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作為“類生命”開放的、自由的、發展的、豐富的存在物,與作為“種”的動物具有根本,區別。黨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始終貫徹的是如何從整體上提升“類生命”的質量,這和以往偏重經濟發展而忽視人的發展有著根本的區別。標志著“類”意識的自覺。
關鍵詞:類生命;社會三形態說;物化;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5-0037-03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矛盾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凸顯出來,“民生”問題日益突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現實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質就是人的問題,是對人的生命的自我觀照,是對“類生命”的一種自覺。
一、人:作為“類生命”的存在
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已經開始從“類”的意義上來理解人的自身存在。“類哲學”是吉林大學高清海教授提出的重要學說。高清海教授在整體把握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人是一種“類”的存在物。人和動物存在著根本區別。動物只能以其自身的尺度去面對世界。而當動物面對世界的時候,它是被自然本能所規定了的毫無自由可言的單向度的存在物,因此,動物是封閉的、僵化的存在物,以物種的方式存在。但人則不一樣。高清海教授指出:“人的本性就是一個‘二律背反’,就是一種矛盾;人不同于物,卻與物結為一體;人依賴自然,卻又在不斷的否定自然;人以自我為中心,卻只能在他物中實現自我;生命是有限的,人卻總在追求無限;人受制于必然,同時又在享受著自由;人未走出自然界,卻能超越自然的限定;如此等等。”人在自然本能生命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有意識和激情的實踐活動創造了所謂的“第二生命”。在山東社科院韓民青教授看來,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在卡西爾看來,這就是所謂的“符號”。既然人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矛盾存在體,那么人必然是一個不斷創造、不斷否定、不斷超越自身以及他物的存在。因此,人不再像西方近代哲學用“物化”思維方式所觀察到的“物化”的人,而是真正成為一個開放的、自由的、不斷發展著的具體而又豐富的生命存在體。在這個意義上,人是一種與“物種”具有根本區別的特殊生命,具有人所創造的自為生命,也就是“類生命”,或者稱之為“文化生命”。這里“類”的概念和“種”的概念具有根本區別,“它不是個體的抽象的統一性質,而是以個體的個性差異為內涵,屬于多樣性和否定性的統一體概念。”由此可見,“類生命”是對人這個特殊生命存在本質的科學揭示和辯證把握,避免了人的失落。
二、“類生命”的辯證發展過程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根據社會主體本質發展的程度,提出了人的發展的三階段說:“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
在馬克思看來,人這種“類生命”的存在從畸形的、片面的狀態到個體全面的、自由的發展,這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在最初的社會形態中,因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低下,為了對抗強大的自然力量,維持每個人的生存,人們必須通過各種特殊的方式集結成共同體,借助于彼此的相互合作來提高個體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獨立的個體并不存在,每個個體都依賴于自己所歸屬的共同體,比如氏族、家族、宗教等等,共同體占據了絕對性的優勢,每個個體的性質都被強大的共同體所決定。作為“類生命”發展的最初形態雖然表現為多個人的集合體,但是這種共同體下的每個個體并不能在“類”的意義上獲得發展的可能性,相反,這種共同體反而不利于個體獨立自由的發展,是一種虛妄的“類生命”,或者說是“類生命”發展的最低層次的、無具體內容的肯定階段。
到近代,經歷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樹立起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兩面精神旗幟,人便開始脫離抽象的共同體,走下神壇,走向世俗,在“世俗社會”中獲得了獨立自主的主體性。而這種獨立性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通過商品和貨幣,一方面摧毀了舊有的狹隘的共同體和人身依附關系,同時也把每個個體融入了世界歷史性的活動之中。市場經濟為人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的巨大空間。但是在這種形態中個人主義盛行,它強調人的獨立自主、人的尊嚴和人的發展,否認個體與其他事物的內在關系,可以說這是“類生命”發展的否定階段。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物質生產豐富,不會出現所謂的“匱乏”,這就從物質意義上極大地解放了人類自身,從而使每個獨立的個體都能夠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個性獲得全面的發揮。每個個體的獨立性同時代表著整個人類的總體性,而人類總體性的發展也必然促進和推動個體的自由,個體與作為總體的“類”獲得了一種歷史的具體的統一,這就是“類生命”經過否定之否定的肯定階段。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語境
在上面提到的社會三形態說,同樣也適用于分析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在經歷了長期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影響和發展后,中國直接步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必須根據現實國情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充分發展奠定基礎。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我們對人的理解容易出現兩種誤區:
將“類”簡單等同于“群體”,將人等同于物,用實體化的、物化的思維方式來考察人。以實體性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人性,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來把握人本身,這樣就把人性中的某個只能在整體中才能存在的要素形上為脫離整體而又決定整體的實體。這樣就必然造成實體于各要素和人的活動之間的關系的斷裂,靜止的封閉的實體如何能解釋在現實生活中變化著的人性,這正是近代形而上學思維所面臨的一大困難。這種思維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是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其實質是一種物化的思維方式。它在把握人的時候,把人作為“物”來觀察,這種考察方式本身是以摒棄了人作為人的生命活動性、可能性、敞開性,使人性呈現單一性、片面性、僵化性。在把人當作“現成的存在和擺在那里這種意義上加以領會的”的過程中,人的本真狀態被遮蔽了。人不再是人,人只是人們認識中的人,只是物化的人。
物化的思維方式,其現實基礎來自現實商品經濟社會的物化,而這種思維方式反過來加強物化現象。“商品經濟社會的物性化,是觀察人的物化問題的社會本體論根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中,精辟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物化現象,雖然他所分析的主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經濟情況,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物化現象確實成為一個問題。這主要表現在:第一,人的商品化,也就是馬克思所理解的“商品拜物教”。商品經濟的基石就是所謂的商品,資本主義通過商品經濟的形式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全面的滲透。每個獨立的個體都離不開這張巨大的商品之網,人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只有通過而且必須通過商品的使用價值才可能得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變成了交換價值的物化關系。第二,人被物統治,在這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異化”。主體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所創造出的隸屬于主體的客體,獲得了一種相對的獨立性和巨大力量,反客為主,統治主體。商品經濟憑借自身所獨有的客觀的發展規律規定著社會中的主體,主體在“看不見的手”面前“無可奈何”,只能按照物的規律活動。第三,拜物教觀念。尤其是金錢拜物教,金錢成為個體獲得畸形發展的唯一中介,只有在對金錢的占有欲中個體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也只有在對金錢的消費中才會感覺到它物的存在。金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這樣人和物的本來價值便在扭曲中得到實現。
所有的這些現象,都和物化的思維有根本關系,而且又加強了一種虛幻的物化意識。這虛幻的意識導致了現實生產過程和社會進程的“總體性的喪失”,也可以稱之為“類”意識的喪失,這種總體性觀念和渴望的喪失強化了直接性思維和片面性思維。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比如經濟發展中出現所謂的“黑色GDP”,只顧經濟發展,而忽視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關系;只顧當下利益,而忽略當下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在精神文化領域,出現所謂的價值真空,人的生命質量被物的生命強制性地壓倒。這些問題集中展示了物化意識所帶來的物化現象和“類生命”的失落,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須正視的“現實語境”。
四、建設和諧社會:“類生命”的自覺
2005年2月,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2007年10月,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五項新要求,寄托了億萬民眾的新期待,凝聚了執政黨的集體智慧,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的全新和全面的貫徹。而這里所講的“人”不再是小寫的人,不再是某個獨立的個體或某個特殊的利益群體,而更傾向于作為總體的、“大寫的人”。它內在地包含著對人的理解擺脫了以前物化的思維方式,從“類生命”的意義上加以闡釋并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
第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作為一“類”的存在物,是自然的產物,與自然具有內在的不可分的關系。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生命活動的基礎,是人類成就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確證和改造自我,把自然的一部分內化為自身的生命。同時自然具有其自身運行的客觀規律性,這就要求人類自身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把自然看作“類”整體的一個部分,按照自然規律來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如果自然僅僅被看作與己無關的它“物”,那么自然規律必然“報復”人類自身,“類”的生命遲早會受到威脅。人以自我為中心,但并不自我封閉,同時融合了廣漠的非我天地;人來源于自然,但又超越于自然,再造了自然,把自然歸屬于人,“天人合一”便是“類存在”的應有之義。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當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嚴重的斷裂時,黨及時地提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保護自然的同時改造自然,這是對人作為一個“類”、作為一個總體存在物的深刻領悟,必然推進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
第二,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馬克思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人的現實本質,他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對人的“類本質”勞動的具體的歷史的闡釋。人作為社會的人,是被社會關系所規定的。從這一層面上看,和諧社會就應該表現為人的社會關系的不斷完善,而不再是僅僅從物的層面來規定人的廣闊的社會性。一個社會越是具有豐富的、開放的、良性的社會關系,個體也就越是自由、全面、健康地發展,生命個體越是融入到豐富的生產關系中,他包容的也就越多,發展的空間也就越大,也就越傾向于代表整個“類”的價值。中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每個人都面臨著個人主義、利己主義、金錢主義等的誘惑,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自我、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類的關系,這正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從十七大報告中可以看出來,“民生”問題成為討論的熱點,這足以說明“類生命”的發展已經開始提上實踐日程。
第三,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人作為一“類”的存在物,并不排斥個人的個性和能力的全面發展,而是在個人解放的基礎上一種本真的回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個唯物史觀的基本前提就是現實的具體的個人,正是個人開啟了歷史發展的進程。而馬克思所論證的共產主義社會,也是“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這個社會內部,每個人個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發揮和發展,每個人不再僅僅代表個人,不再是單子式存在的小我,每個個體既是我,也是大我,個人與整個“類”獲得了一種完美的統一。胡錦濤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的角度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個體向“類生命”的回歸提供了平臺。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始終貫徹的是如何從整體上提升“類生命”的質量,也就是作為“類”存在物的人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獲得盡可能的全面發展,這和以往過于關注經濟發展而忽視人的發展有著根本的區別,標志著“類”意識的自覺反思!
責任編輯 黃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