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手中的高手
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杰”。三人在創建漢室江山過程中立了蓋世功勛。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們三人命運大不相同,后來韓信被殺,張良退隱山林,只有蕭何做了劉邦的副手,與劉邦和平共處幾十年,雖然其間也有一些波折,但總算有始有終,終老天年。這在中國封建社會官場上,是極為少見的。
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家天下制度,皇帝和副手的關系實際上是依附關系、主仆關系。這就決定了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極為微妙,官場上險象環生、危機四伏、變幻莫測,有伴君如伴虎之說。往往是這樣,在改朝換代之際,哥幾個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這時候,大家同甘共苦,相互關照,生死相依,待天下平定之后,天下就成了一家的。于是當上皇上的那一個便翻臉不認人,最后采取種種手段將其他哥幾個一一干掉。自己一個人獨享富貴。翻遍二十五史,一同打江山的,副手大多是白忙活,最后不但沒有好處,就連性命也難保。而蕭何能夠有始有終當劉邦的副手,在官場上風光幾十年,安然無恙,終老天年,不能不說他是一個當副手的高手,是一個善于在官場上生存的能人。
蕭何是一個人才,用現在的說話是司法專家、民政專家、后勤專家。劉邦當平民、當無賴的時候,人家蕭何已經是一個小官了。蕭何在泅水郡當卒吏,在政績考核中,曾名列榜首,說明他是一個很有水平、很能干的官。但蕭何沒有官架子,他看得起平民劉邦,把他當朋友看待。這時,劉邦常常巴結人家蕭何。蕭何為人忠厚,待人誠懇,處處給劉邦以幫助,這對劉邦日后起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后來劉邦起兵造反,想到了蕭何,讓他當了縣丞,這是蕭何當副手的開始。蕭何是文官,管的是處理財稅、安撫百姓、頒布政令、為軍隊供應糧草等后勤工作,他做得極為出色。在多次戰役中,當劉邦處在最危急的時刻,多虧蕭何前來支援,才使劉邦化險為夷。特別是在奪取秦都咸陽以后,眾將都在爭搶金銀財寶時,只有蕭何保護了秦朝的文書檔案、律令圖書等,所以,劉邦能對全國的軍事要塞、地形地貌、人口多少、經濟現狀了如指掌。在打下江山以后,蕭何在評功中獲得了第一名。為此,劉邦恩賜他上朝時可穿鞋帶劍,不必遵循常理??墒鞘捄翁幪幾袷囟Y儀,他知道皇上可以讓你放肆,那是對你的恩賜,你銘記在心就是了。你要真的放肆了就是對皇上的大不敬了,那就要倒霉了。所以,他把分寸掌握得極為得體,沒有因為細節問題為自己惹是生非。這是蕭何的明智之處。
蕭何能夠平安的當劉邦的副手,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干,而他性格溫順,凡事服從聽命于劉邦,有好事全讓給劉邦,能夠委曲求全。這樣使劉邦覺得蕭何不是同他爭利益,而是處處把利益留給他。所以,劉邦在平定天下后,盡管對功臣大開殺戒,但對蕭何網開一面?!妒酚洝飞嫌涊d,蕭何做事好請示,無論是制定法令制度還是建宗廟、社稷、宮室、縣邑,總是盡快向劉邦報告,得到劉邦同意后,才開始實施,從不自作主張。這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勤請示,勤匯報,按上面的指示辦。這看上去好像是沒有主見,其實,這是最為高明的主見。劉邦是個大老粗,痞子出身,對治國之道一竅不通,蕭何想怎么辦,他一般都會同意。蕭何凡事等劉邦同意了才辦,這樣效率可能低一些,但確是極為保險。他的這一做法,使劉邦極為高興,他認為這樣體現了自己的權威,又覺得蕭何極為尊重自己。所以,在最后論功行賞時,他全力主張把功勞的第一名給蕭何。在日后幾十年的副手崗位上,蕭何都一如既往地惟命是從,服服帖帖,克己奉公,處處為劉邦著想。所以,在劉邦看來,這個副手既能干工作,又沒有野心,是靠得住的,所以他破例沒有剪除蕭何,君臣得以相安無事幾十年。
蕭何老謀深算,他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護自己。當他和呂后一同誅殺了韓信后,又得到了封賞。被拜為相國,劉邦還給他配備了五百名士卒的衛隊。蕭何知道,表面上這是對他的賞賜,實際上劉邦已經對他產生了懷疑,自己得到的好處太多了,這使劉邦心里很不舒服。他深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哲理。于是他果斷地把自己的全部家產捐出來當作軍費。這樣一來,劉邦自然十分高興,沒有任何推辭就收下了。可見,蕭何家產早就讓劉邦惦記上了,如果蕭何不主動地交出來,說不定哪一天,劉邦就會找一個借口抄了蕭何的家。那樣大家就得撕破臉,肯定不會愉快。所以說,蕭何在最為關鍵的時刻體現他的明智。以退為進,以棄為取,把這件事處理得極為精彩。這樣,大家心照不宣,你知我知,兩全其美。
然而,蕭何再老練,也有想不到的地方。蕭何的思路是全心全意為劉邦效忠,做到盡心盡力,安撫好百姓,忠于職守??墒牵@其實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他這樣做會深得民心,會得到更多百姓的愛戴。這樣會更讓皇帝害怕和擔心,讓皇帝害怕和擔心,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此時,蕭何家的一個門客警告蕭何:“你離滅族不遠了。你這樣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越來越愛戴你?;实鄱啻闻扇嗽儐柲愀墒裁矗鋵嵑ε履阏加嘘P中地區啊。你為什么不多買些田地,用低價賒借來敗壞自已的名聲呢?只有這樣做,皇帝才安心。”蕭何是個從善如流的人,他沒有“我是相國,你一個門客是什么東西”的想法,他聽從了門客的建議,主動敗壞了自己名聲,主動授劉邦以把柄。結果劉邦狠狠地批評了蕭何,還賣了一個不追究蕭何的人情,為此劉邦大為高興。想想看,蕭何如果不這樣做,就憑劉邦心狠手辣、極愛猜度的性格,能放過蕭何嗎?
蕭何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給劉邦做副手中度過的,沒有大起大落,但過得十分辛苦。他大智若愚、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克勤克儉、安撫天下,用心之良苦,鮮有與之比肩者。他用破一生心計,總算“找準了位置”,在危機四伏的封建社會官場中成為一個幸運者。可惜的是,像他這樣幸運的人畢竟太少了,更多的是韓信、彭越、黥布這些不得善終的人。
官場中的書生
韓信是一個用兵如神的將軍,也是一個典型的書生。讀書人往往有十足的書生意氣,純真、正直、善良,心不設防。歷史無數事實證明,書生意氣是最靠不住的東西。這書生意氣足以讓書生誤大事、倒大霉、惹大禍,弄不好會因此丟了性命。韓信的骨子里全是書生意氣。這就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韓信是一介書生,他出身貧寒,但讀書極為刻苦,用現在的話說,他讀書已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則佳話,說是韓信在河邊讀書,窮得連飯都吃不上了,多虧有一位善良的老太太看韓信可憐,無償地給他飯吃,才使韓信如愿以償地讀完了書。后來,韓信功成名就之時,專門報答了老太太。韓信知恩圖報,是知識分子性格使然。不就是幾頓飯嗎,不報恩也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身n信沒有忘記在他最困難時幫助他的人,他知恩圖報,講求情義,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韓信在擁有重兵時沒有背叛劉邦,說明他是講誠信的,按說這是一種美德。然而,在欺詐盛行的社會環境里,韓信這種誠信反而成為一種弱點。后來,韓信果然丟掉了性命。以至到死時他還執迷不悟,認為這是天意。事實上,項羽被打敗之后,歷史將韓信和項羽之間像燒餅樣翻了個面。過去,項羽是劉邦的心腹大患,現在,韓信成了劉邦的心腹大患,韓信心里一直想到的是自己的功勞,沒有想到自己的功勞太大對劉邦是一件壞事,沒有考慮到劉邦的感受,沒有一點防范之心。這與他的軍事才能有天壤之別。
韓信讀書,增長了才干,這是讀書的好處。韓信用兵如神,并不是天生的,他讀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諸如天文地理、世間萬象、規章法度、政治形勢、軍事常識、用兵之法等等。這些,使他成長為一個軍事人才。劉邦成不了一流的軍事家,原因是他知識淺薄,不學無術,指揮作戰靠小聰明是不行的。劉邦在這方面是服韓信的,這是他的自知之明。劉邦是一個痞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二流子。不過,他這個二流子還是有一些智謀的,特別是在用人上,還是較為大膽和開明的,所以他重用了韓信,韓信為他打下了大半個江山。
君子看重的是人格,人格在他們心目中是無價的,往往是寧舍生命不舍人格。小人看重的是實際,人格不值錢,為了利益可以不顧一切。劉邦是一個二流子,他不學無術,從骨子里瞧不起讀書人,但他知道知識分子是可以利用的。為此,他拜韓信為大將軍,還搞了隆重的授權儀式,這使作為書生的韓信受寵若驚,感恩戴德,一心一意為劉邦做事,把劉邦當成了恩公。劉邦是個大老粗,他從心里不買讀書人的賬,你們知識分子是什么東西,所以,他在用讀書人的時候,還不時地用稀奇古怪的方式表達他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心理。如,他看到讀書人戴著很端正的帽子,就叫人取下來,往里撒尿。一個大男人,就像一個三歲的孩子,瘋瘋癲癲,算什么玩藝。這就是劉邦,就是奪取天下的劉邦。歷史是一個玩笑大師,你說,劉邦是個二流子,有什么資格當天下之主,可人家就當上了,你不服不行。人家瞧不起知識分子,還利用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也得乖乖地配合人家嗎。知識分子以清高著稱,我看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知識分子并不是清高,知識分子往往最急于證明自己的本事,所以,往往人家給了一些權力就會拼命地干,竭盡忠誠,但人家怎樣對待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往往不是很清楚,常以天真的心態想問題。劉邦是一個二流子,一批飽學之士如韓信、蕭何、張良等乖乖地投靠了人家。劉邦是一個二流子,人家不藏不掖,你不是不知道,你投靠人家,是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有道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知識分子剛直不阿、性格直爽、心直口快,這是很容易被別人利用的弱點。當韓信領著劉邦給他的幾萬兵,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戰績時,他竟然生出要獎賞的念頭,于是向劉邦請示,要求封其為假齊王。這個要求說明兩點,一是韓信想要一個名分,覺得自己立下了大功,得到的太少。二是要官心里不踏實,覺得伸手要真官不太仗義,于是就要一個假官吧。人家劉邦卻看透了韓信的心理。什么假齊王,我封你為真齊王。韓信于是樂得屁顛屁顛的,干得更來勁了。其實,韓信太愛面子了,他覺得自己被封為齊王是很有面子的事。但是,他不知道,這是最讓劉邦反感的事。韓信要齊王只是要個虛名,可在劉邦看來,這就是野心。如果韓信真的有野心的話,完全可以韜光隱晦,不露聲色,慢慢積蓄力量,就憑韓信的軍事才能,打敗劉邦實在是綽綽有余,可是他是一個書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說。按說,憑韓信的功勞,給個齊王當當是有資格的,不過你伸手要,那就讓劉邦十分不快了。從此,劉邦便不再信任韓信,把他當成眼中釘,最后一步一步地剝奪了他的權力,當他手無兵卒可用之時,就成了人家隨便宰割的羔羊了。
韓信是天真的,他相信了劉邦,但劉邦卻一點也不相信他,這是他的失誤所在。知識分子往往以善良的眼光看人。韓信認為,自己功勞大,劉邦理給他應有的地位和好處。可是,對于劉邦而言,韓信功高蓋主,是一個心腹大患。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憑韓信的才能,他要獨立是很有條件的,憑他的才能奪取天下不是沒有可能。但他還是出于道義上的考慮,認為劉邦封自己為大將軍,得知恩圖報,因此,他沒有聽齊人蒯通之言,自立為王??墒?,劉邦從心里害怕韓信,處處提防著韓信。碰巧出了一個鐘離昧事件。盡管韓信要了鐘離昧的人頭,送給劉邦來表示自己的忠心??上思覄钫顩]有把柄。于是,劉邦以有人告韓信謀反為名,奪了他的兵權,貶為淮陰侯。韓信就這樣輕而易舉被劉邦玩弄了。
當初,韓信為成就一番大事業,承受了胯下之辱,顯示了他的度量和遠見。假如當上將軍的韓信能夠看清形勢,收斂鋒芒,忍辱負重,委曲求全,說不定能夠享受榮華富貴??墒牵藭r已經心高氣傲,當初他承受胯下之辱的精神蕩然無存,他被貶之后便與劉邦鬧翻,借口有病不參加劉邦舉行的活動,也不向劉邦表示自己效忠的思想,和劉邦的關系搞得越來越糟。劉邦已當上了皇帝,所到之處,人們都高呼萬歲,可韓信仍從心里看不起劉邦,對劉邦冷眼相待。想想看,你與皇上過不去,你還有好果子吃。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最多能帶十萬。劉邦又問,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你說人家皇上是個笨蛋,自己是個奇才,那還有好嗎。韓信被呂后所殺,這是劉邦夫婦達成的默契,當然他死的理由是謀反。
其實,要想致韓信于死地,理由太多了。韓信最后死于謀反,讓人覺得罪名很牽強,他手握重兵最有條件謀反時都沒有謀反,最后沒有了一兵一卒,卻要謀反了,這從邏輯上很難說得過去。其實,韓信謀反最為恰當的時機是齊人蒯通勸韓信自立門戶時,但韓信沒有那樣做,韓信說:“漢王待我情誼深厚,我為什么要為利而忘義呢?”其實,殺一萬個韓信會有一萬個理由。韓信之死,除了他功高蓋主之外,最為重要的是他不服劉邦。人家劉邦并沒有把身邊所有的人都殺光。比如蕭何、陳平等,就平安地生存下來,他們論才表,未必比韓信強??伤麄儗罡┦踪N耳。言聽計從,這是讓人感到最舒服的。韓信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結果可想而知了。
責任編輯:蒲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