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在我國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對家族企業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國內家族企業公司治理結構演變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主要從控制權、融資結構及企業契約這三個研究角度進行綜述,以期獲得這一方向研究的清晰線索。
一、控制權角度
我國學者郭霖和林曉耕(1996)最早對我國私營企業治理結構變遷作了研究,他們認為從家族治理結構到委托代理治理結構的變遷與家族企業實行委托——代理制所增加的代理收益和代理成本緊密相關,資產安全的風險成本是關鍵因素。資產風險成本是指當企業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時,資產所有者可能面臨的資產流失成本,包括代理人采取貪污、受賄等違法手段獲得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造成的所有者資產損失。資產風險成本的大小是決定中國家族企業治理結構變遷的關鍵變量,私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自發性的制度變遷,將依據資產風險成本最小的原則進行。這種變遷過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管理人員的來源變化看,變遷的過程表現為:家庭→家族→親情關系→專業經理階層;二是從實行委托—代理的管理崗位看,變遷過程表現為:車間主任→生產廠長→分公司經理→財務、總經理。王宣喻,儲小平(2002)對此假說做了專門的調研,所得出的結論基本能夠支持這種假說,但是顯著性不強,認為還有其他因素需要考慮。他們認為用資產風險成本這一概念做測量工具并沒有從本質上反映出崗位重要性。對家族企業而言,崗位的重要性體現在對企業實際控制權掌握的大小,而實際控制權的大小則體現在對有關企業經營管理信息的掌控程度。他們將企業控制權的轉移作為治理結構變遷的核心緯度,同時考察家族企業的管理崗位和企業形態是如何隨著控制權的轉移而發生變化的。建立了一個描述我國私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演變的三維度模式圖,這三個維度分別是:控制權維度、企業形態維度、管理崗位維度。如下圖:
在三維度的模式圖上,控制權維度是核心維度,它的演變決定了其他兩個維度的演變。隨著控制權從企業主手中向家庭成員、家族成員、泛家族成員和外來的非家族經理人員手中轉移,私營企業的形態依次轉變為家庭式企業、純家族式企業、準家族式企業、混合式家族企業乃至公開上市的公眾公司。同時,企業內部的各種崗位也逐漸向非家族的經理人員開放。從一般崗位到可以掌握企業核心機密和關鍵信息(包括正面的經營信息和負面的信息)的關鍵管理崗位。因此,家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演變的決定力量是企業控制權的轉移。即由企業主及其家族成員手中向非家族的外來經理人員轉移。這種控制權是實際控制權,即能夠掌握和控制企業有關經營管理方面的關鍵信息以及對資源使用擁有決策權。王宣喻、瞿紹發、李懷相利用實證資料對這一研究框架進行了檢驗,所得結論是,從整體上看,家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演變主要是由于企業吸納外部的管理人員以后,企業主將管理崗位對外逐步開放,并將企業控制權重新進行配置,從而引起治理結構安排和企業形態的變化。葉國燦進一步研究了影響家族企業控制權轉移的因素,包括“集權”心理、“失控”心理、信息分享風險、外部配套制度、誠信的缺失。并對企業控制權轉移的方式作了總結,包括子承父業、委托——代理機制、混合形式、此外還有企業的兼并、收購、合并、聯合、產權變易、產權轉讓等。周源源、周揚波在認同企業控制權轉移是治理結構演進的關鍵因素的基礎上,根據所有權和控制權兩個維度上的不同分割,構造一個控制權讓渡維度與家族企業治理模式演變的互動模型,給出了我國家族企業治理結構的多條演進路徑,結論是控制權讓渡的程度不同,治理結構演進的路徑也不同。只是這個模型還沒有經過實證檢驗。也有學者單獨從股權結構角度考察了家族企業治理結構的演化。蔡會明認為家族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股權結構是家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演化關鍵因素,家族企業的治理隨著企業所有權結構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演進。他根據家族企業發展過程中所有權結構的變化,大致將家族企業的發展分為業主制階段、準家族制階段、混合制階段和公眾公司階段四個階段,并以家族企業發展各階段所有權結構的變化為線索,探討了在該過程中家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演化。

二、融資結構角度
連建輝認為股本和債務是重要的融資工具,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權基礎,二者特定的比例就會構成特定的控制權結構,從而就會形成什么樣治理結構。他從多方面歸納分析了企業的融資結構對控制權爭奪的作用,指出融資結構是一個關于企業外部的產權主體索取利益控制和分享的內生化的裝置。儲小平、李懷祖從企業融合社會金融資本的角度分析了企業的成長。企業在創辦和發展初期,家庭和家族資本是主要融資來源;隨后企業進入中期成長階段,泛家族化的親情熟識網融資成為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泛家族融資渠道既有親情因素在起作用,也有理性盈利因素在其中起作用,這種內在矛盾使其融資能力有限,這時企業成長面臨臨界點,如果企業能突破家族和親情熟識網融資的局限性,向以外的金融資本融資,過渡到以后的發展階段,這時企業就會進入較快的成長期。這一研究實際上描述了融資結構在家族企業成長中的變遷過程。儲小平、王宣喻將家族企業融合金融資本主要渠道分成三種:內源型融資、親情熟識網融資(簡稱親熟型融資)和正式金融制度型融資(簡稱制度型融資)。他們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驗證了以下兩個命題:私營家族企業內源型融資和親熟型融資的能力在遞減,而制度型融資能力在遞增以及私營家族企業主突破家族金融資本封閉性的動機和行為在日益增強。藍虹,穆爭社進一步從激勵效應、信息傳遞效應、控制效應角度分析了企業融資結構的變動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外部接管市場以及代理權競爭實現的。企業融資結構決定著融資企業的控制權在股東和債權人間的分配;并且他們還利用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的變化驗證了這一結論??梢姡谫Y結構也是影響家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演變的重要因素,只是目前還沒有學者從融資結構緯度建立家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演變的模型,實證研究也很少。
三、企業契約的角度
契約觀點認為家族企業是一個由創業家族與非家族要素資本之間的“要素使用權合約”和創業家族內部成員之間的“永久性關系合約”所共同組成的復合企業契約結構。家族企業要素構成中既有通過要素市場締結過程所融入的社會(財物和人力)資本,同時也有依靠家族成員之間永久性契約關系所融入的家族(財物和人力)資本,在家族企業的治理機制中既包含有要素市場合約的一些治理規則,同時又保留著家族內部關系性合約所存有的一些治理規則。從企業的契約性質出發,家族企業產權結構的變遷(所謂“兩權分離”)過程,就是一個企業創始人家族(財務資本所有者)和職業經理人群體(高級知識資本所有者)之間為交易各自擁有的要素所有權而進行的復雜締約過程。在創業階段,家族企業以管理權威為主導,治理權威、傳統權威為輔的權威體系使其通常借助家族內部所持有的關系性契約方式融通到其創業所需的所有(財物和人力)資本;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當企業發展突破家族管理資源的稟賦,家族企業復合契約結構在執行和維護過程中,產權結構和治理機制所內生的特定形式的交易成本超過由這一特定契約組織形式所帶來的制度收益時,企業家(家長)作為“企業”與“家庭”組織中的雙重“核心簽約人”就產生了謀求對既定家族企業產權結構及其治理機制方面做出調整的動機并逐步偏向使企業剩余權配置狀態及其治理機制的“非家族化”選擇,從而導致家族企業治理結構走上變遷之路。家族企業治理結構演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創期的古典家族式企業,即企業剩余索取權與核心控制權統一于企業主(家長),內部契約完備。第二階段是成熟期的企業家式企業,即家族企業在發展成熟后很難在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核心簽約人與家長權威和企業家能力的統一,因而引入經理制,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開始分離。但企業主仍在企業中保持較高的權威且不肯放權,他們只是“租入”高素質人力要素的使用權,在向其讓渡部分控制權后,依然以出資人的身份在新的合約條件下行使對企業剩余的索取權和大部分控制權。第三階段是轉換期的現代企業治理模式(通常指上市后的企業)。這時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外部人力資本專業化知識所引致的企業生產剩余增量大于創業家族為購買其專業化服務所支付的固定薪金,因而創業家族向人力資本的擁有者轉移相應職能下企業資產的全部控制權,從而企業控制權和所有權基本分離,職業經理人擁有企業的剩余控制權而企業主擁有剩余索取權。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