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村資金缺口較大、金融服務不到位的現狀下,民間借貸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部分地區的融資需求。當前我國民間借貸市場的發展已呈現出中介化、專業化、規?;⒗识鄻踊⑷谫Y短期化等新趨勢。民間借貸市場應成為具備合法地位,服務范圍定位于農村金融服務相對落后地區和領域的小額融資,納入金融市場監管體系的小型金融機構。
關鍵詞:民間借貸;路徑選擇;模式轉型;效應
中圖分類號:F830.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2-0002-03
一、問題的提出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重大命題,面對的障礙涉及土地、勞動力、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種問題。其中,資金問題是最為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量巨大,據測算,至2020年所需資金增量高達15~20萬億元(鐘真真,2007)。解決如此巨額的資金需求,除了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外,絕大部分需要依靠當地的金融服務業。
然而,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造成目前城市與農村之間金融服務水平差距明顯。近幾年,我國城市金融業發展迅速, 但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仍不健全,信貸資金供需缺口較大,金融服務缺位(甚至部分地區缺失)等問題非常突出。在此背景下,在沒有法律明確規范的條件下,適應各地情況的民間借貸市場近年來快速發展,而且呈現出規模化、專業化等有別于傳統模式的新特點。這種介于正規農村金融借貸市場與地下金融黑市之間的市場形態,筆者借用樊綱教授(1988)的理論,將它稱為農村金融的“灰市場”。
在農村資金缺口較大、金融服務不到位的現狀下, 民間借貸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部分地區的融資需求, 對經營機制和理念僵硬的涉農金融機構形成競爭,促進其提高服務水平。但由于“灰市場”的政策擦邊球的特征,因此在實際運行中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是法律問題。 由于我國有關民間借貸機構的相關法律法規仍未出臺, 對民間借貸中介的合法性無法確定, 因此民間借貸市場上很多行為無法依靠法律加以規范和保護。比如,民間借貸機構的融資行為與非法吸收存款、 非法集資等行為的性質難以明確加以區別;大部分民間借貸采用借條、口頭交易等形式,追討債權難以訴諸法律。
其次是金融秩序問題。部分民間借貸機構從商業銀行、農信社等正規金融機構低息獲得貸款,轉手高息放貸,牟取利差;民間借貸的民間性和逐利性,使得部分中介對房地產、股票等領域放款過多,資金無法在農村當地形成合理流向。
再次是監管問題。民間借貸機構融資放款通常采用現金交易形式,最高可達五六十萬元,這使得大額可疑現金逃避“大額現金支付系統”的有效監管,易為洗錢提供渠道。
可以看出, 快速發展的民間借貸市場正是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缺位的真實反映,這一農村金融“灰色地帶”急需完善和規范?;诖耍挛膶⒅胤治雒耖g借貸市場現有模式,并以此為基礎,對其發展的目標模式, 路徑選擇以及發展效應進行探討和分析。
二、民間借貸“灰市場”的傳統及現行模式
(一)傳統模式
傳統的民間借貸形式多以個人間“一對一”的形式為主, 這是一種以信用為主的帶有地緣和親緣關系的借貸方式。傳統模式還多發生在單位內部職工、親戚、同鄉、朋友、熟人之間,借貸手續也比較簡單,民間借貸人(機構)基本以自有資金為主。借貸雙方信用狀況明確,信息透明度高,因此風險相對較小,但借貸數額和范圍也比較有限。同時,由于信息的對稱性,傳統的放款模式多采用借據、口頭承諾等不規范形式。
(二)現行模式
隨著民間借貸“灰市場”發展步伐的加快,相比傳統模式,現有模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表現出中介化、專業化、規模化、利率多樣化、融資短期化等新趨勢。
中介化:在現有法律下,充當民間借貸中介機構的主體并無具體要求,個人或組織等形式均可,且沒有資金準入門檻,不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因此,活躍在農村民間借貸“灰市場”上的中介機構形式有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等三種主要形式。目前,民間借貸中介機構主體雖仍以個人為主, 但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湖南的調查(周紅巖、曾立平、李文政,2007)顯示,現有民間借貸中介樣本中,個人占67 %,企業占29 %,社會組織占4 %。
專業化:除傳統的民間借貸模式外,一種新型的、具有專業化特點的“募集型”融資,在部分農村地區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組織民間借貸的新選擇。 以延安地區的最新調查為例,借貸方式多采用“募集型”方式。其中,某鎮大棚水產科技示范養殖場借入的50萬元民間借貸比較典型:短短的3個月內籌集到所需資金,并支付18%的利息,且不確定借款期限,借出人可隨時收回自己的本金。 這種方式既方便借出方資金投放,又有利于滿足借入方的融資需求(雷和平、嚴李鎖、郭明輝,2007)。
規模化:近年來,農村地區民間借貸走向規?;l展“快行道”。仍以湖南為例,調查樣本中的76戶民間借貸中介,2006年自有資本同比增幅為25%,借入資金比2005年增長50%,借出資金增幅達72%,利息收入增長96%, 經營規模和收入均有大幅增長。其中,從金融機構和民間的借入資金數量,2006年分別增長51%和48%,增速約為自有資金的2.5倍。
利率多樣化: 當前民間借貸利率呈現多樣化趨勢(謝偉、熊蕾,2007)。一方面,以生產性需求為主的民間借貸利率保持在8%~20%之間;另一方面,投資性需求的民間借貸利率相對較高,多在15%~30%之間, 而少數帶賭博性質的民間借貸利率最高達到了日息2%。
融資短期化:無論從供應還是需求的角度來看,保持較短的融資期限均是有利的。一方面,較短的融資期限有利于供應方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以獲取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較高的利率也促使需求方盡可能縮短融資期限。
三、目標模式及路徑選擇
(一)民間借貸“灰市場”發展的目標模式
通過對目前民間借貸“灰市場”存在的問題和現行模式的分析,假定在未來城鄉金融服務趨于“一元化”的背景下, 民間借貸市場發展的目標模式應該為:具備合法地位,服務范圍定位于農村金融服務相對落后地區和領域的小額融資, 納入金融市場監管體系的小型金融機構。
(二)路徑選擇
立法路徑:通過國家立法形式逐步出臺民間借貸相關法律和管理條例, 將民間借貸納入法制化軌道,為民間借貸活動構筑一個合法規范的平臺。具體內容應重點包括: 設定準入門檻; 對具有從業資格的中介機構發放牌照;對放貸業務進行明確規定;對民間融資交易實行登記或報備制度; 對資金用途加以限定;對借貸合同中的金額、利息、期限等內容加以細化,設定利率浮動的范圍。
監管路徑: 由于民間借貸市場監管難度較大,因此需從制度、技術等方面加以保證。在制度上,通過牌照發放、登記報備、大額備案等制度設計,保證監管部門實時、 及時掌握民間借貸市場的動態信息。并保證投訴、舉報等渠道的暢通,對風險及時預警。在技術方面, 應逐步建立起民間借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通過對中介機構歷史行為的監測數據預測判斷其潛在風險。 監測指標應涉及民間借貸中介的資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貸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擔保形式,以及借款償還情況等。
吸納路徑: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和部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時明確提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 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這是國家對統籌城鄉發展提出的新方針和新要求。因此,未來城市與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將逐步由“二元”結構走向“一元”格局,在現有金融服務供給失衡的情況下發展壯大的民間信貸“灰市場”, 今后的生存空間將逐步趨窄, 民間借貸機構也將通過入股、融合等路徑,成為商業銀行(農業銀行等)、農業發展銀行、農信社、農村金融合作組織、小額貸款機構、郵政儲蓄、村鎮銀行和社區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有益補充。
民間借貸市場完成轉型的根本和前提是發展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保障資金供給和合理配置。在城鄉金融服務“一元化”趨勢的大背景下,轉型的過渡路徑應堅持“疏”、“堵”、“融”的三位一體:
“疏”是指拓寬民間資本參股正規金融機構的渠道。在大型金融機構組建時,可以考慮放寬對參股對象的限制,吸收部分民間資本。同時,積極發展規范的直接融資市場,減少中小企業對民間借貸市場的需求。
這里的“堵”不是簡單的通過限制準入、關停并轉等行政途徑控制其發展,畢竟,民間借貸市場目前對正規金融體系起著不可或缺的補充和完善作用。這種自下而上的發展形態一定有其存在的基礎(家庭聯產承包制便得益于農民的這種創造力)。“堵”是指對潛在風險較大、 影響農村正常金融秩序的民間借貸行為,如以洗錢、非法集資、炒房、炒股等為目的的借貸活動。
“融”是過渡路徑中最重要的形式。規模較大、管理規范的民間借貸機構可逐漸向正規的地方小型金融機構轉型;適當降低準入門檻后,部分中介機構還可入股由商業銀行、 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傊?,將民間借貸“灰市場”這種中間形態逐步正規化,“融”入農村當地的金融服務體系。
四、轉型效應分析
轉型中的民間借貸市場將逐步成為地位合法、地域化(在金融服務仍相對滯后的農村地區, 補充“三農”資金)、小額化和短期化、補充性的地方小型金融機構。 農村地區的民間借貸市場轉型將產生的積極效應如下:
1. 對民間借貸“灰市場”采取漸進式轉型,一方面可有效彌補農村地區的資金缺口, 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改制、轉軌,以及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創造條件。
2. 通過合法化途徑將民間借貸“灰市場”納入正規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可有效抑制“地下錢莊”等非法金融機構的生存空間,也可使潛在的高利貸、非法集資、非法攬存、借貸糾紛等問題有法可依。
3. 通過吸納、融合等路徑將民間借貸市場“融”入當地金融服務體系,可有效監管資金的流量和流向,有利于引導資金用于支持當地的新農村建設。
4. “疏”和“融”的轉軌過程中,還可通過形成同業間的良性競爭,有效激勵現階段具有壟斷地位的農業銀行、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模式、服務理念等方面的改善。
5. 通過轉型,民間借貸機構還可發揮地域性、靈活性等特點,有效滿足農信社等金融機構遺漏的服務目標人群的信貸要求。如農戶受期限、金額、抵押物等限制而出現的資金缺口, 就可由民間借貸市場來補充。
6. 通過民間借貸市場的發展和規范,可逐步掌握當地各借款人的信用記錄, 為建立農村地區信用體系提供信息基礎。
參考文獻:
[1]樊綱. 灰市場理論[J]. 經濟研究,1988(9).
[2]雷和平,嚴李鎖,郭明輝.延安民間融資走向專業化[N]. 金融時報,2007-06-25.
[3]王長德. 民間借貸亟待規范化管理[N]. 金融時報,2007-11-22.
[4]謝偉,熊蕾. 湖南湘潭民間借貸漸成農村短期融資主渠道[N]. 金融時報,2007-06-25.
[5]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課題組. 湖南調查:民間借貸中介發展效應分析[N]. 金融時報,2007-10-29.
[6]鐘真真. 新農村建設中的金融體制改革與法制建設[C].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新農村建設之重.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校對:郄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