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入世過渡期后中外資銀行便進入全面競爭的時代,中國銀行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中資銀行應加快自身改革,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優化組織結構,推動流程整合;加強信息技術建設,加快風險控制體系的完善;苦練內功,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提升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中國銀行業;全面競爭;挑戰
中圖分類號:F83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2-0035-02
2007年是中國入世五年過渡期后的第一年,也是在華中外資銀行全面競爭的開始, 面對享受國民待遇的外資銀行,中國銀行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一、在入世過渡期間對外資銀行的開放軌跡
加入WTO,無疑對我國的經濟與金融發展有重要意義,但世貿組織是一個永久性的組織,它的承諾是堅實、完整和永久性的。在獲得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1994年的《服務貿易協定》和1997年的《金融服務協議》要求我國銀行業必須遵守兩大原則——市場準入的承諾和國民待遇義務的承諾,并提出了許多具體要求。 為此我國在2001年11月13日加入WTO后,金融監管當局在五年過渡期內完全按著我們的承諾逐步放開對外資銀行的限制:2002年1月, 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客戶提供服務;2003年12月,決定逐步開放中國銀行業市場,允許外國投資者最高參股25%;2004年12月,銀監會宣布允許外資銀行向北京等五個城市的中資企業提供人民幣業務;2005年1月, 取消所有在華外資銀行機構開設的地域限制;200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出臺,確定從此中國向在華外資銀行全面開放零售業務。 隨著我國金融承諾的逐步兌現, 外資銀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 從此我國銀行業開始進入WTO后金融時代。
在入世過渡期的五年間,一方面,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加速了中國銀行業改革步伐。2005年中國銀行業進行的明晰產權、與國際接軌的改革,力度空前。之后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 在全球資本市場上掀起的銀行融資狂潮,有目共睹。同時,全國113家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接踵而來。改革使國內銀行業的內部機制和企業效益明顯提升。 有資料顯示,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在2005年末第一次降到一位數,2006年又繼續保持不良貸款和貸款不良率雙下降,銀行業金額得到了有效控制,風險的抵御能力明顯提高。
另一方面, 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國注冊的外資獨資和合資的法人銀行機構共14家, 前不久銀監會又批準匯豐、渣打等9家外資銀行將其境內分行改制為法人銀行, 同時,74家外資銀行在國內25個城市設立了200家分行。外資銀行經營的業務品種超過100種,115家外資金融機構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 機構的擴張使在華的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也迅速增大。 據資料顯示,全國的在華外資銀行2005年的總資產、存款及貸款余額比2003年分別增長了90.75%、87%、123.6%,而我們的國有銀行同期總資產和存款的增長率為28%,貸款僅增長了7.3%。可見,外資銀行競爭實力在過渡期內已初露端倪。 ①
二、外資銀行在華競爭的優勢
一是先進的經營理念。 外資銀行有明確的發展戰略和市場以及產品定位, 重點拓展低風險和高收益的中間業務, 利用專利的方式使自己的產品獲得排他性的壟斷優勢。比如渣打銀行是一家具有150年歷史的跨國商業銀行, 幾乎所有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都能眾口一致地說出戰略目標、 市場定位等戰略規劃的主要內容。
二是技術與產品創新。信息科技是外資銀行競爭力的基礎,他們運用其強大的信息科技開發、管理和應用的能力,為客戶提供安全、便捷的銀行服務;利用資本手段, 通過參股中資銀行迅速擴大業務發展空間;以主動給客戶提供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方式,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客戶的忠誠度。
三是精于風險管理。外資銀行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管理方面都具有相當成熟的產品、方法和技術,以保證銀行的健康、持續發展。比如渣打銀行要求建立健康的信貸文化和先進的信貸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完善信貸審批機制, 提高審批效率,信審機構要向貸前和貸后兩個方向延伸,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實行嚴格的問責制等等。通過外資銀行在經營理念、技術創新以及風險管理三方面的優勢,我們可以得出,外資銀行的核心競爭戰略在于“人”,無論理念、創新還是管理都是“人”在能力上的優勢體現。由此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在WTO后金融時代,外資銀行將會與中資銀行展開“爭奪管理人才”和“爭奪優質客戶”的競爭。 這對于我們羽翼還未豐滿的中資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銀行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三、中資銀行面臨的挑戰
盡管從入世以來, 我國銀行業一直在為迎接過渡期后與外資銀行的全面競爭做積極準備, 競爭力也有所提高,但是與外資銀行仍存在很大差距,在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的條件下, 隨其規模和服務網點的擴大,其優勢會更加顯現。外資銀行瞄準的目標是高端客戶和附加值大、盈利水平高的業務(如財富管理、貿易融資、住房按揭等),更增加了股份制銀行在市場競爭中博弈的復雜性與多變性。
在華外資銀行的迅速扎根, 使中資銀行業管理弱勢凸現。由于平等國民待遇,外資銀行可以與國內銀行,在同一市場里爭奪客戶,分享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機會。據統計,目前外資銀行經營的業務品種超過100種, 有65家外國銀行分行、21家外資法人銀行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50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從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 在華外資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為1371.61億美元,約占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2%;33家境外機構投資入股24家中資銀行, 入股金額達204.82億美元。 最近, 首家外資農村金融機構——匯豐村鎮銀行在湖北省隨州開業,花旗、渣打等外資銀行也紛紛表示有意開拓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在華的快速發展,改善了市場環境,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發展。 但從另一層面看,這也使中資銀行相形見絀。外資銀行在業務經營上已從傳統銀行業務轉為現代銀行業務, 尤其是那些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投資咨詢、家庭理財、信托租賃等中間業務的開展,已成為國外銀行獲利的主要手段。 所以, 他們將重點爭奪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以及外匯資金、外匯存貸款等外幣業務,而這些業務又是大多數中資銀行進行結構調整期望重點發展的領域,這就使中資銀行為了生存發展必須走向全面創新的階段。 但目前我國對中資銀行創新產品市場準入的清規戒律依然用人來控制。如分支機構的設立、企業賬戶的開立、業務品種的增加、資金定價(利率)等方面人為替代市場或扭曲市場的現象還相當嚴重, 尤其在內地更是如此。再如,某商業銀行平均每家支行級網點的零售業務(負債)客戶共45000戶,財富總額8.8億元,其管理上的人員配置為9人,在同類客戶中的VIP客戶3500戶,財富總額7.8億元,其管理上的人員配置僅為1人。 從客戶與財富資源結構的配比看,目前社會財富的集中程度已經打破了“二八定律”,呈現出“一九定律”的發展趨勢;而我們中資銀行在客戶維護人員的配置上,卻依然采行“倒一九”的配置。可見,這種客戶維護管理的乏力,對于金融工具操作技術先天不足的國內銀行業來說, 無疑是競爭發展的更大困惑。
綜上所述,在入世過渡期中,盡管中資銀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調整, 但由于其在許多方面還存在先天不足, 因此, 對外資銀行實行全面開放后的今天,平等的競爭環境仍然意味著不平等的競爭。在這里,除了由監管機構通過立法等方式手段, 為中資銀行盡快創造一個公平、 有序的競爭環境外, 中資銀行應該加快自身改革,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 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優化組織結構,推動流程整合;加強信息技術建設,加快風險控制體系的完善;苦練內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盡快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后天調養,彌補先天不足,則是當務之急。
而對于我國目前存在問題較多、 競爭實力較弱的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甚至農村信用社,則通過規范引進戰略投資者,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通過資本市場的行為主體變化,給他們帶來新的財富形態與投資理財機制以及健康良性的競爭活力,更不失為一個中國銀行業應對WTO后金融時代的競爭、解決市場困惑之良策。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李巧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