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師 廖來興
近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棄農從工。大量的農民工如涌潮般流入城市,而退耕引起的連鎖反應不免讓人們對當前的現象進行慎重分析,對未來的變化做出預測。
從悲觀的角度看,如生態平衡一樣,人類的經濟方式在某個環節出現變動,一連串的問題就有可能產生。古代王朝都推行以“農”為本的治國原則。而今,中國許多農村鄉鎮企業不很發達,農民主要靠耕作生活,另做點副業補貼經濟不足。一旦退耕,一些游手好閑的農民就會尋找一種不勞而獲的掙錢方法——賭博。不言而喻,賭博既敗壞社會風氣又損害自己的利益,嚴重的甚至偷殺搶掠,弄得妻離子散,傾家蕩產,最后進監獄但后悔莫及。
況且,稻米麥面是生活必需品,即使糧食價格再高,人們也不得不購買。逢缺糧年份,大家競相購買,導致貨源短缺,通貨膨脹襲卷整個市場,給市場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國家也因為缺糧要以高價從國外進口,給國家財政帶來嚴重的虧損。所以,退耕從悲觀者的角度來看于民于國是不利的,于社會治安和社會經濟正常秩序也是不利的。
從樂觀的角度分析,邊遠山區退耕的益處也不少。首先,退耕給自然環境增添了一片綠地,減少了水土流失的可能性。然后,可以在荒田種些花卉或蔬菜水果等;等到植被長好之后可以養些牲畜;同時,可以發展小規模的畜牧業以增加經濟收入,或者發展農產品加工等這些少勞動力的經濟。
最重要的是,流出去的人口在外面工作,收入比務農高,給發達地區提供充足勞動力,帶動全國或區域的經濟發展。而大多數農民用自己掙來的錢回饋故鄉,投資農村,使農村慢慢發展起來。農村好起來了,國家的根本問題也就解決了。這些無疑是好事。
因此,對于退耕的問題分析,有利亦有弊,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它們是相對統一的。“新農村”的推行,在某種程度上是為解決悲觀者的憂慮,說明從總體來看,防比治更容易。若要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應該從農村入手。這說明,“三農”問題始終是國家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縣明強中學高一(8)班(36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