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課程相比,新課程十分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多“傳遞教學”、少“實踐活動”、少“情感互動”的局面。因而,教師應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倡導新的教學模式。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是指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可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個體、群體在活動的進行中形成對知識的經驗感知,并回歸現實生活,解釋客觀實際問題,從而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新經驗的—種課堂教學模式。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供同仁們參考。
一、開展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
活動化課堂教學通過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強化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動體驗取代“說教”與“靜聽”,讓學生學習得更主動、更活潑,利于學習意義的建構。
2.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
活動化課堂教學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臺。它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主線,以獲取感知經驗為主要目的,極易培養學生“三動”能力、團隊意識并增強情感互動,激發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做中學”,最終使學生從實踐活動中培養自身良好的個性品質。
3.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習過程中需要動腦、動手,許多知識需要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或在實踐中去驗證。活動化課堂教學能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并能夠應用信息提供決策或建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來探究學科問題、進行創造性研究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樂于交往、善于表達、合作共事的實踐能力等。
二、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及案例解析
1.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

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由3個活動階段組成,即活動初期、活動中期和活動后期,在每個活動階段均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知識性問題、發展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并根據活動內容提出相應的活動策略取向,用以指導教學思路和檢測教學成效。該教學模式設計的指導思想概括為“貫穿一根線,實施三步走”,其具體實施流程如圖1。
2.案例解析
根據上述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以人教實驗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為例,通過問題驅動的活動化教案形式探討這種教學模式的操作過程。具體做法如下。

三、經驗總結與思考
1.活動化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原則
(1)寓思于教的原則。寓思于教的原則體現在活動內容選擇的思想性。活動課程作為新一輪課改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取知識、增加才干、提高能力的學習活動,其目的無疑要求活動內容選擇要順應客觀規律、遵循認知規律,使學生獲得科學的思想觀和方法論。
(2)寓樂于教的原則。寓樂于教的原則要求活動內容的選擇應建立在學生能夠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之上,選擇與學生生活關系密切的、青少年需要并樂于學習的活動內容。如有關人口變化和我們生活中的活動內容:人口與水資源、人口與經濟發展、人口與糧食生產、人口與交通、人口與教育、人口與環境等。其內容涉及到當今世界共同關注的課題,也是我國國情、國策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它不僅與每個中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更關系到人類在21世紀的生存和發展,學生樂于去學習、去探究、去體驗。
(3)寓心于教的原則。寓心于教的原則要求活動內容的選擇要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以及學生認知、理解和操作水平,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同時,結合中學新課程的綜合性特點,使學生得到身心的直接體驗,體現六個“突出”,即突出空間的開發性:從“封閉”走向“開放”;空間的無限性:從“現在”走向“將來”;主體的社會性:從“展示”走向“體驗”;活動主體的體驗性:從“接受”走向“探究”;課程內容的豐富和多樣性;從“統一”走向“多樣”;時間的自主性:從“課內”走向“課外”。
2.活動化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課時難以滿足。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獲取知識,但由于活動內容較多,知識涉及面較廣,有時按計劃課時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出現了教學任務重、課時難以滿足的現象。
(2)教師知識難以適應。新課程教材內容十分突出時代信息,而教師的現有存儲知識相對陳舊,一般難以適應新的要求。許多新內容教師都沒有接觸過,必須“現學現賣”,這確實使教師在短時內難以適應。
(3)開放度難以把握。新教材設計的探索活動靈活新穎,題材多樣,又沒有現成的固定答案,因而開放性較大,教師對“度”的把握相當難;同時,一些活動內容需花費很長時間,往往按設計把實驗內容完成了,但后面的內容難以完成。
(4)學生配合難以到位。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地位,使學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參與。這樣,—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養成依賴性的學生和性格內向的學生則否認活動化教學、害怕活動化教學甚至反對活動化教學。因而,他們與教師的積極配合也難以到位。
3.關于活動化課堂教學的建議
(1)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更新教師知識體系。對教育教學工作者來說,觀念就是資源,有了新思想、新觀念,才會有新舉措,才會有創造性。因此,教師應徹底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實驗表明,教師作為新課程實施的主導者,要樹立適應新形勢要求下的教育觀、教學觀和學生觀,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體現素質教育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的精髓。與之同時,教師還必須“充電”,通過課程理念和知識體系的更新去滿足新課程教學的需要。
(2)加強教學“導”的力度。根據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原理和反饋控制原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加強“導”的力度,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適時調整教學和組織形式,把班級的、小組的與個別的教學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功能,實現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反饋與調控,讓學生眼、耳、腦、口、手并用,使學生都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逐步實現和完善教學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
(3)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普遍的,而且表現為多方面:生理方面、個體認知風格方面、個體情緒和意志方面、氣質性格方面、能力水平和結構方面、社會環境因素方面等。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活動化課堂教學時必須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摒棄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另一方面要善待差異,從研究學生的差異入手,正視學生的獨立性、可變性,為他們創設適當的教育環境,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