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社會的實踐。離不開各種資源的借鑒,就異文化而言,日本實現倫理和諧的實踐值得我們思考。它們在學習儒學的過程中,克服排除了儒學虛無不實的因素,強調實際、實用,并以訓練為切入口和平臺,為道德素質的生根營建了最為切實的基礎,昭示人們一個哲理:道德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關鍵詞:日本倫理;和諧:形下術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5-0033-04
一
熟知中國道家哲學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道家在柔剛關系上表現出的睿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柔弱力量無限,是萬物生命的元素,所以,在生命的歷程里,柔弱占有上乘的位置。這是相異于一般柔剛思考的獨特樣態。日本人對“堅強”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與道家同樣的價值追求取向,美國學者對此有精到的概括:“日本人則認為,所謂強者,恰恰在于拋棄個人幸福而履行義務。他們認為,性格的堅強不是表現為反抗,而是表現為和諧?!睉撜f,這成為日本社會和諧、倫理諧和的“根”。本文以此為切入口,來審視日本民族在現實生活里是如何履行義務而最終實現和諧的。
在日本人看來,性格的堅強不是正面的反抗,而是和諧的行為之方。在哲學的意義上,否定反抗就是否定對立,在對立的境遇里,要達到新的平衡,通用而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方否定另一方,用通常的話說,就是你死我活。死活本身就是兩個世界的對立,“我活”是以“你死”為前提條件的,這也是一切斗爭哲學的基礎。在人類今天的認識水平上,這種對立哲學的狹隘性已經暴露無遺了。在萬物的世界里,每個類種的存在都具有必然的價值意義,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個內涵豐富的世界,通過多個渠道與其他物類實現互通,從而實現整個宇宙的平衡。在人的世界里的各個個體之間的情況也一樣,而人類世界反映個體本質的事理顯示,要在全方位上反映出個體的特性,就無法采用簡單化的處理。也就是說,堅強的形下表現不僅有反抗,還有其他多種方法,諸如日本人的犧牲自己的幸福,不折不扣地履行各種義務就是最大的堅強;反之,柔弱的形下表現絕不僅有退縮、退讓,還有其他的樣態,諸如枯死的樹木,雖然堅強,但實際上是最大的柔弱,因為沒有了任何生命的力量。
日本人能夠對生活中的事理作復雜化的處理,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的哲學觀所支持。他們重視的是物際之間的平衡,不是對立;平衡關系的失衡,只需要調節具體境遇里關系者的行為之方,而對立關系的解決,就是上面已經說過的犧牲一方來成全另一方,此外沒有他途。用公式來表示,就是A與B之間的平衡,不是以A否定B。日本人之所以能夠這樣,在本質的意義上,與他們對人的認識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大家知道,日本在形成自己神道教的過程中,借鑒了儒教、道教和佛教,“象日本這樣極端要求回報義務和自我約束的道德準則,似乎堅決要把私欲譴責為罪惡并要求從內心根除它。古典佛教的教義就是這樣。但日本的道德準則卻對感官享樂那樣寬容,這就更加令人驚異……日本人并不譴責滿足私欲……他們認為肉體的享樂是件好事,是值得培養的……享樂必須恰如其分,不能侵入人生重大事務。在享樂與人生重大事務之間,必須確立“分”,這個“分”即“義務”、“情義”的簡稱。
與此相連,善惡問題也一樣。在日本人的哲學中,肉體不是罪惡。享受可能的肉體快樂當然不是犯罪。精神與肉體不是宇宙中對立的兩大勢力,這種信條邏輯上必然導致一個結論,即世界并非善與惡的戰場,這一行為的自然結果,就為現實生活的價值多元化設定了最好的前提?!笆聦嵣希毡救耸冀K拒絕把惡的問題看作人生觀。他們相信人有兩種靈魂,但卻不是善的沖動與惡的沖動之間的斗爭,而是‘溫和的’靈魂和‘粗暴的’靈魂,每個人、每個民族的生涯中都既有‘溫和’的時候,也有必須‘粗暴’的時候。并沒有注定一個靈魂要進地獄,另一個則要上天堂。這兩個靈魂都是必須的,并且在不同場合都是善的,這兩種靈魂在日語里就是“和魂”與“荒魂”。人就是人,是鮮活的個體,其生命的延續需要欲望在諸多層次上的滿足,這本身就是對人的尊重,對人生命安頓的切實運思。顯然,用儒家習慣的善惡價值觀來加以衡量的話,人生的舞臺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無形中也為道德的威嚴降低了份量。其實,日本人心目中的神也兼具善惡兩性。最著名的神素盞鳴尊是天照大神(女神)之弟,稱為“迅猛的男神”。這位男神對姐姐極為粗暴,在西方神話中可能把他定為魔鬼,諸如在天照大神的大飯廳里亂拉大便、毀壞田埂等,其行為受到諸神的審判,被處以重刑。盡管如此,他仍是日本眾神中一位受人喜愛的神。
所以,日本人的人生觀是非常寬廣的,“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義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它許多世界組成的。各個世界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詳細的準則,一個人對其同伴不是把他歸之于一個完整的人格,人在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不同世界的生活,發生在日常生活之中,自然不能以同一不變的標準來衡量處在不同時序里的不同世界的生活行為,這樣的寬容切實奠定了道德威嚴的基礎,并沒有把道德規定為統攝一切時域的至上神。另一方面,對欲望的容忍,也絕非沒有任何限制,“日本人把履行義務規定為人生的最高任務……人們履行‘忠’、‘孝’及。隋義’的義務,要常常經受苦難……他們經常放棄自己毫不以為是壞事的享樂,這需要有堅強的意志,而這種堅強意志正是日本人最為稱頌的美德,這個概括是非常經典的?!?/p>
二
日本注重的是物際之間的關系平衡的共存,不是一方否定另一方。所以,他們的世界是一個共存共榮的世界,在他們看來,離開“共”,就無所謂“存”和“榮”。這在長野縣立技術專門學校1991年4月1日至1992年3月31日學年朝禮訓話中“平和”、“同和”、“愛和”內容里,也和略見一斑。
首先,“平和”。案例一:1991年6月1日星期天,訓話內容-是“積極的意欲和態度”,最后引用了武者小路實篤的詩文,題目就是“平和”?!罢驹谏狡律?,看到人們勞動的情景,一派平和。有在割麥的,有在插秧的,有在耕地的,小馬繞著母親在歡跳。太陽雖然非常慈悲,但莊嚴地照耀著一切。平和本來就是這樣。”這是人與自然之間一派平和的景象。案例一:1991年10月14日星期二。“今天校訓是禮節,希望牢記在心。在中東舉行的美國總統里根和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會談,雖然對世界和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6月13日結束了,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所以,今天我們就以和平為話題。沒有戰爭保持平靜就是和平,雖然有歷史學家說人類歷史是戰爭的歷史,用歷史的眼光看,戰爭對人類文化發展也有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反面而言,戰爭殘殺人類,對一些人造成了極為凄慘的境遇……人們常說,在核武器不斷增多、武器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如果發生世界范圍的戰爭,人類就會滅亡。所以,沒有戰爭的和平,是世界上誰都必須追求的東西,你們從中學到高中一直學習的日本憲法,宣言要提高希望和平的日本國民的決心。”顯然,“平和”關注的既有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有世界范圍內的和平問題,其立足點是日本民族的平和。
其次,“同和”。案例三:1991年11月4日星期二。“今天想談一下同和的問題。同和是同胞和諧的簡稱。正如你們大家知道的那樣,同和問題是壓在我們日本國民心頭的沉重問題……每年都在發生有關民族歧視的問題……我們在考慮同和問題和消解民族歧視上的基本認識的出發點,是民族歧視非常嚴肅這一點……你們不得不記住的是,……不能做以民族為原因的歧視的事情,不能使用表示民族歧視的語言,一定要做這樣的人?!痹诒举|意義上,“同和”就是消滅民族差別,依歸平等的問題,所有人都應得到平等的對待和處置;“同”即同一,“同”是“和”的前提和條件。
最后,“愛和”。作為一個概念的“愛和”,表達的是日本人喜愛平和、同和等和諧的情感,這與他們認為堅強的性格表現為和諧的認知是一致的。作為兩個概念的“愛和”即“愛”和“和”,與上面“同和”的情況一樣,“愛”是“和”條件,“和”則是“愛”的自然結果。顯然,后者是他們追求的主要方面,因為日本民族關注的往往不是“如何說”,而是“如何做”,“愛和”突出的就是“如何說”的方面,而后者張揚就是“如何做”的方面,即通過“愛”的行為的施行來實現和諧(諸如松下集團確定的“松下電器信條”,“和睦一致的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在日本人看來,愛仿佛母乳,不擠出的話反而會干枯;通過這個愛,萬物將在自己個性的軌道上得到輝煌的成長。大家把實現充滿愛的情況稱為“和”,充滿飽和的姿態,沒有欠缺,沒有憎恨,沒有嫉妒,沒有爭斗;滿足的喜悅,這就是“和”。愛和是一切幸福之源。
一言以蔽之,“平和”側重的主要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以及跨越民族界限的世界和諧秩序;“同和”側重的則是社會和諧的外在尺度的構筑,愛和諧要變成堅強的性格,光有主觀美好的訴求是不夠的,必須有外在制度方面的支持,這也正是日本區別于中國的地方?!爸袊税岩磺械赖職w之于出自仁愛之心。日本人則表示這樣,他們先確立義務準則,最后才要求人們全心全意,為履行義務而傾注全部心靈和精力?!薄皭酆汀眲t是從社會的視野轉向個人,昭示了在鍛造社會和諧的實踐中,作為個人的當為。這是一個從自然到社會,最后到個人的向度,在范圍上則是由大到小,但是三者的整合才構成一個整體,這是不能忽視的。
三
西方學者花之安博士認為,“儒教的不足與錯誤”之一就是“沒有調節手段,使人的原初本性與自身的理想重歸和諧”,這在本質上就是儒學中理想與現實的嚴重脫節?!叭省弊鳛樽罡叩牡赖侣?,本身就不像其它與情感有關的字那樣有“豎心旁”,它也根本沒有“心字底”,因此,行仁自然無誠心可言,這也是日本人在吸收中國文化時就明察到的儒學內在的不足。所以,他們反對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律來約束人,而更注重具體規范的確定。他們始終堅信:“一個人的勇氣和完美表現在與這些規范保持一致,而不是反抗或修改這些規范……它的規則并不是摩西十誡中那些抽象的道德原則,而是極為詳細的規定:這種場合應該如何,那種場合又該如何;武士應該如何,平民又該如何;兄長應該如何,弟弟又該如何;如此等等”。顯然,場合的“應該如何”構成了日本人多重的道德世界,不同社會角色的“應該如何”,則形成了恩義的倫理世界,“‘對名分的情義’,還要求其生活與身分相適應。缺少這種‘情義’,就喪失了自尊……按照身分而生活就意味著接受這種規定并視之為自尊的組成部分……階級差別本身并沒有什么不體面”,其客觀效果是大家各得其所,道德在多元標準中獲得自己生命力的營養,形成自己的光環。
其實,日本人不僅確立了道德生命的多重形上準則,而且對道德倫理做出了特有的理解,完全沒有被儒教所限制。他們認為,“倫理”本質的特色之一就是立足于科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換言之,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證實的生活途徑。廣義的科學指所有知識體系以及智的活動,亦可稱為學。因此,不只是自然現象,連社會現象與精神現象也當屬于科學的范疇??傊越涷灥氖聦崬橐罁?,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合理性之知識體系以及其智的活動,均可稱為科學??茖W的目的在于發現自然或社會上各種現象之統一的法則,確立客觀的理論。換言之,哲學發問“為何”?科學則發問“如何”?
“為何”與“如何”的自覺區別,其意義非常深遠。為使科學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應先有一定而清楚的方法。不憑思辨或直感,而應有可實證的手段;實證離不開觀察和實驗。觀察就是正確而審慎的探討現象,實驗就是人為地設定條件并加以變化及進程的觀察。根據觀察與實驗所得之數據,便可發現相應的理論和法則。但是,審視東西方的倫理道德研究,則不難發現,過去的倫理、道德就是哲學的一個部門,也就是倫理學專門研究的對象。雖然東洋西洋凡百家千種倫理學說,但是,在這些學說中,依憑實驗、實證得以確認而獲得的生活道理是不存在的?!皞惱怼迸c從來的倫理學及舊道德的迥異之處正在于此?!皞惱怼被就诳茖W,經得起正確的實驗實證。其正確性可以以每日生活作為實驗場地,隨時隨地,無論何人都可以加以確認。以“即行”實踐為例,將“有所知覺的同時就立即實行”這件事,在朝夕日常生活里徹底地加以實行會怎么樣呢?其結果就會使你明了,當你有所知覺的時候,是行動的最好時機,無論行何善事,只要施行都會取得好的結果。然后,讓更多的人來加以實踐并在實踐中進行體驗,如果沒有任何異常,“即行”就成為人們認同的經過實證的生活規范。事實就是如此。雖然不能進行數量化的表示,但立足科學的生活道理,是從實踐經驗的不斷累積中產生出來的。依據無數的體驗,“倫理”就被實證化了。
這就是日本倫理研究所推行的“純粹倫理學”,可以說,“即行”已經成為日本人的一個行為特征。
四
關于“即行”。日本所重視的是訓練,諸如“憐憫”、“感受他人痛苦”、“同情”等三個概念,存在相似性,可以說是同源詞;但從內容上說,它們反映的不是人的本能,只有接受訓練后才能成為自己的素質。訓練是簡單的事情,譬如,朋友跌倒時說:“啊,很疼吧!”如果自己能感受到這種情感,并且此時在自己心中產生這種情感并把它表達出去,就應肯定。這種情感如能在自己心中扎實生根,對其他民族憐憫的情感也會噴涌。同情、溫柔有時我們往往把它們說成是性格方面的素質,雖然不能排除先天的因素,但日本人更重視它們后天的方面,所以,認為如不加以訓練,人是不會具有這種素質的。日本過去存在許多培育同情心的訓練場,西方學者也注意到了這方面的特點:“不管日本人如何努力改進,日本的道德體系仍然處于多層次分散狀態。道德的原則仍然是這個步驟和那個步驟相互保持平衡,各種行動本身都是善的。他們所建立的倫理體系宛如橋牌。優秀的選手是遵守規則并能在規則范圍內獲勝。他與低劣選手的區別,在于推理的訓練,能夠利用足夠的知識根據競賽規程判斷其他選手的出牌意味著什么,從而打出自己的牌,這就是最好的總結。具體而言:
首先,鏡子的反觀。人的幼年期是非常天真爛漫的,在哲學上屬于“不知恥的自我”期,但進入成年以后,隨著知識的增加,心靈與情感的世界也隨之復雜起來,來自于外在因素的恥感產生并制約人的行為。換言之,天真少了,但和諧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人的真誠,他們就用鏡子讓人自照,以窺測自己還保存多少兒時的天真。在他們看來,鏡子“反映永恒的純潔”,既不會培養虛榮心,也不會反映“妨我”,而是反映靈魂深處的“自我”;在鏡子中,他把自己的眼睛看作是靈魂之“窗”,還有助于使他作為一個“天真自我”而生活。據說,日本的廣播電視臺曾特意播過一首歌,贊揚幾個女學生自己掏錢買一面鏡子放在教室里,人們毫不認為這是虛榮心的表現,反倒認為這是她們心靈深處重新煥發的、為沉毅的目標而獻身的精神??梢哉f,對鏡自照是一種測試精神高尚的外觀活動,人可以通過鏡子靜觀自身,反省自己的靈魂。今天的日本,用鏡子文化來形容這一現象絕不為過,一切公共場所都有鏡子,就是教室里也不例外。在淺表的層面,通過鏡子保持個人外表的美觀,不僅是對外在他人的尊重,也是形下和諧的要求。日本倫理研究所的創始人丸山敏雄,在《萬人幸福指南》中就提出:“人是我的鏡子”。
其次,訓練場的設置。日本有許多道德訓練場,日本倫理研究所是其中之一。日本倫理研究所所屬日本文部省生涯學習局社會教育科,1945年9月創立,是以一般人為對象的社會教育團體,在各地都有分支機構。在富士山下有專門的訓練試驗場,每年分期分批對會員進行培訓,會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安排時間;最短的課程只有3天,其他有7天、1個月不等,規模最大的是3天的課程,3天的內容不一樣。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衛生,包括打掃廁所、食堂、教室等,以宿舍為小組,然后小組之間輪流承擔不同的任務。其次是全體在操場上面對富士山,做健身活動,活動的最后,大聲呼喚感謝天地自然的恩惠!然后是早餐,早餐前也有儀式,大家站立著,一起齊念,大意是感謝自然,賜給我們糧食等,相當于西方的禱告;坐下以后,也有類似于西方的儀式,即“我就不客氣了”,每次用餐都是這樣,用完餐后一定要說“承蒙款待”。最后是一天的課程,最初是統一內容,有研究者來講解,后來是根據生活實踐中反映普遍的問題而設置不同的教室,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具體的教室,針對性非常強。在不同的教室里,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先會通過教員來啟發大家討論,然后教員再給予系統的指導。
以上是集中的訓練場,其他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還有早晨5~6點的“早晨倫理教室”,是針對普通民眾的,沒有教官,在宣讀完《萬人幸福指南》規定的條目以后,參加者自己就是教官,大家輪流上去講,沒有主題,但都是自己生活實踐中的所感;其次是倫理法人會(屬于倫理研究所,各地也有分機構,相當于我們所說的企業家協會)舉行的每周1次的“企業家實踐”,時間在早晨6。7點,參加人自然是企業家和管理者,每次的內容是宣讀《萬人幸福指南》規定的條目,唱倫理法人會會歌,最后是全國著名企業家介紹經驗。在具體的企業里,每天有15分鐘的“朝禮訓話”(有的企業是每周1次),針對企業職業素質養成的有專門的《職場》雜志,也是倫理研究所舉辦的。日本強調訓練,在一定的意義上,也有與鏡子一樣的考量,就是通過訓練養成必要的素質,清洗掉不必要的東西。
最后,學校的獨特追求。學校作為公器,除了承擔給學生傳授各種科學知識以外,還擔當著社會知識傳授的責任,而平等、和諧是社會知識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日本的小學生中午在學校統一用餐,這既便于管理,也使學生體會著“同生”,這也是“同和”的基礎;進中學以后,要穿統一的校服,同時繼續在學校統一用餐,是小學“同生”實踐的繼續。這對養成人的平等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和諧相處的教育?!叭毡救顺3O氤鲆恍┣擅钷k法來避免直接競爭……小學生成績表上記載的是操行品質,而不是學業成績”;就是在學校舉辦的每年的體育運動會上,也沒有個人的項目,都是集體的接力項目,制造這種氛圍,是要孩子們充分認識到團體是大家的,絕對不是個人實現私欲的工具;自己始終是團體中的一分子,團體要取得好成績,必須每個人做出努力。
就人的成長而言,小學和中學都是最為關鍵的時期,日本融注的苦心包含著深刻的道理。
總之,日本人始終明確地否認德行包含同惡進行斗爭,表現了對惡的寬容?!昂突辍?、“荒魂”都有實現價值的權利,不過,“荒魂”的活動必須行進在義務的軌道上,由于人不是神,存在犯錯的可能,所以,清洗自己的靈魂就有必要,不然就無法與他人保持和諧。而清洗污垢必須即行,即行不是天生的產物,為扎實的訓練所支持,哪怕是同情心,在不經過培訓的情況下,指望它成為素質的自然因子,也是不可能的。重視“如何做”,這是日本在接受中國儒教時表現出來的睿智,日本江戶時代的儒教,就表現出了融入日常生活的特點,成為人們的處世知識。這絕不是紙上文章的知識,而是可以切實實行的知識。思想家室鳩巢(1658~1734)在《明訓家訓》中的“所謂學問,并非僅在文字之間,一息尚存,便當日日力行,如此人生方得其所”的見識,就是最好的說明。而這種認識,正是在深刻認識儒學脫離實際、崇尚虛無的本質的基礎上得出的。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