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年來,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重大的實踐活動和理論創新,都是由思想解放開始的,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先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揮思想解放對改革開放實踐先導作用。高層領導要強力推動,廣大群眾要不斷“自我解放”。繼續端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讓新的思想元素充分自由涌流,清醒認識和把握當今世界新變化,準確把握廣大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進一步增強新一輪思想解放的徹底性。
關鍵詞: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實踐;先導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5-006-04
截至今年,我國偉大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走過30年的風雨歷程。在這30個不平凡的歲月中,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力排各種干擾,不斷攻堅克難,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梳理這段高潮迭起、業績輝煌的驕人歷史,不難發現,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重大的實踐活動和理論創新,都是由思想解放開始的,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先導。深入探究思想解放對改革開放實踐的先導作用及其表現形態以及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繼續發揮先導作用,對于繼續解放思想,不斷把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先導
思想解放是指人的思維活動隨時勢發展而不斷流變的狀態,這種狀態具有目的性、能動性、創造性、催化性和先導性的特質。中國30年改革開放取得了驕人成就,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篇章,歸根到底取決于“思想的閃電”的引領。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思想解放所形成的先進思想理論認識是改革開放實踐的開啟之點。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我們黨一以貫之地領導和推進思想解放,催生了許多先進的思想理論認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非凡的魄力否定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探索;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發展商品經濟、建立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的戰略決策,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研究;1992年,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發表,廓清了“姓社姓資”之爭,市場經濟從此不可逆轉地成為中國改革發展的主線,大大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之后,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黨的十六大明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黨的指導思想地位。特別是科學發展觀橫空出世后,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化和人性化,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思想解放所帶來的社會主體思維活力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先行之聲。人類文明思想史表明,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任何一種新生的社會制度欲取代陳腐的社會制度,必須通過一部分新興階級的先進分子為孕育和誕生新制度的新思潮新理論奔走呼號。考察發達國家的歷史,他們的崛起從來沒有離開過社會主體思維活躍期的先行之聲。正是有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中世紀歐洲神學的精神枷鎖才被打破,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思想基礎才被奠定。而法國啟蒙運動,不僅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作了思想理論準備,還對西方社會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不難發現這個驚人的相似之處。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由于解放了思想,砸碎禁錮人心和頭腦的“左”和“右”特別是“左”的精神枷鎖。30年來,推動歷史進步的每一項舉措,無木與思想解放息息相關。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體的思維越活躍,改革開放實踐就越深入。
(三)思想解放所揭示的現實矛盾問題是改革開放實踐的首破之題。思想解放對改革開放實踐的先導作用,突出地表現在它所導引出的一系列現實矛盾問題,使改革開放的實踐由于目標清晰、任務明確而由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30年前,中國共產黨人高舉思想解放旗幟,從一開始就是以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為鮮明的現實訴求和實踐指向的。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突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中國從此放棄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征途。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制止了“左”的思想的回潮,并確定了改革開放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我們完全可以說。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理解的突破,就沒有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深刻反思,就沒有對“姓社姓資”的科學認識,也就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二、思想解放對改革開放實踐發揮先導作用的表現形態
作為改革開放實踐的開啟之點、先行之聲和首破之題的思想解放,在其運行過程中,表現形式豐富多彩。主要生成以下五種形態:
(一)思想解放為改革開放實踐提供強大的路線保證。思想解放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它對于我們開創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證明,我們在實踐中所取得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離不開黨的思想路線的指導,離不開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回顧過去,“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當時中央主要領導人不僅沒有從指導思想上徹底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而且提出了“兩個凡是”的指導方針,“左”的理論仍然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直到1978年5月10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光明日報》發表,從學術視角沖擊了以往的思想路線,抨擊了“兩個凡是”,高揚了解放思想的旗幟,使中國共產黨人從此走出了以往“左”的、僵化的、錯誤的認識誤區,實事求是地審視國情,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實事求是地審視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提出了實現黨的工作重點轉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事求是地審視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大政方針上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戰略,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歷程。
(二)思想解放為改革開放實踐營造良好的精神狀態。改革開放實踐是一項嶄新的事業,面對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社會主體尤其需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來支撐。首先,思想解放促使我們突破了傳統的思維方式,突破了舊體制的束縛。沒有在發展模式問題上的思想解放,我們就不可能打破原蘇聯模式的束縛;沒有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就不可能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沒有在計劃與市場問題上的思想解放,我們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沒有對傳統發展思路變革上的解放,我們就不可能有科學發展理念的形成。其次,思想解放推動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轉變到對外開放,從固守成規轉變到各方面改革,使我國社會呈現豐富多彩、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新思想新觀念不是在某一方面的單個突破,而是全面廣泛的變革,極大地推動了整個社會生活的前進運動。再次,思想解放使人民群眾擺脫了許多思想上的枷鎖和禁錮,極大提高了思想水平和認知能力,深刻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變革,激發出空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了有史以來最生動、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生動局面。
(三)思想解放為改革開放實踐準備科學的理論指導。思想解放的理論價值在于打破了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神話理解,否定了一句頂萬句的價值尺度,為改革開放實踐準備了科學的理論指導。鄧小平的偉大歷史功績,就在于他真正搞清楚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并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改革開放實踐進行了水乳交融的結合,提出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論、社會主義本質論、三個有利于標準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新思想新觀念,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了又一個新階段,進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仍然高舉思想解放的旗幟,提出并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繼續解放思想,提出科學發展觀,把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客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以人為本的核心與改革開放的功效統一起來,因而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四)思想解放為改革開放實踐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在20世紀70年代末,剛剛結束十年“文革”內亂的中國,處于一個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尖銳地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使廣大干部和群眾擺脫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精神枷鎖的束縛,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權威地位,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以此為標志,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道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中國社會主義究竟向何處去”成為舉世矚目的一個焦點。在這個節點上,鄧小平鮮明地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廓清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思路,深刻回答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再一次為我國改革開放大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了新階段。
(五)思想解放為改革開放實踐開掘豐富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而也是改革開放的關鍵因素。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是從農村開始的,這并不是當時中央高層領導的有意安排,而是中國農民的自發行動。這種自發行動農民過去也有過,但每次都遭受慘重打擊。而這一次農民的自發改革之所以得到中央高層的承認和支持,應歸功于思想解放的效用,歸功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所營造的較為寬松的政治氣氛。1979年7月,鄧小平把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由思想學術領域引向社會制度領域。他說:不解放思想,不實事求是,不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際不相結合,不可能有現在的一套方針、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積極性統統調動起來,也就不可能搞好現代化建設,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以,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社會空前活躍,改革開放穩步推進。在經濟領域,“小崗村改革”轟動全國,人民公社悄然解體,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廣大農村,“在交夠國家、留足集體、剩下都是自己”政策的強烈刺激下,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在文化領域,小說詩歌佳作不斷,美術戲劇新潮迭起,各類思想碰撞不已。全國從上到下,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都得到充分激發,并很快匯成改革開放實踐的中堅力量,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向前躍進。
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揮思想解放對改革開放實踐的先導作用
(一)高層領導要強力推動。高層領導的高瞻遠矚,對人們的思想解放起到極大的引領推動作用。總結思想解放的歷史經驗,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追憶和總結。在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中央高層領導在真理標準大討論、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反思、農村聯產承包制的推廣、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市場經濟的重新體認、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國有經濟的“有進有退”、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的深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政策問題上,真正起到了旗幟方向的引導作用。因此,思想解放要繼續充當新一輪改革開放實踐的先導,必須首先從高層領導集體那里獲得源源不斷的助推力和支持力。
(二)在廣大群眾中提倡“自我解放”。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實踐的主體力量和社會基礎,因此,人民群眾的“自我解放”程度直接決定改革開放的深度廣度,直接決定思想解放的實際效果。就群眾自己而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倡自我探索,自我解放,自我推進。當前,要著重幫助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在三個方面進行自我解放:一是要從埋怨畏難情緒中解放出來,以主人翁的精神放膽實干;二是要從自滿自足的小農經濟保守觀念中解放出來,克服“小富即安”、“小勝自滿”的思想。敢于致大富、創大業,在勤勞致富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三是要從眼前利益的守財奴生活中解放出來,著眼長遠利益,謀劃未來發展,如馬克思所說的永遠做“歷史的主動性”。
(三)繼續端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而且要在具體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深化。要端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突破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做到真正的思想解放。這是過去30年改革開放的起點,也是引領新的改革開放實踐的一個基本著力點。
(四)讓新的思想元素充分自由地涌流。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而思想一旦失去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想也就不再是思想,思想與人附加在一起的尊嚴亦將隨風逝去。改革開放可能是中國的永恒主題。在改革開放征途上邁出的每個關鍵步伐,都在影響著中國如何生發新枝。要不斷破解這個永恒主題,必須讓新奇的思想、鮮活的語言、豐富的信息擁有寬松的傳播平臺,讓真話錯話都有一個在憲法原則基礎上的傳播自由。如此,思想才可能迎來真實而不是虛假的“百花齊放”。否則,思想解放就只能演變成奉命解放,是本本上的解放,是口頭卜的解放,是應付過關的解放。
(五)清醒地認識和把握當今世界的新變化。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已經進一步深化了,突出地表現為經濟全球化愈益凸現、政治多極化不可阻擋、文化多元化方興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飛猛進,同時種種逆世界潮流而動的政治勢力和社會思潮一刻也沒有停止對和平、發展、合作大趨勢的影響與干擾。所以,在新一輪的思想解放中,我們應當進一步樹立世界眼光,堅持以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以創新的方法推進自己,從各種不符合時代潮流和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勢中進一步解放出來,以堅定不移的思想解放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新發展。
(六)準確把握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全面發展需要,既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依據,也是在新的改革開放起點上解放思想的根本依據。新一輪思想解放的成效如何,最根本的評價標準要看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如果只是以少數人的偏好和意愿在那里主導思想解放,與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相去甚遠,這樣的思想解放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和把握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
(七)進一步增強新一輪思想解放的徹底性。現在,改革開放所要面對的是非常復雜的、已經形成若干個既得利益階層和集團的社會機體,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論是改革抑或開放,都意味著整個棋盤要重新調整,肯定會遇到重重阻力和反抗。因此,新的一輪思想解放,不是一般的思想解放,將是一次傷筋動骨的解放,一次以硬碰硬的解放,一次極具風險性挑戰的解放。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沒有快刀斬亂麻的干凈利索,沒有迎接風險挑戰的決心和勇氣,改革將無疾而終。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政治體制改革要取得明顯成效,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要取得實質性進展。
綜上所述,在改革開放30年的進程中,我們充分看到,思想解放是推進改革開放的直接動力、原動力、先導動力;每到改革開放的關鍵階段,都需要全黨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每次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都極大地推進了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能量是巨大的,猶如一只看不見的手操控著改革開放棋盤上的每一個棋子。改革開放這個棋盤在“對弈”中又不斷擴張思想解放的新內容新空間,不斷提出思想解放的新要求新期待,以使思想解放更有針對性、操作性和先導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正確領導下,思想解放對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實踐的先導作用一定會更加突出,一定會大放異彩。
責任編輯 趙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