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選擇題
分析圖1中天津的文化景觀,回答1~2題。

1.由自然條件決定其主要功能的一組文化景觀是:
A.甲乙B.乙丙C.乙丁D.丙丁
2.在天津的下列產業部門中,能充分合理利用丁圖中設施所開采資源的是:
A.化學工業 B.電力工業
C.交通運輸業 D.汽車工業
答案:1.C 2.A
解析:第1題,要求學生利用圖像判斷哪些文化景觀的主要功能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顯然,乙圖中的橋和丁圖中的海上石油平臺,其功能主要由自然條件決定,該文化景觀的建設適應了河流這一自然條件與開采海上油氣資源的需要。此題難度不大,有利于考生解緩緊張情緒,正常發揮。
第2題,要求學生分析、判斷能充分合理利用丁圖中海上石油平臺這一設施所開采的石油資源的產業部門。電力工業、交通運輸業都需要能源,也可以利用石油、天然氣,但燃燒油氣資源不是其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汽車工業是生產汽車的行業,其能源主要來自火力發電,且主要為煤電。所以,這三個選項均不對,天津的石油化學工業主要以石油為原料。此題要求考生能分析評價產業部門與所利用能源、原料是否合理,試題有一定難度。
讀某區域部分地理信息圖,回答3~4題。

3.甲區域氣候一年分為干、濕兩季,據圖判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位置 B.地勢
C.大氣環流 D.洋流
4.乙海域有一大范圍漁場,若用洋流剖面示意圖來解釋其成因,應選:

答案:3.C 4.B
解析:第3題,提供了甲區域1月和7月的盛行風風向。讓學生讀圖判斷甲區域氣候一年分為干、濕兩季的主要因素。圖中明確顯示當地1月盛行東北風、7月盛行東南風。盡管可以利用圖上的緯度位置、陸地輪廓了解該區域的地勢、洋流等,但它們不是甲區域氣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因為只有風向是有季節變化的,而其它因素均沒有季節變化。非洲東部(偏北)地區,冬季的風系受亞洲大陸的冬季高壓影響,盛行東北風,夏季非洲大陸是個熱低壓,赤道附近盛行印度洋來的偏南風,這是造成圖示地區一年氣候分為干濕兩季的主要原因。此題屬于難題。
第4題,乙海域漁場的成因與秘魯漁場成因相似。圖A、B有上升流,但圖A海外側洋流流向陸地是錯的,表層水流應該是離陸地而去,海底水上升補充,形成上升流,并帶來大量魚類的營養物質,從而形成漁場。此題要求學生對上升流形成漁場的原理十分清楚,有一定難度。
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結合圖文信息回答5~6題。

5.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A.地平坡緩 B.島多浪小
C.灘闊岸直 D.河多沙厚
6.填海造陸對香港的影響有:
A.港區行船更加通暢
B.經濟活動遠離了海岸
C.海洋生態得以維護
D.利于沿海功能區布局
答案:5.B6.D
解析:第5題,附圖是香港港區示意圖,放大部分維多利亞港是香港主要港區。港區在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港區水深、風浪小。如果對香港島嶼分布較了解,可以直接找出答案是B,也逐項排除A(與建港無關)、C(圖示地區不是灘闊岸直)、D(河多對建港有利,但沙厚會使港區水的深度變淺,對建港不利)。
第6題,要求學生選擇填海造陸對香港的影響,既可以考慮正面影響,也可以考慮負面影響。只有D 符合實際,因香港用地緊張,在造陸后,陸地面積增大,沿海功能區由此得以完善。
讀冀北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7~8題。
7.為把鋁土礦石運到火車站,計劃修一條公路,合理的選線是a、b、c、d中的:
A.a B.bC.c D.d

8.圖中有四座小水泥廠,原料主要來自采石場,產品主要外運,若在環境整治中只保留一座,應保留:
A.甲B.乙C.丙D.丁
答案:7.C8.D
解析:第7題,a、b公路經過山區(或丘陵地),公路坡度大、路程遠;公路d 與c 相比,共同處是比較平坦,但公路d 較遠,會造成運費較高,增加生產成本。
第8題,丁在城市東方,距城較遠,冬夏季風擴散的粉塵污染給城區造成的影響是四個小水泥廠中最小的,并且離采石場近,有鐵路支線相通,企業布局的區位條件優于其它三個小水泥廠。
讀從宇宙空間拍攝的地球和月球照片,回答9~10題。

9.專家認為,地球也應像月球一樣,曾遭受許多隕石撞擊,而目前陸地表面卻很少發現明顯的隕石坑。探究其原因,主要是:
A.月球阻擋 B.地質作用改造
C.地表布滿巖石 D.地表水體覆蓋
10.在白天,圖中地球上空大片濃密的云層,對其覆蓋地區的影響是有利于:
A.地表水分蒸發
B.近地面空氣對流
C.大氣對地面的保溫
D.紫外線輻射到達地面
答案:9.B10.C
解析:第9題,理論上地球、月球的隕石坑應大致一樣多,或因為地球引力較大,落到地球的隕石應更多一些,但今天月球表面隕石坑遠比地球表面要多。因為月球在近30億年時間里火山活動基本停止了,內力活動極不活躍。加上月表沒有水和空氣,外力作用極弱,所以很古老的隕石坑也得以保存。但地球大不一樣,至今內力活動時有發生(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外力作用更是時刻不停。所以兩個近在咫尺的星球,表面的隕石坑保留狀況完全不一樣。
第10題,有云會降低云下地區的氣溫,不利于地表水分蒸發;云層對云下和云上的氣流的對流會起阻擋作用,云層對紫外線輻射也有一定的削弱作用。而有云層會加強大氣的逆輻射作用,在同樣的地面輻射條件下,大片濃密的云層,對其覆蓋地面的保溫過程會加強。
圖6中,X、Y分別為晨昏圈與緯線圈的切點,據圖回答11~12題。

11.X、Y兩點情況相同的是:
A.太陽所在方向B.所在時區
C.正午太陽高度D.白晝長短
12.太陽直射點正向什么方向運動?能確定的是:
A.向北 B.向南 C.向東 D.向西
答案:11.A12.D
解析:第11題,本題考查的是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球與日照的關系\"。圖上X、Y兩點,是晨昏圈與緯線圈的切點,此切點在90度~66度34分的緯度范圍都存在。圖示情況中,X、Y兩點所在經度相差180度,所以不在一個時區。X、Y兩點的緯度值雖相同,但分屬南北兩個半球,所以白晝長短、正午太陽高度都不可能相同。X、Y兩點相對于太陽直射點對稱,而相對于赤道不對稱,X點位于北極以南,Y點位于南極以北,站在兩點的人看太陽,都需要往南看,所以只有A正確。
第12題,由于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太陽運動的方向可以向南、向北。在選項內,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有向西。因為題目的條件中,沒有給出相關依據,使學生能夠判斷出季節,所以,只能確定的一個方向是向東自轉引起的太陽直射點向西移動。
Ⅱ.非選擇題
36.(34分)結合甲乙兩區域圖(圖9),回答問題。
(1)甲區域東南部易發生地震,其地質構造條件是___________;易發生滑坡的地形條件是_________。(4分)
(2)a城是歷史文化名城。甲區域鐵路的修通,加快了該城__________業、________業的發展,這將促進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為了保護優美的環境,a城應充分利用本區域的________、________等新能源。(8分)
(3)甲區域的城鎮分布有明顯特征。請你歸納出三點。(6分)
(4)甲乙兩區域環境人口容量不同,主要取決于兩區域資源的差異。為了證明兩區域耕地、淡水資源存在著差異,你應重點閱讀圖中哪幾個方面的信息?請歸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5)乙區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能豐富,而世界著名的水電站b卻建在南部,其原因有哪些?(4分)
(6)保護乙區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對全球生態環境有何重大意義?(4分)
答案:(1)多活動斷層(近板塊交界處); 山高坡陡(2)旅游;商(服務、手工);太陽能;地熱能(風能)(3)主要分布在東部; 沿交通線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4)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的比重);地勢(海拔高度);河流密度(不同河段的徑流量);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答出四個方面即可)(5)南部水電站靠近大城市、工業區(或靠近能源消費地,也可以加上具備建設大型水電站的水文、地形地質條件)(6)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保持生物多樣性
解析:第(1)題,在判讀出甲圖是青藏高原以后,就可以從引發地震的因素分析青藏高原東南部易發生地震的原因,答出主要原因是多活動斷裂帶、活動斷層構造帶。第2個空要求考生明確發生滑坡的地形條件,首先要想到山體坡度大小,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山高坡陡。
第(2)題,首先認定a城是拉薩。可以從位于雅魯藏布江河谷、青藏鐵路終點等圖上提供的信息得出結論。第4、5空要注意保護優美環境的限制條件,應從可再生能源考慮。拉薩是著名的日光城,附近地熱豐富,青藏高原多大風。
第(3)題以青藏高原的城鎮分布特征為命題素材。西藏的人口分布與內地不同,與西北地區也不同,總體上東南部多,沿河谷分布是我國山區城鎮分布的規律、沿交通線是城鎮分布的基本特點。
第(4)題,要考生分析證明兩區域耕地、淡水資源存在著差異,答題時必須從附圖去尋找可以利用的信息。注意兩地的人口總量以及造成兩地耕地、淡水資源差異的重要原因是地勢。
第(5)題,伊泰普水電站建設在巴西南部,人口、工業密集的能源消費地附近。水電站與工業區的相互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在工業區附近建設水電站,可以理解為給企業配置能源。水電站建設好了以后,附近發展了耗能工業群,是耗能企業的工業布局。水電站建設前后,附近都沒有發展工業群,而是將電力輸送出去,這是能源的地區調配。
第(6)題,乙區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是指亞馬孫流域的熱帶雨林,被喻為地球之肺,保護熱帶雨林對全球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39.(63分)糧食問題引發全球廣泛關注,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閱讀以下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5)要解決a地區糧食生產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應該采取哪些措施?(6分)
(6)說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數量少的共同原因。(6分)
(7)據圖找出我國人均耕地數量不容樂觀的三條理由。(6分)
答案:(5)植樹造林;保護濕地(保護沼澤);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用養結合)(6)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農業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7)絕大多數省級行政區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級行政區的人均耕地已經在警戒線以下;人均耕地面積呈下降趨勢。
解析:第⑸題,結合圖示東北地區a地糧食生產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答。東北林區曾長期以砍伐為主,造成林區面積大量縮小,濕地沼澤也曾被改造為耕地等,影響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第⑹題,浙江、福建、廣東三省,地處東南沿海,分別位于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的東部,多山地丘陵。但因人口密集,山地、坡地多,平地、可耕地少,城市用地比重大,非農業用地比重大。
第⑺題,讀圖時要從左下角的圖例和圖例說明讀起。附圖顯示,我國只有內蒙古、黑龍江兩省區人均耕地數量大于世界平均水平,京津滬和浙、閩、粵、低于警戒線、其它省市區介于世界平均水平和警戒線以下。而右側的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的變化圖更顯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的數量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