比。

2.一般情況下,圖中表示北京地區電視收視率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C
解析:作為大城市的北京,市民看電視的時間主要集中在下班之后的晚上。題圖所給的時間為世界時,即0時區的區時,而北京使用東八區的區時,解題時可采用驗證法,分別找出四條曲線收視率最高對應的世界時,①在1點,②在18點,③在11點,④在5點,然后根據時區進行區時計算,北京收視率最高對應的北京時間分別是:①在7點,②在2點,③在19點,④在13點。分析這四個時間,收視率最高與實際相符的是③。
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過程、成因及規律,是學習地理的方法之一。讀下圖,回答3~5題。

3.如果該圖為大氣環流模式,S線代表地球表面,則:
A.E處氣溫比H處高
B.F處氣壓比G處低
C.氣流②自西向東運動
D.E處的高度可達120千米
4.如果該圖為海陸間水循環模式,S線代表地球表面,則:
A.環節①參與地表淡水資源的補給
B.環節②是陸地自然帶形成的基礎
C.環節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鹽度降低
D.環節④的運動距離與下墊面無關
5.如果該圖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線代表緯線,則:
A.洋流①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
B.洋流②為西風漂流
C.洋流③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
D.洋流④為赤道逆流
答案:3.B4.A5.B
解析:本題組重點考查地理事象運動的變化規律,從主干內容上分析,涉及大氣環流、水循環、大洋環流。若該圖為大氣環流(熱力環流)模式,近地面H處氣溫高,氣體受熱膨脹上升,G處氣溫低,氣體冷卻下沉。E處氣溫比H處低(E處在近地面);F處氣壓比G處低(近地面氣壓比高空高);氣流②自西向東運動過程中,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發生偏轉;E處的高度應為對流層的高度,因緯度而有差異,赤道地區對流層的高度最高,可達17~18千米。若該圖為海陸間水循環模式,則G為陸地,S為海洋。環節①為大氣降水,是地表淡水資源的主要補給形式;環節②為陸地徑流,不是陸地自然帶形成的基礎(太陽輻射是基礎);環節③為海洋蒸發,能夠使大洋表面海水的鹽度相對升高;環節④為大氣輸送,其形成與海陸熱力性質有關,其運動距離與下墊面有關。若該圖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洋流①位于大陸東岸,為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洋流②由于缺少陸地阻擋,在中緯西風的作用下形成了西風漂流;洋流③位于大陸東岸,為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洋流④為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是自西向東流的,與這相反。
讀下圖,回答6~7題。

6.該作物:
A.種植期的早晚取決于氣候條件
B.灌漿期的早晚取決于成土母質
C.收割期的早晚取決于農業政策
D.一年生產周期至少為8個月
7.該作物處于開花期時,正值:
A.赤道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B.地中海沿岸炎熱干燥
C.中國東北平原晝長夜短
D.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
答案:6.A 7.D
解析:題圖呈現的是某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各生長階段所對應的月份,從示意圖可看出,該農作物的種植期在11~12月,其早晚取決于氣候,特別是氣溫的高低。灌漿期和收割期的早晚都取決于氣候因素。該作物一年生產周期至少為6個月。該作物處于開花期時,在2月份,赤道正午太陽高度不是最大(最大在春秋分日),地中海沿岸溫和多雨,中國東北平原晝短夜長,潘帕斯草原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豐沛,草木茂盛。
城市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異。讀下圖,回答第8題。

8.圖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間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別為:
A.電影院、廠房、住宅、銀行
B.零售店、電影院、廠房、辦公室
C.辦公室、零售店、住宅、廠房
D.批發市場、辦公室、住宅、零售店
答案:8.C
解析: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著明顯的分區。在水平方向上,最中心處以零售活動為主,有大百貨商場、高級專門化商店等。周圍則是一些銀行、保險、旅游等商務機構的辦公室,以及一些小商店,例如電器商店、服裝店和鞋店等。垂直方向的分異主要表現在高層建筑物內,一般來說,零售多在低層,而辦公室則多在高層,中間多為一般商業活動占用。
讀下圖,回答9~11題。

9.與圖示地區山體巖石、地貌類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對應的是:
A.石灰巖、球狀風化地貌、風力作用
B.花崗巖、流水堆積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巖、喀斯特地貌、風力作用
D.石灰巖、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10.該地區成為著名旅游地的優勢在于:
A.地處熱帶,風景優美,環境承載量大
B.景觀具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銀的季節特點
C.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具有較高的游覽價值
D.水陸交通通達性好,旅游地吸引半徑大
11.與圖示地區農業地域類型相同的地區是:
A.西歐平原 B.湄公河三角洲
C.五大湖沿岸 D.墨累—達令盆地
答案:9.D10.C11.B
解析:圖為云南的石林和水田的景觀圖。山體巖石類型為石灰巖,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是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的(流水侵蝕)。該地區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地,主要是地質地貌景觀,溶洞、石筍、鐘乳石造型奇特怪異,具有較高的游覽價值。圖示地區的農業地域類型是水稻種植業,與之相同的地區是湄公河三角洲。西歐平原和五大湖沿岸都是乳畜業,墨累—達令盆地是混合農業。
Ⅱ.非選擇題
36.(36分)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圖示地區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狀況。(6分)
(2)簡述黃河烏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是內蒙古自治區糧、油、糖生產基地。
(4)指出該地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說明進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發的問題。(7分)
近10年來,土默川平原實施退耕還草工程,使這一地區成為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5)分析產生這一轉變的社會經濟因素。(8分)
答案:(1)陰山山脈位于北部,呈東西走向(2分);河套平原位于中部,東西延伸(2分);鄂爾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廣布(2分)(2)從南(西南)向北(東北)流動(或從低緯向高緯流動)(3分);流量大(1分),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1分),有冰期(1分),冬春季有凌汛(1分)(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間(2分),自西向東逐漸增多(或自東向西逐漸減少)(2分);從西(東)向東(西)距離(或太平洋)越來越近(遠)(2分),受夏季風影響逐漸增強(減弱)(2分)(4)降水(1分);引黃河水進行灌溉(2分);土壤鹽漬化(2分);下游水資源短缺(2分)。(5)生態保護的需要(2分);消費者對乳品需求的增加(2分);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2分);乳品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2分)。
解析:本題是一道學科內的綜合題,考查內容涉及地形、氣候(降水量)、河流、農業和工業等知識,能力要求主要有: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第(1)小題描述圖示地區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狀況,首先要在圖中找到有哪些地形區(圖中有地形區的文字提示)——陰山山脈、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然后表述地形區的分布狀況,表述時要注意明確地形區的位置和分布特點。對于學生來說表述分布狀況個難點,有些考生干脆只列出了三個地形區。實際答題中只需要形成“地形區在哪兒,怎么分布”的答題模式就可得分。第(2)小題是限定河段的河流流向的表述和水文特征分析,表述河流流向時要注意方向是從哪流向哪,不能用“西南—東北”的方式。該河段的水文特征,實際上指黃河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主要從水量、含沙量、冰期、凌汛四方面進行表述,該河段的凌汛是上游河段的特有水文特征,非常容易丟掉。第(3)小題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包括年降水量的數值范圍和變化特征。要注意河套平原東西延伸的范圍,根據年降水量等值線分布,河套平原絕大部分在年降水量線150毫米~400毫米。變化特征是自西向東逐漸遞減。第(4)小題側重農業的區位分析及環境問題分析。該地區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氣候干旱,降水少,是農業發展中的不利因素(限制性因素),但河套平原能夠成為內蒙古的糧、油、糖的生產基地,是因為通過引黃水灌溉,解決了天然降水不足的問題。但由于對水資源的利用不合理,可能會導致土壤鹽漬化、浪費嚴重,下游水資源短缺等問題。第(5)小題土默川平原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變,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應該有政策的影響。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植被覆蓋率低,多風沙,生態脆弱。影響乳制品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是市場的需求量,城市生活中消費者對乳制品的需求量在增加。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奶制品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
39.(25分)科技革命使世界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一些國家結合自身條件,抓住機遇,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這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經驗?;卮鹣铝袉栴}。
19世紀晚期,德國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德國政府出面鼓勵“技術接收”,1886年到1890年間,德國六大公司購買了948項英國專利。德國依靠高度合理化的生產體制,將世界市場上合成工業的壟斷權從英國人手里奪得。在國家的支持下,德國銀行向本國公司提供大量資金,使它們能夠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并有效利用研究成果,盡可能地集中力量辦好以科學為基礎的工業。德國正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機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
——摘自馬克主編:《世界文明史》(下)
(1)概括上引材料所述德國經濟發展的原因。(8分)
20世紀中后期,在一些傳統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出現了一種新興的工業區。如意大利的薩索洛,數百家以瓷磚生產為中心的中心型企業,通過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絡,實現了規模經濟生產,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
(2)簡述這類新興工業區的特點。(8分)
答案:(1)政府扶植經濟發展;建立合理化生產體制;鼓勵利用先進科技成果。
(2)以輕工業為主;中小型企業為主(或者企業規模小);生產過程與布局分散;生產類型多變,產品面向市場。
解析:本題側重在定材料基礎上的信息提取、加工、運用。概括上引材料所述德國經濟發展的原因。設問上具有明顯的答題提示語,標明了答題方向。政府出面鼓勵體現政府扶植經濟發展;高度合理化的生產體制,壟斷了世界市場上的合成工業。銀行提供大量資金,集中力量辦好以科學為基礎的工業,說明德國鼓勵利用選進科技成果。意大利的新興工業是傳統工業賦予了它新形式,它不同于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如下特點: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以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大多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工業大多分散在小城鎮;生產類型多變,產品面向市場。
40.(30分)北京奧運火炬接力以“和諧之旅”為主題。圣火于2008年5月4日開始在國內113年城市傳遞,既經過了最早開放的經注特區,又經過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區。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奧運火炬傳遞到經濟特區深圳、汕頭、廈門。這些城市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

(1)指出上述城市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說明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12分)
答案:(1)臨海(地處沿海)(2分);鄰近港澳臺(2分);優惠的政策(2分),著名的僑鄉(2分),利于吸引境外投資,引進技術及管理經驗。城市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經濟增長中心(2分),能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2分)。
解析:本題以北京奧運為熱點背景,主要考查幾個經濟特區的城市區位因素,并探討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從圖中可以看出,深圳、汕頭、廈門都位于沿海地區(臨海),鄰近港澳臺經濟發達地區,對外開放的政策有利于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作為僑鄉,具備吸引華人、華僑來家鄉辦廠的特殊條件。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又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和經濟增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