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人對創新職能的看法
管理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無論是小到企業,大到國家,都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這些作用,就是管理的職能。在管理職能的劃分問題上,管理學界的學者們之間的分歧不亞于在管理的定義問題上的分歧。在國外,早期的管理理論認為,管理有計劃、組織、指揮三大職能。法約爾認為管理的職能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項。美國學者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的職能可細分為計劃、組織、人事、領導和控制五項。國內學者也有相類似的觀點。楊文士更傾向于孔茨的觀點,認為管理包括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和領導、控制五項職能。其他還有提出四種、六種、七種職能的觀點,但總的來說都是這五項職能的擴展、濃縮或者變形。但是,學界中很少有人將創新作為管理的一項職能單獨列舉出來的。
我國著名學者周三多認為: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這五項職能是一切管理活動最基本的職能。因為在瞬息萬變、日益復雜的社會經濟活動中,管理者無時無刻不在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如果因循守舊,就無法應對新形勢的挑戰,因此一個好的管理者需要在管理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才能做到管理“通百科,解萬難”的真諦。周三多還認為,各項管理工作一般都是從決策開始,經過組織、領導,結束于控制。各項職能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創新在這個管理循環之中處于軸心地位,成為推動管理循環的原動力。
二、 創新作為管理職能的理由
1. 創新體現管理真諦。管理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工程,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組織的預期目標。在這一復雜的工程中,實現目標的手段可以千變萬化,但追求的最佳狀態是“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的原則,創新給了這一原則可以實現的機遇。前面也提到,要做到管理“通百科,解萬難”的真諦,必須要在創新的基礎之上才能得以實現。
2. 創新激活管理工作。管理的本質內容包括“維持”和“創新”,有效的管理在于“適度的維持”與“適度的創新”的組合。決策、組織、領導、控制等作為傳統的管理職能,其作用是維持管理的過程和系統的存在。因為只有嚴格地按照預定的規劃來監視和修正管理過程中的每個步驟,避免摩擦,減少內耗,才能維持管理的有序性。“維持”對于管理生命的延續固然至關重要,但管理不能只停留在維持的階段,尤其是對企業而言,必須在競爭激烈的內外部環境中,走出一條不同于他人的興盛之路,即必須創新。
創新才是真正激活管理的因素。從管理的對象企業來看,內部的創新在企業初創期給予企業的是嶄新的理念、獨特的經營方式和使企業生存下來的足夠的生命力;在企業發展和成熟期,管理方式的創新給予企業的是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豐厚的利潤率;在企業衰落期,經營思路的創新帶給企業的將會是重新的崛起和興盛??梢哉f,企業完整生命周期的循環中,創新就像是一劑催化劑,始終調動著企業的活力,使它不斷地前進和發展。
3. 創新是社會的靈魂。最早提出創新理論的著名經濟學家約翰瑟夫·A·熊彼得曾深刻指出:經濟發展的本質在于創新。管理也從最初的古典管理理論走到今天的現代管理理論,其走過的每一步無不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一個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見證了知識體系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在知識經濟時代,管理創新則更加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人類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尤其是在管理學和經濟學兩者高度交匯和融合的今天,經濟學日益關心管理學提出的問題并力圖給予解答,而管理學不斷汲取經濟學的思想,借此提升管理學的應用價值。兩者的交互匯融,不是簡單的組合和偶然,而是歷史進步的必然,創新則貫穿其中。
三、如何在管理中發揮創新職能的作用
1. 創新的內容。創新,一般包括目標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環境創新。其中技術創新主要表現為要素創新、要素組合方式創新和產品創新三個方面,是創新職能中較為重要的一項。
2. 企業主體如何實現創新。企業的主體,這里是指企業的管理人員。前面已經提到,創新在管理循環過程中處于軸心的地位,是推動管理循環的原動力,那么企業主體也應圍繞決策、制度、控制、領導等方面實行創新。首先,企業在決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外乎兩種:程序性問題和非程序性問題。無論前者或者后者,其妥善解決都要依靠管理主體發揮創造性并付諸實施的創新活動。對于前者,企業主體可以在企業既定的解決問題程式的基礎上,加上對實際狀況的認識,制定不盡相同的解決方案;對于非程序性問題,更要發揮主體能動性,尋求新的解決問題的手段和途徑。其次,企業制度是企業運行方式的原則規定,主要包括產權制度、經營制度和管理制度三個方面的內容。在解決企業遇到的實際問題中,要遵循“有制度可依據”的原則,但是“制度是人制定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原有的制度范圍內無法解決的問題,要做到變通,也即創新。再次,企業歸根到底是由管理層領導和控制。管理層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命運,其控制和領導方式也間接關系企業的生死存亡。一個優秀的管理人員不僅要有高智商、良好的溝通能力、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通觀全局的系統思維,更要具備創新的能力。管理人員必須自覺地帶頭創新,并努力為組織成員提供和創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組織成員進行創新。具體可體現在企業的戰略、經營理念,企業與社會、自然環境等諸多方面,而最終的目的是實現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建設的良性循環。
3. 企業客體如何實現創新。企業的客體,這里是指企業內除人以外的資源,主要包括企業的生產和產品。企業客體可以在生產要素、組合方式以及產品等方面進行創新。企業客體的創新同主體的創新一樣,存在較大的風險,要求企業必須能夠提供強大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的支持。
首先,企業的生產資料包括原材料和設備。原材料是生產的物質基礎,設備是生產的必要條件。當新的生產資料出現時,必然要面臨淘汰舊的材料和設備等問題,必然給企業帶來精神損耗,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此時,企業要選擇的解決方案可以是更換新的生產資料,但是更好的辦法應該是在原有的生產條件和設備上進行創新性改造,只要這種改造的成本小于購買新設備的成本,那么企業仍然存在獲得相應利潤的空間。
其次,產品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由于消費者是最具變化性的,培養消費者忠誠于某企業產品的成本是昂貴的,因此企業需要提供不同的產品來滿足日益挑剔和追求特立獨行的消費者。產品的創新可以從產品的工藝流程以及產品本身的設計、結構等方面進行。雖然流水線的問世提高了企業生產率,但是何種流水線才最適合企業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不同的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產品自身的創新則更要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消費者需求的偏好以及產品結構設計合理性等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從而為新產品的問世奠定堅實的基礎。
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當“生產力是第一要素”轉化為“以人為本”之時,管理學也迎來了從“硬管理”轉化到“軟管理”、從“科學管理”轉化到“創新管理”的時代,創新作為一項管理職能獨立存在,則更能夠在管理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