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節約成本,全球金融服務業中越來越多的業務活動正在從自行承擔轉由外包服務商負責,金融服務外包發展迅猛。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的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也會不斷擴大,金融監管部門應充分認識金融服務外包的風險并積極采取措施加強監管。
關鍵詞:服務外包;金融服務外包;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83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2-0026-03
一、服務外包與金融服務外包
服務外包是外包的一種類型,依《商務大辭典》的定義,服務外包通常指依據雙方議定的標準、成本和條件的合約, 把原先由內部人員提供的服務轉移給外部組織承擔。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服務外包擴展和深化大大提升了服務業和服務流程生產效率, 成為推動當代服務業生產方式變革和經濟全球化新浪潮的重要力量。
近20年興起的服務外包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服務外包對象看,信息革命成果的普及推廣,使IT服務外包成為規模最大的外包對象;人事管理、財務會計、 研發設計等在傳統上被企業認為是關鍵性的“內置”職能,也通過商務流程外包轉移到企業外部。從服務外包規模看,新興IT服務和流程外包經過初步發展,已經形成數計千億美元規模的市場,并仍以顯著高于GDP增長的速度上升。 從服務外包范圍看, 突破了國家界限呈現離岸化和國際化趨勢。 從服務外包主體看, 出現了很多以提供服務外包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
為實現戰略目標及節約成本, 全球金融服務業中越來越多的業務活動正在從自行承擔轉由外包服務商(以下簡稱外包商)負責,金融服務外包得到迅猛發展。在此背景下,2005年2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公布了《金融服務外包》,對金融服務外包監管提供指引。 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應充分認識金融服務外包的風險并積極采取措施加強監管。
二、金融服務外包的價值分析
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 《金融服務外包》,金融服務外包是指金融機構在持續經營的基礎上,利用外包商 (為公司集團內部的附屬實體或公司集團的外部實體)來實施原由自身進行的業務活動。外包的金融服務通常有如下幾種類型:(1) 信息技術,如信息技術的應用開發、編程、編碼;(2)具體操作,如會計服務、后勤服務及管理工作等;(3)契約功能,如呼叫中心等。根據業務外包理論,金融服務外包具有以下價值:
1. 強化核心競爭力。通過金融服務外包,金融機構可以集中有限的資源, 建立并強化自己的核心能力。 目前金融業在產品市場上的競爭焦點已由傳統的價格競爭、 功能競爭和品質競爭等轉向了響應能力競爭、客戶價值競爭和技術創新競爭。競爭形態的轉換要求金融機構重新審視本機構在整條產品價值鏈上的增值優勢,確立其核心業務范圍,并將優質的資源和獨特的能力集中到該領域, 挖掘和尋求特定的客戶群體,為客戶提供最快的、能夠帶來最大價值的金融產品,形成強化核心競爭力的業務平臺。
2. 規避經營風險。 金融服務外包的一項重要優勢在于其能降低風險,與合作伙伴分擔風險,從而使金融機構變得更有柔性,更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此外, 由于戰略聯盟的各方都利用了各自的優勢資源,將有利于提高新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提高新產品開拓市場的成功率。最后,采用外包戰略的金融機構在與其戰略伙伴共同開發新產品時, 實現了與它們共擔風險的目的, 從而降低了由于新產品開發失敗給金融機構造成巨大損失的可能性。
3. 提升組織效率。將部分金融服務外包后,金融機構組織目標更為明確、人員結構更為趨同、信息傳播更為快捷、 組織原則更為統一、 組織文化更為融合,組織更加精簡,從而可以更加靈活地進行競爭,使管理更有效率,可以更快、更好地滿足顧客價值實現的需要。此外,金融服務外包能降低固定資產在資本結構中的比例, 降低金融機構的退出屏障和轉換成本,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適應性。
4. 降低經營成本。 節約經費是外包的最重要的原因。在資源配置日趨全球化的背景下,將特定業務外包到資源和服務價格相對較便宜的國家和地區,能直接降低金融機構的加工成本、 人力資源成本和管理成本。
此外,金融服務外包還有獲得免費資源、推進組織整體變化和增強組織靈活性等方面的益處。
三、國外金融服務外包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國外金融服務外包的迅猛發展
金融服務外包初始于20世紀70年代, 于9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 目前金融外包范圍已從最初的文書類業務,逐漸擴展到信息類業務、人力資源管理等更具有戰略性的部門,越來越多的機構將業務處理,如某個業務品種的處理整體外包。 發包機構和承包方之間的關系也在變化, 后者的角色正在從傳統的服務提供者向戰略伙伴轉變。 目前金融服務外包的另一個明顯趨勢就是跨國外包, 大型金融集團和機構將業務外包給外國的第三方, 或外包給集團自己在外國設立的處理中心。
2005年近一半的美國金融企業在海外增設了離岸外包操作中心。一批世界超級金融機構,包括美國運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規模地外移了客戶呼叫中心與軟件開發業務。 其他一些著名機構,如MellonFinancial及美洲銀行, 也在最近加入了外包行列。目前在全球金融業務離岸外包市場中,印度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80%。當今,很多跨國金融機構都在印度設立了規模浩大的客戶呼叫服務中心,印度借此從世界許多大銀行手中爭取到大量的BPO外包訂單。

(二)金融服務外包的發展趨勢
從世界范圍看金融服務外包目前處于行業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長期。當前該行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
1. 業務量將持續迅猛增長。2003年以來,金融服務外包發展迅猛, 但這僅是這場金融外包高潮的一個開端。金融研究和服務公司Tower Group在調查的基礎上預測:金融服務業的外包趨勢正不斷加強,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務企業將擴大信息技術項目的外包業務, 金額也將從2006年的16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34%。
2. 大金融機構熱衷于自建海外外包中心。當前,外包的一個趨勢是“離岸化”,即在本國以外進行外包活動。從2002年開始,有一些金融機構開始啟用在印度、 中國等地區自建的機構從事為金融客戶服務的工作,2003年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同時,過去一些承接歐美公司臨時業務的海外第三方外包提供商,如今已被“歸化”為金融機構內部職員成為海外延伸部門。資料顯示,印度、中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是金融機構建立海外外包中心的理想選擇地。
3. 商業操作與IT混合外包。以前IT領域的外包,注重提供桌面協助, 大型數據系統或網絡的連接等服務。 近年來許多大型銀行爭相將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業務派送到海外, 離岸外包業務從一般IT服務擴展到金融服務領域, 外包的商業模式也從一般軟件配套服務進入了運營操作過程承包,運營過程與高技術(BPO與IT)外包業務正在合攏,并即將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外包服務供應鏈。客戶的新要求拉近了BPO與IT雙方的陣營。近幾年,這種趨勢表現得更為突出, 可以說現在的外包買方已不再分割BPO與IT, 部分外包買家直接要求供應商給出一套完整的服務計劃。
4. 近岸、兩岸、多岸外包。隨著歐美金融企業向海外遷移的提速,海外外包市場更進一步走向成熟,這個領域的操作模式已經孵化出若干新運作模型, 并冠以新的術語:近岸、兩岸、多岸外包。多岸客戶服務地點操作, 即外包是通過一個地區分支應對多個地區用戶,其好處是可以利用完善的基礎設施,建立起規模的專業隊伍, 提供最有價格競爭力的服務。 這些海外外包中心, 同時還在提升處理復雜財務事務的能力, 特別是他們在針對不同地區與國家的財政、法律、經濟與人力資源上的研究與服務操作,將具有極為突出的國際化服務優勢。
5. 細分市場趨向窄范圍、高深度。外包市場里一些專精特定業務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場歡迎, 正向外包市場的縱深發展, 并試圖依靠縱向業務取得主導控制力。這些機構不僅有良好完善的客戶渠道,而且具有受到客戶驗證的外包操作模型。近年來,這些提供特殊專精功能的外包商為了保持其競爭力而不斷加大外包業務的難度, 正在集中精力研磨具有深度的專家型外包業務, 力圖依靠改善工作流程實現最佳效果,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應用,創造出新的知識資本,借以大力降低成本。
四、中國金融服務外包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目前,中、外資銀行業務外包的實際運作存在很大差異,中資銀行業務外包尚處在發展和探索階段,部分國內金融機構開展了服務外包業務的嘗試,外包范圍主要集中在IT外包、 部分零售業務以及后勤服務方面(見表2)。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金融業的日趨開放,金融業競爭日益激烈, 國內金融機構將更加關注自己的核心業務。 國有商業銀行和國內保險公司成功上市融資后必然會擴大對外包服務的需求,IT行業、技術和管理咨詢行業的迅速成長也會帶動外包服務的增長。同時,伴隨著行業的成熟將會出現更多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外包商。 中國金融服務外包的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均會不斷擴大, 金融服務外包將會日益快速發展。
五、發展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的政策建議
筆者認為,完善中國的金融外包市場,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逐漸擴大金融服務外包業務的范圍。 目前國內金融機構業務外包的范圍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從優化資源、 節約成本、 提高質量和效率的角度來看,以下幾類業務比較適合外包:(1)信用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定和信用調查評估等事項;(2)市場調研工作;(3)后勤保障工作;(4)計算機業務及系統的維護維修工作;(5)日常人事勞資管理工作;(6)金融機構的對外企業形象建設;(7) 金融機構的安全保衛工作等。
2. 建立并完善金融外包服務商的資格審查和信用評級制度。優秀的外包服務商是外包成功的關鍵,針對外包服務商的資格審查制度有利于確保外包程序和外包后操作及記錄得到有效監管。 外包服務商的信用評級制度則有助于金融機構選擇服務質量高、技術有保障、信譽優異的服務商作為業務外包合作伙伴。在服務商的審核上,一方面需要在社會層面上,設計合理完善的服務商準入機制;另一方面在金融機構內部, 也應該切實加強對外包業務的監管工作,完善內部監控設計。實行業務外包之前,金融機構應該制定總體性的外包政策, 對能否和如何妥善處理外包業務進行評估, 同時保證其能夠對外包業務實施有效的監控, 此外也應該確保外包活動符合本國(跨國外包涉及到東道國)的法律要求。
3. 盡快制定相關法律, 為金融業務外包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證外包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為此,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法律文件的制定是必要的:(1)外包的范圍;(2)外包合同的規范性;(3)服務商準入機制和信用評級機制;(4)外包中金融機構和服務商的權利和義務;(5)外包出現糾紛時的處理程序和機制等等。
4. 建立完善有效的外包監管制度。 金融外包在帶來降低成本和實現專業化管理等優勢的同時也蘊含著風險。 巴塞爾委員針對業務外包提出了指導原則,美國、歐盟、英國、瑞士、日本、加拿大、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已制定了商業銀行業務外包的風險管理指引。中國銀監會成立后,在商業銀行業務外包的監管方面也出臺了一些相關規定, 但還沒有專門針對金融外包的監管規定。 本文認為制定專門的金融服務外包管理法規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充分認識到金融服務外包活動潛在的風險, 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 借鑒國外金融服務外包監管的經驗,盡快推出金融服務外包監管的指引文件。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 競爭優勢[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2]胡景巖. 中國發展服務外包的前景[N]. 青島日報,2007-09-20.
[3]趙智鋒. 我國金融業務外包的現狀及完善建議[J]. 海南金融,2006(2).
[4]張磊. 服務外包(BPO)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 世界經濟研究,2006(5).
[5]杜勝. 建立我國金融機構業務外包監管制度[J]. 西安金融,2005(5).
[6]姚勇. 國內外商業銀行業務外包的監管比較 [J]. 國際金融研究,2007(11).
[7]《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 theconsultative document of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李巧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