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它的主線是發展。這一科學理論體系內在地蘊涵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總體性向度、從理論探索起點到理論體系形成的階段性向度和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實現與時俱進的開放性向度。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向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5-0017-04
一、總體性向度: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念,這在黨的代表大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的準確描述。作為一個科學理論體系而不是一個孤立的理論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鮮明的總體性向度。這個總體性向度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形成的一個科學理論體系,涵蓋了黨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探索,并且還要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和發展。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展開的實踐背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兩大理論體系,一個是新民主主義理論,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獲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論,它的主線是革命和奪取政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它的主線是發展。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發展道路更加寬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總進程中,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非是截然分離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新民主義革命的關注點是政權。即通過革命實現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黨的工作主要是圍繞著如何實現革命勝利,如何實現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歷史性轉變而展開的。中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注點或者說基本線索,是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科學理論體系之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形成的,這個理論體系的形成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十七大報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界定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形成和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現實背景。這個現實背景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堅持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探索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緊密結合,形成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理論創新,實現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V2及”為什么發展、怎么樣發展”的新認識和新判斷。目前,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能滿足之間的基本矛盾沒有變,我國依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判斷沒有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沒有變,堅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發展道路沒有變。因此,必須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治國理政的基本思路。但是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要通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內在地蘊涵了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及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在十六大以來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艱辛探索和偉大創新。因此,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根本要求。
二、階段性向度:從理論探索起點到理論體系形成
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就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階段性向度。這個向度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經歷了從理論探索起點到理論體系形成的生動過程。
建國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奠基性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探索起點。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借鑒蘇聯和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發展的教訓,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任務。雖然毛澤東并沒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字眼,但是《論十大關系》處處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發展規律,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開篇之作?!墩撌箨P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起點,正是從這時起,中國才真正開始探索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后來說過:“前八年照抄外國的經驗。但從1956年提出十大關系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從1956年到1976年,毛澤東領導全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長達20年的艱辛探索,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提出了有價值的思想和觀點,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正如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在談到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時指出:“總之,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道路的開創性探索,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初步展開。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反思,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領導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繼續探索。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基本結論,表明我們黨對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識更加理性和深化。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大會高度評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意義,強調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繼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道路、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之后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的一個基本歷史定位。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進行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標志著鄧小平理論體系的正式形成。十五大報告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產生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道路的進一步探索和創新,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式形成。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提升,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進一步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把握進一步清醒和自覺。2003年7月,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產生的三大理論成果進行了準確的總結。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在長期奮斗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三大理論成果。2006年8月15日,胡錦濤同志在學習《江澤民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中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總結和闡述。胡錦濤同志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涵蓋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祖國統一、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等各個領域,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最鮮明的特點和最突出的貢獻,在于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長期執政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我們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加強黨的建設規律的認識。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同時又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在200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科學發展觀既是我國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2004年3月,在人口、資源和環境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科學發展觀是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2004年底,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2005年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2005年1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必須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三、開放性向度: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實現與時俱進
理論的不斷深化和發展需要經過實踐和探索的檢驗,要適應實踐提出的新要求。探索無止境,實踐無止境,理論的發展也無止境。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和開放的理論體系。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是封閉的、孤立的,還需要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深化和發展,實現與時俱進。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的基本理論進一步發展的新起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體系,這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同志的莊嚴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
首先,要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要求實現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已經實現了從以富強、文明、民主為目標,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整體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的“三位一體”,到以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為目標,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展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協調發展的“四位一體”的深刻轉變。這一過程,反映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相協調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能單打一,也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經濟是基礎,物質財富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物質前提。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對于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保證作用。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對經濟和政治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為其提供精神支撐。社會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在社會領域的綜合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按照“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的要求,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實踐推進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要求,不斷提供新思想,提出新觀點,做出新論斷,實現與時俱進。
其次,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實現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本世紀頭二十年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所在。從時間上來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工作的全局和重心,同時,又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關鍵一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時刻關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歷程,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每一個不同發展階段,提出新的思想,用以指導新的實踐,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實現與時俱進。
再次,要在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實現與時俱進。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并列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仍然要面臨許多未知的挑戰和困難,仍然會對理論的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也同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重大執政課題。全黨必須牢牢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大局,不斷堅持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努力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最后,要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實踐中不斷實現與時俱進。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黨的理論創新每推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思想建設是黨的根本建設,黨的基本理論的與時俱必然推動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與時俱進。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黨的基本理論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良性互動。在當前,首要的關鍵是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群眾,指導實踐。當前,要按照建設學習型政黨的要求,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深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責任編輯 譚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