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的四川汶川山崩地裂屋塌人亡,爾后得到全世界援手的抗震救災則轟轟烈烈可歌可泣。作為一名經濟理論工作者,我們除了心情沉重除了以實際行動支援災區外還應當有另一項任務,即思考與此次事件相關的政策和體制性問題。
地震發生后,我們首先注意到的是總書記、總理等領導在此次救災救人中的出色表現,我們的領導人用“傾全國之力”的決心用親臨一線用不辭辛勞充分展現了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和政府如何踐行以民為本的工作原則;我們的陸海空三軍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表現也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軍人為了人民利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服從命令赴湯蹈火的英雄本色;那些在救人的最初一百多個小時就自駕汽車趕往災區出力的各路人士以自己的義舉讓世人清楚地看到了到底怎樣才算是“俠之大者”;還有全中國全世界為救災抗災慷慨解囊的人們,他們的感人行動展示了人性中最寶貴的仁厚悲憫。所有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可嘉可用的民心,看到了人類社會相互關心濟困扶危的美好一面。
現在,余震仍在繼續,堰塞湖決堤的威脅仍十分嚴重,次生性災害的防治任務仍十分艱巨,災區重建工作更是任重道遠,盡管這樣,我們仍然要思考一個問題,即能不能把這次大地震這次抗震救災當作一個深化改革和加速發展的有利契機呢?如果我們還是像以前那樣救災過后就開始獎勵先進表彰英雄對感人事跡歌頌一番然后在體制政策政府行為模式上依然故我,那就會多多少少地讓每個關心思考國家大事的人感到些許失望。只有在每個事件中能夠認真反省吸取教訓并提出科學恰當的改善措施的管理者才有可能真正達于政府善治的境界。在這次地震中,眾多中小學校舍瞬間倒塌死人無數但也有少數學校的校舍屹立不倒只有個別學生受了點輕傷,這種情況下,應不應該對那些結實房屋的建造者進行獎勵,對那些豆腐渣工程的責任人進行追查?網上流傳說地震前已有權威專家向領導部門提交過示警報告卻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這個信息是真是假?如果果真如此我們要不要追究某些部門領導的責任?中國是個多地震國家,怎樣才能把防震防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當成政府部門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中國要不要積極發揮各類民間組織作用將其當作社會穩定系統的有機構成部分?應不應當把放松慈善捐款渠道管制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當成提升精神文明水準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改革舉措?對某些官辦慈善組織提取高比例管理費以及貨幣支出透明度問題應不應該實行強制限定和實施公共監督?如此等等。總而言之,政府應當把這次抗震救災當成一個體察民意收攏民心提升公信力推動全社會進步的大好契機。
我們注意到,中央銀行和中國銀監會在本次抗震救災中有一個深得人心的聲明:對震區房貸借款者可以根據情況豁免其購房債務。這樣有彈性的政策使人看到了體制制度人性化的一面。本來嘛,人家已經一無所有,已經住帳篷了,如果商業銀行再來追債,還讓不讓人家活了?考慮到商業銀行的營利性質考慮到不可抗力,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巨額損失或是在國家財政和貸款商行之間劃分損失分擔比例或是由中央銀行中央財政直接拿錢埋單。我們都知道“無車彈鋏怨馮笙”的故事,孟嘗君對那個想吃魚想坐車想老母親也想享受補貼的牢騷門客馮笙百般照顧,最后讓馮笙到薛地收債,馮笙適薛后見百姓窮苦就把成車的借據當眾燒掉了,孟嘗君損失了一筆錢卻收獲了廣大的人心。我們共產黨領導的政府當然比馮笙比孟嘗君高明得多,在此次大災中免除倒塌房屋住房信貸借款人的債務也是收獲民心的一項政策措施。從這一點說,這一筆債務的免除很值,對央行和銀監會這一政策舉措值得贊揚。當然,除了靠政府,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在中國,自然災害的賠付率只相當于損失程度的5%,而全球平均水平為36%,即由于中國城鄉居民的保險意識薄弱,人們的投保率太低,因而讓本來可以由市場機制來彌補的損失最后卻落在了非市場機制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本次災害提高國民的保險深度,把巨災當成市場化社會保障缺欠彌補的一次機會。
政府的善治是指有效率的社會管理和服務功能的發揮,善治的最高目標當然也是“善”。那么,這類以“善”為主旨的政府政策可不可以推而及其他呢?當然也能。比方說,我們過去一年多來對三農金融服務機構的審批已放松了許多,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的行業進入標準和政策等等。但實事求是地說,我們本來還可以放得更開一些。例如,可不可以在村鎮銀行的設立時干脆取消一定有一個金融機構入股且入股比例不得低于20%這項規定呢?我看完全可以!現在不是正處于全球糧食危機時期嗎?特別時期就要有特殊的政策。列寧為解決糧食危機還實行過“新經濟政策”呢。我們為什么不能在全球糧食危機時期實行一項特殊的“三農”金融服務機構的新行業準入政策呢?近年來業已成立的一些小額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都面臨一個后續資金短缺問題,而我們的郵政儲蓄系統多年來發揮虹吸功能從農村抽走了大量的資金,在該系統轉變為郵儲銀行后仍面臨專業人才匱乏銀行業務毫無規模和起色的局面,我們的銀監會可不可以對它做出硬性規定——必須把一定比例資金批發給小額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用以支持農業生產,把一定比例批發給城商行用以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呢?我覺得銀監會應該這么做。這樣運用權力不僅僅是為了應對全球糧食危機,中國什么人最窮?農民最窮!農村治窮最緊要的是對其提供充分的金融服務,而農村農民農業金融服務不足的根源又在于過去多年來由金融風險恐懼導致的過度金融管制。放松管制,讓更多的資本資金流入農村,中國農業的落后狀況會迅速得到改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基礎就會更加堅實。13億人口的國家即使關起門來也沒有餓肚子的威脅,即使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巨大災害也能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來應付自如,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再制定一套合理的戰略與政策,穩步地實施體制轉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全面復興的偉大目標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