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第二產業的比重大于第三產業,并且在短時期內不會發生較大改變。但從長遠來看,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是第三產業的比重將逐步超過第二產業。因此,面對此發展趨勢,我國要積極做好準備,通過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大力發展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型環保產業,推進區域結構調整等措施,引導產業結構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變化趨勢;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2-0042-03
一、產業結構的演變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最早發現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動存在著關聯,隨后經濟學家克拉克通過對幾個國家的總產出和各部門勞動投入的時間等數據進行統計研究后,驗證了威廉·配第的觀點,并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
庫茲涅茨在繼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經過改進后的研究方法對數據和資料在進行統計分析后,又從各個產業占國民收入比重變化的角度證明了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當人均產值低于70美元時,第一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大于第二、第三產業而居于主導地位;當人均產值從70美元增長到300美元時,農業部門占經濟總量的份額顯著下降,非農部門份額顯著上升, 其中第二產業上升幅度要大于第三產業,從而最終超過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而居于主導地位;當人均產值增長到1000美元時,第二產業比重上升至一定水平后保持穩定甚至有所下降,而第三產業此時會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動力,其所占經濟總量的比重上升至首位。
為了更好地解釋現代經濟發展中總量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動的關系, 錢納里延續了庫茲涅次的統計方法并進行了更大范圍數據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如果一個沿著更加現代化的增長模式演進的經濟增長的普遍模式存在的話,那么必是由于產業體系中存在著世界范圍內趨同的要素,如技術進步、消費者需求隨人均收入提高而改變等。根據錢納里的理論,即各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演進模式存在著一定的普遍性。
因此,我們通過考察目前已是后工業化的國家,例如美國的產業結構變化的歷史數據和當時其采取的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可以為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美國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
由表1可以看出,1950~1988年期間, 美國人均GDP從1888美元上升到19 962美元;各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由10%下降為2%,第二產業由40%下降為26%,而第三產業則由50%上升為72%。 美國的產業結構變化過程進一步驗證了庫茲涅茨的產業結構演變理論。

為了配合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發揮第三產業的經濟主導作用,美國在這一時期采取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主要有:首先,大力壓縮重工業生產,特別是軍工生產,并把這些產業中的技術向一些民用部門轉移。重點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產業,充分利用原重工業中的先進技術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其次,重視科技力量在第三產業中的作用,把握住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時機,用科技武裝服務產業,使美國技術產業重心由工業轉向服務業,為服務業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動力。
三、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一)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歷程
2006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36美元,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1.8%、48.7%和39.5%,第二產業仍居首位,并繼續保持上升趨勢。根據庫茲涅茨產業結構理論,我國似乎已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第三產業比重應超過第二產業。但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第二產業的比重始終穩居首位且保持上升趨勢,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卻上升趨緩,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第一產業比重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產業比重卻持續上升至今,雖然上升速度減緩,但是方向未見改變,相同水平下,我國第二產業比重遠遠超過了美國;第三產業比重雖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卻低于第二產業。自1978年至今,第二產業始終穩居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
(二)我國第二產業比重居高不下的原因
1.工業品市場需求范圍全球化。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進行的,較之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時期對市場的迫切需求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生產的許多工業品在國內市場飽和之后,還可以繼續通過進入國際市場而獲得增長,因此較美國工業化時期的市場范圍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繼而為第二產業的持續高速發展創造了新的更廣闊的空間。例如我國的制造業就是通過向海外的大量出口而獲得了自身的發展,因此我國也被一些媒體稱為“世界工廠”。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具有比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企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在出口總額不斷擴大的基礎上, 初級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在逐步降低,而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斷提高。我國的初級產品以及輕紡產品和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呈現出較高的增長速度,從而帶動了國內相關產業的增長。
2. 第二產業投資需求旺盛。投資需求變動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以及住宅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拉動了鋼材、建材等原材料工業以及機械工業的快速增長,而這些行業多屬于高能耗產業,又拉動了能源工業的快速增長,從而加快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也就是說,投資需求保持旺盛趨勢將拉動我國重工業在第二產業中的比重上升。另外,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內,無論是宏觀環境,還是微觀環境, 都潛在著許多能夠刺激我國投資需求膨脹的因素,包括: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日益重視的農業投入以及不斷加快的城市化等, 都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為了提高工業產業素質, 許多行業的企業需要加大技改投資力度,特別是大批的生產設備需要更新改造,等等,都會帶動第二產業的相應增長。因此,“十一五”時期,我國工業化還將繼續在工業化中期,投資需求仍將繼續保持旺盛態勢。
3. 第二產業技術含量低,創業相對容易。我國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升級緩慢, 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技術密集型加工工業比重變化不大。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比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較低、技術含量較少,僅是憑借我國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而獲得競爭力。 在整體行業技術含量較低的情形下, 勞動密集型企業很容易被簡單的復制,這就刺激了大量資金投資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熱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第二產業的地位。
四、“十一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措施
雖然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第二產業比重占主導地位,并且在短時期內此形勢不會發生較大改變,但從長遠來看,無論從庫茲涅茨的產業結構理論還是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都有力地說明了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即第二產業比重逐步降低至一定程度,同時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直至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因此,面對毋庸置疑的產業結構發展趨勢,我國要積極做好準備,為產業結構的順勢調整創造良好的環境。
1. 提倡企業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自主創新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從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中可以發現,每一次產業結構調整無不伴隨著新型技術的廣泛應用,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說是各國提升產業結構的動力與源泉。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意味著我國可以實現對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改造,促進農業集約化生產, 同時還可以對傳統落后的工業產業進行設備、生產工藝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其競爭力,另外還可以將科技創新運用到促進服務行業的發展上, 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增加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大對教育科研領域的財政支出,通過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進行自主研發, 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的風險投資體制, 成立專門機構對中小企業技術研發進行指導幫助,促進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將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2.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環保產業。從目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趨勢來看,節能、環保越來越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當今各國紛紛將環保、節能作為后工業化階段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我國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也將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作為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目標。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第一,可以通過對高耗能產業進行設備或生產工藝的技術改造, 提高單位能源的產出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率。第二,完善法律法規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的投資生產,提高市場準入門檻。第三,促進旅游、文化行業的發展,一方面滿足了消費結構升級后人們對精神消費的需求,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能創造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促進了服務業的結構優化,可以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第四,制定能源相關政策,加大對新能源的研發資助,積極開發新型可替代、可再生能源。第五,通過國家財政金融政策對初步發展的節能、環保產業給予扶持。
3.提高城市化水平,推進區域結構調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構建優勢企業和主導產業的聚集地,形成統一的消費市場,促進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僅為30%左右,與當今發達國家差距甚遠,另外我國還存在著城鄉二元結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流動性,阻礙了經濟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應當積極推進區域結構的調整,加快城市化進程,通過政策引導和相關立法消除制約勞動力在產業間、地域間流動的各種因素,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民間資金投入到落后地區的經濟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蔣昭俠. 產業結構演進機理與實證分析[J]. 經濟管理,2004(1).
[2]戰明華. 我國產業結構的變遷與互動:特征與結構效應[J]. 經濟科學,2004(1).
[3]王云平. “十一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分析[J]. 經濟研究參考,2004(6).
[4]龔福麒,付躍軍. 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不可逾越[J]. 宏觀經濟研究,2004(9).
[5]馮飛,楊建龍. 產業結構“十一五”求解[J]. 瞭望新聞周刊,2005(46).
[6]方甲. 產業結構問題研究[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