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區域物流一體化,是對現有物流基礎條件實行無縫鏈接,形成多層次、多功能、運作快捷的綜合物流體系。以區域物流一體化加快區域經濟整合與協調發展,提升區域整體國際競爭力,這對溫臺沿海產業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溫臺物流發展的優勢
浙江省溫臺地區包括溫州#65380;臺州2個地級市,陸域面積2.119萬平方公里,2006年年末人口1321.14萬,全年地區生產總值3301.86億元,分別占全省的20.9%#65380;26.5%和21.1%#65377;該地區市場化水平高,民營經濟活躍,塊狀經濟發達,民間資金充裕,是著名的“溫臺模式”發源地#65377;
1. 日益改善的區位條件。溫臺地區北接寧波、紹興,南鄰福建,西連金華、麗水,東臨東海,位于我國沿海中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南緣,陸海交通便利;地處浙南與閩北交接地帶,與臺灣文脈相通、地緣相融。隨著金麗溫高速公路、臺縉高速公路和甬臺溫鐵路的開發建設,溫臺地區的區位條件將進一步改善。
2. 不斷升級的塊狀經濟。溫臺地區擁有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醫藥化工、模具塑料、服裝機械、水泵閥門、工藝美術、家用電器、綠色農產品和水產品加工、鞋帽服裝、日用品加工等發達的特色產業,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專業市場及其依托的小城鎮,有些塊狀經濟已經形成特色產業、專業市場、小城鎮三位一體聯動發展的格局,為培育國際性產業集群、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了堅實基礎。
3. 富有活力的體制機制。溫臺地區是“溫臺模式”發祥地,我國家庭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企業首創地和我國金融改革的試點區,民營經濟活力充沛,機制靈活,市場體系較為健全,市場化進程及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建設領先全國,經濟體制充滿活力。
4. 頗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歷史上永嘉學派的興起,使溫臺地區形成了“義利并重”、“工商皆本”的傳統文化。地處高山與大海之間,土地資源稀缺,緊張的人地關系造就了溫臺地區群眾依靠聰明才智和專業技能外出謀生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的大膽實踐,使溫臺地區形成了敢闖、務實、靈活、創新的“溫臺精神”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二、溫臺物流一體化的可行性分析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都市經濟圈逐漸成為亞太地區國際資本、技術、人才的集聚高地,將有力地帶動溫臺地區加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作為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溫臺沿海產業帶已具備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條件。
1. 國際性產業集群集聚區。充分發揮體制機制、民營經濟和塊狀經濟三大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吸納國際先進生產要素和先進管理方式,推進區域合理分工協作,加快培育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配套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構筑新型產業體系;主動參與長三角和國內外制造業分工協作,成為浙江建設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支撐。
2. 民營經濟創新示范區。創新溫臺模式,引導民營企業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加快推進制度、科技、管理、文化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在更高層次上保持民營經濟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的領先地位,繼續發揮我國民營經濟創新的策源地作用。
3. 陸海聯動開發先行區。推動陸域經濟與海洋經濟聯動發展,著力開發港口和灘涂資源,為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海上通道和發展空間。加快開發山海旅游資源,成為國內著名的集“名山秀水、碧海奇島、文化名勝”于一體的旅游勝地。統籌平原、山區、海域發展,大力推進“山海協作”。平原地區要加快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山區和海島要推進人口“內聚外遷”,發展生態型產業,強化生態屏障功能。
三、溫臺物流一體化存在的制約因素
1. 基礎設施制約。基礎設施尚不能適應現代物流的發展要求。相對而言,鐵路、機場、港口、信息系統建設仍顯滯后,基礎設施的相互配套情況也不甚理想,特別是港口建設方面,由于同時面臨上海、寧波等港口的強大競爭壓力,溫臺港口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物流設施的規劃建設與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要求總體上存在較大差距,實質性的建設工作開展還比較少。物流信息化水平還不高,企業內部的物流信息管理和技術手段總體比較落后,公共物流信息交換平臺也缺乏總體規劃。
2. 物流技術制約。物流技術及設施落后。溫臺地區在公共物流信息服務領域,尤其是涉及通關物流信息服務應用開發方面的發展十分不平衡;企業自建的倉儲和運輸隊伍規模較小,無力投入人力、資金開展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技術及基礎設施落后,如運輸車輛技術(車型)結構不適應貨源結構變化的需求,缺重少輕現象普遍;貨運站、貨運樞紐規模小、網點少,技術設備落后,缺少具有現代化裝備的貨運樞紐及其運行體系
3. 制度環境制約。物流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物流活動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運輸、倉儲、裝卸、包裝、配送、通關、檢驗等作業和經營活動分屬于不同部門審批和管理;物流使用的各項資源如公路、鐵路、航空、海運及倉儲等分別由不同部門管轄。由于缺少一個宏觀的管理協調機構,缺乏及時有效的領導、扶持、協調,容易造成條塊分割,給物流能力整合和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帶來障礙。融資制度、產權轉讓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場準入或退出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構成的物流業發展所處的制度環境有待改善。
4. 物流管理人才制約。人才短缺成為物流業發展的巨大障礙。現代物流是一項高度系統化、專業化的工程,需要從業者具有較高的物流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還要具有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和法制觀念。目前,溫臺兩市的工商企業和物流企業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十分強烈,但物流專業人才供給卻極度匱乏,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該區域物流的發展。人才匱乏已成為目前制約溫臺地區乃至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四、促進溫臺物流一體化的措施
1. 完善體系,提高統籌協調能力效率。建立制度化的協調機制和合理的物流體系。應由溫臺地方政府的物流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牽頭組成物流產業地區發展協調小組,就協同區域物流發展產業政策,整合區域物流產業發展規劃,構建產業鏈條,合作建設區域內大型物流基礎設施、消滅地方保護主義等共同重大課題進行全面的交流、磋商,并將協商內容由過去的對話、交流、協商等非制度性安排逐漸向組織、協議、地方立法等制度性安排轉變。通過協調機制,逐漸實現城市和城市之間、線路和結點之間、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合理配置,解決低水平重復建設,消除貿易壁壘和商品流通的地區障礙,共同打造區域商品流通一體化格局,建立功能完善、覆蓋面廣的區域物流網絡。區域的物流規劃應制定以區域物流基礎平臺為重點的包括鐵路、公路和港口在內的綜合干線網絡,同時還要有相應的信息平臺的規劃建設。
2. 明確思路,集中力量抓好重點工程。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區域物流公共平臺。區域物流公共平臺的建設對建成臺州現代物流體系意義重大。只有將信息流與物流、資金流統一起來,才能真正促使物流系統各環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區域物流公共平臺是整合兩地物流資源、引導物流市場步入有序化運作的重要陣地,也是對外服務的重要窗口,因此區域物流公共平臺的規劃建設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3. 提高認識,增強發展物流的自覺性。完善相關的法規體系與市場環境。由于現代物流的活動涉及到運輸、倉儲、流通加工等諸多領域,現代物流企業經常受到現行法規的束縛。現代物流業要快速、健康發展,必須有規范的市場為基礎。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消除瓶頸環節,打破原有的部門分割、行業分割,消除地方保護和行業保護,促進建立跨地區、跨行業、統一的開放、競爭、公平、有序的現代物流大市場。抓緊制定規范現代物流業行為的政策,規范現代物流市場行為,統一市場標準,為今后中外企業開拓現代物流市場創造良好的環境。
4. 做強做大,大力推進重點物流企業發展。扶植重點物流企業,推廣物流管理經驗。現代物流企業是現代物流的真正供給者,也是推動現代物流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加快扶植一批有實力的骨干企業,是促進臺州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這些企業不僅自身可以參與國際競爭,為社會提供優良的現代物流服務,而且為現代物流業樹立榜樣,因此政府應制訂一些切實可行的如規費減免政策、資金支持政策等措施,以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5. 積極配合,全面優化通關一體化平臺。推進溫臺物流通關對接。根據結合實施《長三角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方案》,加強溫州和臺州海關的協作。在跨關區快速通關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虛擬的區域數據平臺,實施“選擇申報,多點放行,統一平臺,區域聯動”的一體化新模式,對物流監控目標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有效監控,實現跨關區的申報、審單、驗放,最大限度地加快進出口貨物在長三角區域內的流動,全面提高海關管理的整體效能。
6. 加強調研,夯實發展現代物流基礎。政府要促進形成科技進步的激勵機制,積極引導采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發揮科研院所在引進現代物流、把國外經驗和我市現實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適合我市的現代物流理論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廣大科研機構研究現代物流市場的特征、物流業發展統計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物流產業的規模、物流的產業組織、物流的產業政策等。建立以實現物流科技創新和培養多層次物流人才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標體系,高校、科研單位、企業和物流團體攜起手來,共同培養物流專業人才。同時,還應積極引進物流高級人才。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