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形勢仍面臨貿易順差過大,人民幣升值過快,各種宏觀經濟指標高企的現狀,通貨膨脹壓力及失衡的存貸結構使得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問題仍然顯得突出。自2007年以來,央行已經十七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調節的頻繁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今后央行加強流動性管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務,這將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帶來挑戰。
流動性風險凸現
中國金融市場近幾年雖然有著迅速的發展,但是總體來講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運行效率仍熱偏低,且因為我國一貫的高額外匯儲備使得流動性管理問題一直未有爆發過,然而自從2006年大批的銀行上市后,使得它們今后不再由國家為其運營或信用等爆發的風險或危機“買單”,政府將從以往的保護傘角色轉變為真正的監管者,這種角色的轉變將使得今后銀行的流動性問題或風險充分的暴露于市場。
流動性管理是今年金融機構關注的大問題,大多數商業銀行在流動性管理水平上有待于提高。但對于流動性而言,定義上卻有著模糊的地方。有的認為銀行貨幣存量大于貸款額或者貨幣在某一時間末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就會出現流動性過剩,實際上流動性失衡是各種相關指標綜合比較出來的結果。筆者認為自2007年初起,銀行資金存量過剩,但是流量并沒有過剩,存貸差額極大且貨幣市場資金價格較為低廉,所以造成貨幣存量過剩是不爭的事實。從歷史數據來看,2004年及2005年是資金最為泛濫的時段,即流動性過剩的真正時期,那時因為數次降息后企業貸款成本降低,熱錢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拉高外匯儲備增長率使得貨幣供求結構失衡,但是因為股票市場的低迷和國家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所采取的積極型貨幣政策,以至于當時沒有多少人在探討流動性是否失衡及其風險管理的問題。2004年以來貿易順差的增長給央行的貨幣對沖造成較大壓力,2004年至2007年央行外匯貸款對沖的頻率逐年攀升,與此同時央行每年基礎貨幣供應量也在增長,但2007年的增長率低于2006年和2005年,由此可見銀行的貨幣流量不僅沒有過剩相反是處于較緊狀況,商業銀行現在面臨流動性一定程度上不足的問題。
從市場上來講,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仍然未得到解決,銀行對該類企業仍然是“惜貸”,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資金且不惜借高利貸籌資,但是幾家國有銀行上市以后出現資金非常充裕,甚至中國四大銀行中有三家的資本充足率已經超過國際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銀行資金的確過剩了,但是經過央行數次上調準備率后,上市銀行因為銀根緊縮對貸款項目的審評也謹慎了許多。也就是說當市場上普遍預期流動性過剩時,商業銀行仍然將貸款對象集中在投資增速過快的地產領域,而如今流動性即將處在偏緊的時段,商業銀行已難以重新調整貸款政策。且如果要是站在資本市場角度去看待該問題可能會出現更為悲觀的結論。目前我們只能認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出于孕育中,由于銀行體制改革后政府退出銀行保護者角色及今年資本流入的不斷增加使商業銀行必須未雨綢繆,嚴肅地對待此類問題,以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流動性風險。
從央行近期的種種政策調節和商業銀行的報表變化可以看出,當銀根被大規模的緊縮后,大型商業銀行可用于借貸及匯付的資金吃緊。今后相信央行將會放慢加息及調節準備率的節奏,以期通過市場自身的調節來緩和流動性壓力。實際上數次央行“大手筆”實施后,大型商業銀行因為本身充裕的流動性可以通過存貸比例調節、信貸結構調整和參與同業拆借業務等緩解政策壓力。然而中小銀行則因為規模和業務范圍等問題則沒有這么幸運,自從央行數次調整各種政策指標后,不少中小銀行面臨更嚴重的是資本準備不足的風險。實際上從2007年以來,無論央行是否實行流動性管理政策,中小銀行都是最難過的,由于去年股市井噴式的發展,“全民炒股”現象使得大批量的民間資金流入股市,以至于中小銀行出現存款迅速下降的情況,因為中小銀行的主要客戶大多數是個人及區域性中小規模企業。其次,經過銀行體制改革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在上市之后融得大筆資金以實施更大規模的擴張,再加上部分城市還有一定數量的外資銀行存在,規模處于劣勢的中小銀行一直處于基本業務萎縮,新型業務受限的尷尬局面。這也就造成了中小銀行對政策和市場波動雙敏感的局面。雖然中小銀行流動性管理困局是屬于央行緊縮流動性政策的預期范圍之內,但是本著對中小銀行盈利、安全、流動三因素能夠處在一個平衡的位置,中小銀行應該在政策既定的基礎上尋找更多的渠道來實現降低風險,確保良性發展的局面。
流動性管理之策
中國有著屬于自己的金融生態特征,有效地解決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問題也應該從當前的經濟形勢及銀行業發展階段入手,適當地創新及借鑒他國管理經驗也是必要的。具體的操作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建立健全流動性風險預測體系,強化銀行內部風險控制。在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中,流動性風險預測對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一要科學地預測流動性風險敞口,二是尋求彌補缺口的合理策略。目前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需求的預測僅限于每日的庫存現金和支付額,對流動性供給、需求的量化預測相對忽視。彌補缺口的措施也比較單一,主要動用準備金、向央行再貸款、同業拆入等,缺少一攬子解決方案。進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要從經驗型的傳統管理提升為標準化、專業化的科學管理,其核心是構建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因此需要做好對資產、負債流動性的預測和分析,把識別、測量、規避和控制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在進行預測時,還要考慮產業周期波動、央行貨幣政策、市場動態等因素,目前國外銀行對風險敞口的預測使用著不同的數量建模預測方法,通過有效的數學模型將市場風險及流動性指標進行檢測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預警系統,一旦出現異常則及時預警。同時,任何商業銀行都應該有完善的流動性指標評測體系,這一指標體系包括對存貸款、中長期貸款的比率等,以及應該重新開發的流動性指數,負債管理能力等綜合在一起評價銀行流動性風險。特別要提及的是對流動性風險指標測算前信息有效性的測量,測量流動性風險的指標是動態及靜態相結合的,且在實際應用中難免會有某些因素在干擾數據的有效性,所以信息采集及處理技術是對流動性評價體系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近年來許多外資銀行相繼設立了旗下的信息技術公司為公司的風險管理、資產管理、投資決策等領域提供有效的系統支持。我們所值得借鑒的是,對類似于流動性等這些敏感指標的估計及評價,應該有更為精確及科學的流動性定量分析體系和信息技術支持。
針對中小銀行目前的情況,多元化的資金配置及多渠道的流動性來源是緊縮性貨幣政策下降低流動性風險的有效策略。實際上,在任何環境下,任何金融機構只要有著豐富的資金流入及流出渠道,確保資金流動的效率,就能夠有效的規避風險,增加盈利。對于當下的中小銀行而言,為改善流動性管理的壓力,可先從與大型銀行進行“大小行”合作入手,前期取得資金上的支持保障。中小銀行可以通過自身渠道將大型銀行在過剩時的資金投放到真正需要貸款的當地企業,這實際上也就是對大型銀行風險的釋放過程。其次是借鑒大行的管理經驗來實現自身對流動性的管理,中小銀行應該多向大型銀行學習內控經驗和銀行風險管理指標體系建設。目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通過與外資銀行的資本合作獲得了先進的銀行管理經驗。此外,造成中小銀行流動性壓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小銀行往往存在較為嚴重的資金錯配情況,把大量的短期資金配置于長期的資金運用,此舉勢必造成流動性問題的惡化,所以中小銀行在資金結構上應該有合理的布局,短期內為有效防范風險可以與央行交易一些票據和債券來保證資金鏈的完整。
此外,推進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也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幫助商業銀行平衡流動性水平,商業銀行應該大膽進行產品創新,調整金融產品結構來疏導流動性風險。發展包括資產證券化,以債券為基礎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種組合的利率、匯率產品和債券品種系列衍生品,特別是發展信用衍生品市場,開發多種互換及對沖工具,通過政策和全新的銀行經營戰略及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配合,商業銀行最終將會實現流動性緩解及綜合經營的美好結局。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