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學習非智力障礙的表現形式
不同學生的地理學習非智力障礙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表1)。

二、地理學習非智力障礙的形成原因
學生普遍存在上述6種學習非智力障礙,分析其產生原因,大致有3類因素:①促成性因素——指地理學習非智力障礙產生的因素。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重復枯燥的題海戰術、片面的評價標準等,都會促成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厭煩,對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下降甚至消失。②傾向性因素——指產生某種地理學習非智力因素的原有動機。經調查發現,不少學生對地理學科認識不夠,認為地理只要肯記肯背就可以拿高分。此種功利性想法使學生沒有學習地理的濃厚興趣,內部自我激勵機制不能運轉。一旦發現作為高考科目的地理學科并非投機取巧就能學好,那么原來想學好地理學科的動機便會不斷減弱,不少學生就開始對地理學科學習情緒低落、心浮氣躁。③強化性因素——指維持和發展地理學習非智力障礙的因素。在強化因素中,外部強化因素最重要,特別是師生關系不和諧在學生地理非智力障礙的強化作用中占主導地位。例如,在地理日常教學中有兩大普遍現象對學生學習非智力障礙產生很大影響。其一是對學生的見解常常不加思考地予以否定,甚至嘲諷、譏笑,這就加深了學生可能犯錯的恐懼心理,加重了學生消極學習的非智力障礙;其二是傳統滿堂灌教學經常會給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記住,記好,劃好,此知識必考,背了得滿分”,這就加深了學生學習地理的錯誤認識——地理學習=記憶知識+原理。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產生了“錯覺”,導致學習地理失去興趣,必然會產生非智力障礙。
三、地理學習非智力障礙的診治策略
1.構建和諧育人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情緒
學習情緒是學生智力活動的條件,積極的學習情緒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記憶效果好,消極的學習情緒會抑制學生接受教學信息。和諧育人環境不僅是師生交流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情緒的關鍵。教師應通過幽默的語言、欣賞的目光、親切的神態、淵博的知識,構建民主、和諧的育人環境。例如,講授“中國酸雨分布”時,有學生提出“為什么中國東北重工業區沒有形成重酸雨區,即使是輕度酸雨區分布范圍也比較小”時,教室立刻熱鬧起來。這時,可采用引導探究的方法,將學生分成6組,以“東北酸雨分布特點和成因”為探究題,分別進行調查論證,3天后交流。交流時,學生各抒己見,積極學習情緒被激發,內心情感障礙被消除,得出許多新觀點,總結如下:①東北受冬季風控制時間短,大氣濕度小,降水較少,難以形成大面積酸雨區;②東北接近冬季風發源地,冬季多吹偏北風且風力較大,將部分酸性氣體帶到南方;③從地形看,東北多為平原,有利于酸性氣體(風)的擴散。
2.滿足自我實現需要,調動學生學習動機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把人的需要劃分為5個遞進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作為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一種使人的潛能得以實現的趨勢。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80%~90%。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機會激勵學生,滿足并促使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從壓抑狀態中釋放出來,引發學生爭取自我實現成功的積極學習行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消除非智力障礙。如講授“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成因”時,一位情緒低落型學生突然提出植被稀少是否是成因之一。通過師生討論,得出植被稀少——自然原因,植被破壞——人為原因的觀點,他提出的觀點是正確和具有創新性的,以全班鼓掌的方式進行表揚。通過激勵,這位學生自我實現需要得到滿足,積極調動了自身學習動機,學習地理的態度明顯好轉。
3.調整教學評價方法,切實體驗學習樂趣
美國著名的課程專家斯塔弗爾比姆認為:“評價最主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本質不在于甄別,而是側重于發展,要發展就必須關注學習的整個過程,而不僅僅是學習結果。如果教師或家長過于關注考試分數,會使考試分數成為學生的包袱,甚至是精神枷鎖。所以,教師要避免過分地運用終結性評價方法,多采用過程性評價。不僅要反映學生的真實成績,更要洞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學習過程中評價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讓學生徹底擺脫“學習成績緊箍咒”,體驗學習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總之,學生地理學習困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但非智力障礙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分析學生非智力障礙的類型和成因,采用恰當的診治策略,是可以還學生一片“綠色心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