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即使沒有博客,成錫鋒也不會停止思考。以寫作來思考,本身是個人事件,但如果不是通過博客的方式,寫作就不會被賦予如此熱烈的意義。
“山西官員開博第一人”、呂梁市副市長成錫鋒的博客跟他的提案一樣出名。成錫鋒進入我們視野的方式是前衛的,在這個時代的行動節奏上,他以先于絕大部分同僚的速度成為網民集體認可的新型官員,成為有名的“博客市長”與“提案明星”。

成錫鋒在清華公管學院進修的時候,擔任MPA-E班的副班長,愛酒但不尚飯局應酬,喜以思想會友。走在清華園里,他會拿書出來邊走邊朗讀,“平日說話時濃郁的鄉音已然遠去,普通話也瞬間如眼前筆直的馬路一樣標準”;有時候會即興賦詩,這得益于他大學的中文科班出身與多年的人文積淀;他形容自己戴眼鏡的模樣文質彬彬,實則骨子里狷狂;當他調研呂梁基礎教育,看到一個小小的教室要容納93名學生的時候,他寫道:“我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嗚呼!我說不出話!’”
這些細節都是從他在博客網上的個人空間中獲得的。成錫鋒的日志擁有龐大的讀者群,他們更多是一般意義上的網民,對政府的決策群體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因其人數眾多,評價綜合看起來比較公允。
以博客的名義
我們相信,即使沒有博客,成錫鋒也不會停止思考。以寫作來思考,本身是個人事件,但如果不是通過博客的方式,寫作就不會被賦予如此熱烈的意義。認可來自于在他政府官員的生涯中,以互聯網的方式推動了民意的表達,推動了官方與民間的交流,讓分散的民間意見通過網絡這個“資源會客廳”,成為決策層的決策依據,彌補某些因社會政策的相對虛弱而形成的缺失。
雖然理想中的博客只是民主表達的曲線實現,但在互聯網時代,它將漸漸成為主流,成為人們心目中最直接、最節省成本的表達路徑。成錫鋒的博客在于提供了一個類似于公共領域的空間,為溝通創造了個人門戶,于是疑問應運而生:如此溝通是有效的嗎?它的確反映了真實的民意嗎?決策會不會因某些虛假的民意而被誤導?
成錫鋒的回答是否定的。“網絡只是搜集社情民意的渠道之一,但任何領導不會把它作為唯一的信息渠道,而只會把它作為有益補充。”
“網絡取代不了我們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但是網絡卻又拓寬了我們既往的搜集社情民意的渠道。相對而言,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更為經濟與快捷,也比較真實可信,它應該成為我們一個嶄新的工作手段或工作方法。”成錫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這樣的觀點。
最早建議成錫鋒寫博客的是北京和太原的一些朋友,開始封閉,后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提出要看,他分時段開放一陣子然后再封上,直到2006年5月份完全開放了。從封閉到開放,他完成了一個心理轉變,“如果我們的黨政干部能直面網絡、正視網絡、引導網絡、尊重網絡,可能官員開博客的意義不可小覷。它有利于新型人際關系的建立,有利于新型干群關系的建立,有利于人與人、干部與群眾的互相了解、互動,從而有利于和諧人際關系與和諧社會的建立。”
如果說官員博客與平民博客真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官員開博必需的更成熟的價值觀與對網絡利弊的更清醒認識,如果這一點不成立的話,再怎么強調“互聯網政治”也只是一個形式主義的產品。成錫鋒的知識型官員氣質賦予了他在主觀上具備了進入博客界面的能力,在客觀上得以完善個人以及公眾的民主表達的渠道。這具有代表性,至少我們看到了真實與清新。
他的博客曾經救出過被拐少女。5月29日,他寫道:“云南保山張祖兒,在呂梁孝義警方的協助下,今天終于和她妹妹見面了。”據了解,此人是在妹妹被拐求救陷入死角后,經網友指點來到成錫鋒的博客上向他求助。成錫鋒當即安排呂梁市公安局立案查處,救助成功。
然而,成錫鋒事后接受采訪時說道:“(人民)希望官員在互聯網上代替法官接受和處理訴訟案件的想法,雖是善良的卻是落后的,因為現代政治格局中的政府分工和封建社會的縣太爺有質的不同。現在的問題是,政府官員的手有時麻木地履職不夠,有時善良地伸得太長。”他的理想路徑是:依法、依良知愛民。
至于被問到官員博客少的問題,成錫鋒的觀點是這與年齡有關。“我們這個級別的干部中年輕人不多,即便像我這個年齡的人中,不懂互聯網的也有很多。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對網絡的積極作用認識不夠,網絡的負面作用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建言者達
有人說成錫鋒是公共知識分子。
公共知識分子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盡其所能地就社會基本問題發表意見,對隨時發生的重大事件表態,他們的觀點和態度對輿論的形成與走向,以及對公共生活的氣氛產生影響,有時甚至對政府政策的形成發揮作用”。
成錫鋒以其超過60萬次的點擊量完全有可能獲得官方身份以外的另一重身份,即公共知識分子。但是公共知識分子是以一種超然于官方立場之上的“純知識人”立場來發表見解,遵循“以知識戰勝知識,以觀念戰勝觀念”的原則,這一定位與成錫鋒其實是不符的。
當被問到,“遇到某種事件,當政府口徑與您自己了解的不一樣時,您會在博客上公布您所了解的嗎?”
成錫鋒的回答是:“對黨和政府而言,任何一個決策,不會只是就事論事,它必然會考慮是否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政府口徑與普通民眾了解的‘真相’不盡相同,但是政府的確是基于更高意義上的‘真相’而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來進行了決策。這個時候,我會義無反顧地執行組織的決定,責無旁貸地落實政府的決策。”
作為山西省政協常委,成錫鋒真正的作品是他數量眾多的提案,也因他提案的數目之多,成為媒體眼中的“提案明星”。在他的提案里,關注最多是三農與教育問題,比如在提案《關于建立農村師資保障機制的幾點建議》中,他建言,徹底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困難問題,就是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辦法通過中央、省、市和縣,積極參與,共同分擔。但他擔心的是,各市的財政收入和地方可用的財力參差不齊。要讓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落在實處,必須要配套的經費投入體制,制度上也要有要求,要有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此外,他今年提案的內容還包括政府采購、農村規劃以及環保等公共問題,涉及面遠遠超過他所分管的文化方面。
其實,這些提案的來源也與他的博客相關。兩會召開前夕,成錫鋒在博客發表征求民意的公開信:“我衷心希望能夠聽取更多的朋友對山西發展的真知灼見,只有這樣,我才會撰寫出更多的能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提案來;也只有這樣,我在省兩會上討論發言時才能更多地體現人民的意志、反映群眾的心聲。”
“網友的建議和意見涉及農村教育、環境污染、大學生就業、養老保險、計劃生育等問題,一些網友給我發的郵件也很有價值。”得益于網絡的開放性,成錫鋒的博客成為民意集散地,經由搜集、整理,成為有益的判斷和建議,通過正式立案對社會公共問題的解決形成推動力。
零點咨詢公司袁岳提出,有這么一種趨勢,在公共管理領域,行動者和研究者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有時他們甚至是同一人。與此同時,政府官員們正試圖在自己的理念與實踐中找到平衡點,成錫鋒也許已經找到那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