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編輯部觀點:
沒有不受傷的船,一個區域的發展更不可能完全規避風險,只有善于處理危機,才能永不沉沒。
4月的最后一天,成為輿論分水嶺。
此前,在一浪高過一浪的追蹤報道和新聞評論中,大眾傳媒對于安徽阜陽疫情的報道,集中在對當地官員“瞞報、遲報”的撻伐之上, “大頭娃娃”、阜陽“白宮”等一則則舊聞在回爐重煉后占據大量版面,卻鮮有媒體在疫情控制本身更多著墨。烏云壓城,阜陽再次陷入輿論漩渦。
4月30日11時,衛生部衛生應急辦公室主任陳賢義回應媒體疑問,指出“阜陽的做法是及時的”,并稱疫情控制取得了階段性成功。衛生部的定性對于正處于媒體四面夾擊的阜陽來說,無疑及時而又珍貴。此后數日,媒體焦點開始轉移,病兒施救以及疫情防治工作才開始成為新聞熱點。
距離4月27日《民主與法制時報》報道阜陽“怪病”點燃熊熊輿情,阜陽在波峰浪谷顛簸了整整4天。時間雖短,但是從其遭到媒體四面夾擊,到贏得輿論諒解,這一過程中所呈現的危機傳播特點,令阜陽疫情危機具有了樣本意義。
傳播學上沉默的螺旋原理在阜陽疫情危機中得到印證,媒體對阜陽官員的刻板印象,導致他們在沒有經過必要的觀察、分析就給定了“官員瞞報、遲報疫情”的推斷,媒體的情緒“傳染”給更多的公眾,政府的“問題”則被無限傳遞。當政府忙于事件調查、忙于商討策略時,公眾根本沒有半點耐心等待一個馬拉松式的結論。結果就是,一家媒體說政府存在“瞞報、遲報”,這一聲音在一夜之間就淹沒了政府的任何表達。從這一角度看,我們就不難理解阜陽市政府面對媒體責難時的辯解多么微弱無力。
在諸多的危機管理法則中,排在第一的是“24小時”法則,因為對政府來說那是黃金時間,政府必須在危機爆發的第一時間發出聲音。“說真話,在第一時間說”,這句話被所有的危機公關學者奉為圭臬,但是即使阜陽能夠遵從“24小時法則”,其真話也被誤解為謊言。原因在于,對于新聞濫觴地區來說,在事態不明階段,滿腹狐疑的媒體不會輕易相信當地官員的聲音。“為什么又是阜陽?”面對情緒化的媒體,阜陽官方沒有給出更多的解釋,卻是在一邊全力組織救治的同時,一邊積極配合權威部門的調查,直到4月底、5月初,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結論相繼發布,撥云見日般地給出事情的真相之后,媒體的責難與公眾疑慮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阜陽終得輿論諒解。“說真話,讓第三方來說”,阜陽在此輪疫情危機中的應對策略相當穩健。
與此同時,網絡民意開始涌動,人們開始質疑媒體在阜陽疫情報道中的角色。一位網民說,在得知衛生部關于“阜陽對疫情反映及時”的結論之后,他含淚無語,他為阜陽11年里14次蓄洪,也未曾得到此番媒體所給予的密集關注感到不平。“阜陽是一座新聞富礦”,媒體的傲慢與偏見深深刺痛了當地百姓,一位大學生網友稱,在經歷了經濟徘徊不前,阜陽已經連續幾年出現兩位數增長的良好勢頭,“阜陽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國人也需要了解真實的阜陽,了解渴望發展的阜陽”。近日,阜陽市委書記宋衛平也打破沉默直面媒體,稱“誤解有時比疫情更令人心酸”,大聲疾呼“不要妖魔化阜陽”。
面對飽經滄桑的阜陽,讓人不由得聯想起在英國皇家博物館里收藏著的一條船,這條船自試水開始,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觸礁,27次被風暴折斷桅桿,13次起火,但它一直沒有沉沒。
沒有不受傷的船,區域的發展更不可能完全規避風險,只要善于處理危機,才能永不沉沒。祝福阜陽,祝福仍在與EV71病毒作戰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