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清靜、孤獨,是人在極其冷清的環境中內心的一種空靈,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孤單。
高原的夜是寂寞的。大雪天,狂風怒號,雪卷大地,一片混濁。關上門,點一盞橘色小燈,煨一爐紅紅的爐火,將一天的寒徹清冷拒于門外,那散開的茶葉片浸于你的骨髓,寂寞因此而變得美麗。
在漫漫的人生長河中,寂寞猶如一個個暗礁險灘,面對孤立無助的痛苦,有的人悲觀失望,隨波逐流,就此消;有的人逆境不墜青云之志,迎難而上,牢牢地把握人生的航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詮釋著生命中一個又一個的精彩……
阿壩縣業余作家李龍清老師,出生在齊魯大地,孔孟之鄉。他少小離家,只身來到了海拔三千多米的阿壩高原。幾十年來,他遠離故土親人,忍受著無法言說的孤獨和悲涼,克服了語言不通、生活習俗差異大、經濟窘迫等困難,根植高原大地,把自己整個的身心融入阿壩這片熱土,用心生活、用心感悟、用心寫作。憑著對民族文化藝術的熱愛和執著追求,創作出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心靈的坐標》、《這里是歌舞的海洋》、《一捧糌粑》等藏族歌曲歌詞,以及《走進阿壩縣》、《訴給我第二故鄉》、《神座,我心中的姑娘》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
金川縣安寧鄉有位張詩茂老漢,早年在內地經商,叱咤商場,風光無限。然而人生風云變幻莫測,在他孤苦無依,年逾古稀的時候,他回到了安寧鄉老家。他家堂屋中間墻上有這樣一首詩“梨花怒發春報曉,阿壩江南獨我驕,拂袖半百隨江去,再騎竹馬唱童謠”。這是他的勵志詩,也是他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人生寫照。2002年,他傾自己的全部積蓄在安寧鄉組建了一支鄉村業余演出隊,自編自創民族歌舞節目,為周邊村寨群眾免費演出,不但豐富和繁榮了本地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還自告奮勇地為來當地參觀旅游的客人當上了“御碑亭”義務講解員……
還有很多的文化工作者,他們默默無聞,甘于清貧,甘于孤寂,甘于奉獻。為了完成全國《十大藝術集成·志》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完成阿壩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工作,他們跋山涉水,堅韌的腳步穿行于藏寨羌鄉、高原牧場。為發掘、整理和研究阿壩州璀璨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豐富民族文化深刻的內涵,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立下汗馬功勞。
多少個清晨,他們迎著第一縷曙光走進各自的崗位,為雪域高原奉獻著自己的知識和才華。
多少個黃昏,他們踏暮色而歸,疲倦而堅韌的身影定格在高原最后一縷殘陽中。
又有多少個夜晚,在家人的酣睡聲中他們伏案奮筆疾書,編織著阿壩大地一個個優美動人的神話。
寂寞于他們,是奮進的鼓點,是進軍的號角,是精彩的人生享受。
學會享受寂寞吧,寂寞能過濾浮躁,寂寞能讓你反思,寂寞可以讓你清醒并催生出無盡的動力!
責任編輯:趙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