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輿論監督在民主政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我國輿論監督存在著疲軟與失范的現象。產生原因主要有思想觀念的誤區、文化傳統及新聞理論的缺失、利益因素、體制原因和立法原因。輿論監督的疲軟和失范。必須從機制完善上解決。
關鍵詞:輿論監督;法律;機制
中圖分類號:D693.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5-0056-03
民主政治和輿論監督是人類社會發展結出的寶貴的精神文明成果,是衡量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社會機制完善與否的重要標志。新聞輿論監督是實現人民主權的重要途徑和形式。與傳統的監督方式相比。輿論監督具有無可替代性。它促進了行政決策的科學性、及時性、有效性,對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人民主人翁意識的進一步確立,健全社會的肌體,有利于實現司法公正。但是,由于下述論及的原因,輿論監督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分析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進而解決這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疲軟與失范并存的我國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指公民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是公民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傳播媒介,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督權,表達輿論、影響公共決策的一種社會現象。輿論監督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國輿論監督作用的發揮并不盡如人意,監督不到位,疲軟和失范并存。
1 輿論監督疲軟現象。新聞媒介是我國輿論監督的尖兵,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也存在不少問題。
(1)“兔子不吃窩邊草”。新聞媒介不是熱衷于監督本地、本部門、本領域的權力部門,而是熱衷于監督外地、外省、外部門、外領域的權力部門,而對本地、本部門、本領域的權力部門所出現的問題,或是裝聾作啞,或是隔靴搔癢,有的甚至還要文過飾非、護短。
(2)只打蒼蠅不打老虎。在內容上涉及的大多是公民道德、環境衛生、產品和服務質量等方面。在對象上又大多是駕駛員、營業員、服務員、管理員等基層社會成員以及街道和鄉鎮的基層干部,而有些濫用權力、貪污受賄、徇私舞弊等問題,以及與其有關的領導干部,則往往游離于輿論監督之外。監督基層多、高層少,監督一般問題多、重大問題少,事后監督多、事前監督少。一些媒體對本地區本行業的問題,對涉及與自己有政治、經濟利益關系的單位、部門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3)反輿論監督。不利于官員的行動常常受到一些官員的抵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官員通常封鎖消息,拒絕對外發布相關信息,并經常以各種更為重要的借口干擾輿論監督。
2 長治現象。《長治日報》是“中國輿論監督第一報”,他們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從2000年2月至2002年12月,《長治日報》及其子報《上黨晚報》在長治市委和市委書記呂日周支持下共刊發輿論監督稿1100余篇,涉及市級干部35人,縣處級干部106人,因此被撤職、免職、降級和經濟處罰的干部269人,并有15人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多家媒體到《長治日報》取經,但《長治日報》的同志坦率地說,長治輿論監督的經驗很難推廣,除非你們那里也出幾個呂日周。
3 網絡監督的威力與道德審判,網絡輿論的失范。傳統的媒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網絡輿論監督有他的優越性:一是監督主體的素質較高。二是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三是人們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實、充分地表達。四是具有空前快捷、經濟的特點。五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2003年,因有劉涌案、孫志剛案、寶馬撞人案、黃靜案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著名事件而被稱為“網絡輿論年”;2004年,阜陽奶粉事件、深圳“妞妞”等事件再一次印證了網絡媒體發揮輿論監督的積極功能。蘇丹紅事件、有毒奶粉事件,經過網絡信息的披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行政機關依法予以查處,維護了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但是,銅須事件等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說明網絡監督的失范。從網上的惡語相向,到劫持域名、郵箱、封ID,乃至竊取他人網上私密資料,網絡暴力已在我們的生活中顯山露水,它的背后,是法律意識的淡薄和社會道德意識的扭曲。一系列的網絡暴力事件,體現出一些人心理方面的不完善和在認知方面的不成熟。在法律約束和主流價值觀的缺失下,人性的卑劣得到了充分的表演。在義憤填膺護衛道德準則的旗號下,用一種暴力的方式傷害別人,侵害正當隱私權,淹沒了別人的正當表達的權利,進而衍生成一種扭曲的狂歡。面對網絡暴力的不斷升級,如何避免青少年遭受網絡暴力的侵害,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尤其在互聯網已成信息社會的基本工具,成為影響巨大、最具潛力的大眾媒體,成為各種信息的集散地之際,網絡道德的失范更是不可小覷。
上述現象說明了現階段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根本難題所在。輿論監督離不開權力和法律的雙重推動。從長治現象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一個法則:單純的輿論監督,是很難奏效的,但是一旦監督成為黨的領導的工具,引起了黨委和領導者的高度關注,監督就會產生效力。沒有監督不行,有監督沒有領導重視也不行。破解輿論監督難的根本在于領導,媒體呼喚輿論監督的法律保障和社會機制的完善,只有當與輿論監督相匹配的制度確立起來,輿論監督才會走上新的階段。
二、輿論監督的疲軟與失范現象的原因分析
輿論監督的疲軟與失范現象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 思想觀念的誤區。對新聞輿論監督,馬克思、毛澤東等都有充分的論述,憲法也有明確的規定。但不少人對新聞輿論監督的意義認識不足。擔心新聞輿論監督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引起思想混亂,不利于黨和政府決策的貫徹實施;怕新聞輿論監督會“影響團結”、“傷害同志”;怕揭露問題、批評缺點會“給黨抹黑”、“給國家添亂”。長期存在著輿論監督與正面報道相對立的誤區,存在著只報喜不報憂的思維定勢。把宣傳擺在媒體工作的首位,習慣成自然地把報紙稱作“宣傳工具”,因此也就是把宣傳規律當成了新聞規律。其實,宣傳工作和新聞工作并不能等同起來。輿論監督的含義不止是揭露和批評,也包括發揚民主、議政的內容。所以進行輿論監督的前提是信息公開,只有公開重大事件和政治工作決策過程,才能促使人民議政參政。
2 文化傳統及新聞理論的缺失。自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以來至今,一直是以性善論看待、評價官員(掌權者)的,從皇帝、大臣到地方官員都是“盡善盡美”的“精英”,所以,“用人不疑”。統治者對各級官員信任多于監督,依靠多于防范,自律多于他律,妥協多于制約,相信官員勝于相信百姓。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不可能產生對權力的制約和新聞輿論監督的理論。而在西方國家,性惡論占主導地位。他們認為人是不可靠的,由人掌握的權力更不可靠,必須加以規范和制約,對政府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因而,輿論被認為是制約政府的重要力量,是第四權力,形成了一系列新聞輿論監督的理論。
3 利益因素。監督的對象是各級領導干部。政府在行政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或偏差,但政府為了自身的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護政府官員自身在上級眼中的形象而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往往對自己的轄區內的重大事故實行消息封鎖;或是通過組織和私人的關系阻止批評性言論的發表:或是運用組織手段或其他手段對批評報道者進行打擊報復,使得媒體在其實施輿論監督時不得不考慮一些外在的影響。
4 體制原因。我國的權力有分工但缺乏制約。各級媒體是同級黨委政府的附屬機構,屬于同一利益集團,監督主體與監督客體是同一整體。輿論機構難免成為上級權力機關的附屬機構,辦報者的目光往往盯在上面,把主要精力放在保證來自權力中心的信息傳播。輿論機構居高臨下,以教育者自居,傳播者和受眾往往處在不平等的位置上。既然受命于上,要求它對上級權力機關和人員進行輿論監督,其難度也就可想而知。因為在權力控制下的輿論是難以對同一權力進行監督的。同時,企業走向市場以后,作為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對其生產、經營的影響日趨明顯,某些時候對一些單位的批評監督,將會或多或少或直接影響其經濟利益。與之相伴生的地方保護主義則成了制約新聞媒介開展正常輿論監督的一個幽靈。媒介對政府的依附,決定了媒體在對權力實施輿論監督、特別是批評報道方面處于天然的劣勢,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
5 立法原因。我國《憲法》雖然規定了公民有言論自由、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但憲法規范比較籠統、原則,而可操作的法律規定尚缺。包括名譽權在內的人格尊嚴權通過《民法通則》等民事立法已變為可操作的法律規范,而公民的言論自由和(通過媒體)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利尚停留在憲法規范層次,未能實現法律化、制度化。
三、輿論監督體制的構建
(一)輿論監督應納入法制軌道
隨著法制建設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個以憲法為核心的關于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體系,這個法律體系由具有不同法律等級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組成。散落在我國的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項條例、規章等等規范性文件之中。這個法律體系在確保新聞活動的積極社會效果和保障公民的表達權、知曉權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我國憲法并沒有對言論自由的范圍、行使的方式和限制作出具體規定,這種關于“言論自由”的寬泛規定不具有實質的司法操作性。新聞輿論的法律體系中更多的是關于新聞行政管理的規定,其內容往往是禁止性條款和義務性條款,對新聞輿論活動的授權性規定卻見之甚少。新聞侵權、新聞索賠官司等等新聞事件的不斷出現,暴露了我國在新聞法制方面存在的問題。新聞工作者在實施新聞輿論監督時,有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不自覺地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尤其是在隱性采訪中,未征得當事人同意而實施暗訪、偷拍等監督行為。本身在法律上的界限就非常模糊。由此導致的新聞官司時有發生,并且逐漸成為新聞實踐中最棘手的問題。新聞立法的目的不僅僅限于保障新聞輿論監督的權利,它還有限制濫用權利的功能,而且這一功能與其保障新聞權利的功能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應盡快建立專門的新聞法,明確規定輿論監督范圍和權限,使輿論監督有法可依。要賦予新聞媒體依法開展輿論監督的權力,這種權力應該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加以細化和可操作化;要明確規定社會監督與造謠誹謗、政務公開與保守秘密、公務信息與個人隱私、言論自由與人身攻擊的界限。對政府和官員的批評的限度、政務公開的范圍、名譽權和隱私權的關系、新聞輿論監督與黨的領導的關系、新聞媒介的獨立度等等進行界定和規范。應該給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提供法律支持和法律保護,依法支持輿論監督應該作為各級法院、檢察院以外其他法律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必須認真做好的工作;打擊侵犯新聞媒體依法開展輿論監督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給輿論監督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
(二)在社會主義民主的總體框架內構建輿論監督的制度
作為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環節之一的輿論監督,其本身需要進行制度建設,使之真正成為一項制度,加以確立、規范和堅持。鑒于我國的實際情況,首先,它應納入各級黨委、紀委的工作日程之中;其次,它應成為人大實施監督工作的強有力的助手;其三,它應納入政府的工作安排,成為政府開展工作的幫手;其四,它應該成為人民群眾實現民主監督,表達自己意志的重要渠道和保證。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輿論監督工作正常、有效地進行。
(三)輿論監督應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有序進行
輿論監督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在黨委統一領導下,以新聞媒體為主體,形成一種有序運作的機制。由于輿論監督工作的特殊性,黨委的領導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同時,還需要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與協作,這些部門包括被輿論監督者的上級主管部門,有關的政府部門,以及司法部門,有時還需要得到人大的支持;需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輿論監督一定要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全局,有利于穩定,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輿論監督報道要真實、準確、客觀。注意時效性。輿論監督要把握好信息來源渠道。輿論監督要出于公心,以理服人,千萬不能摻雜個人的私心雜念。中央媒體的批評性報道要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加大輿論監督反饋報道的力度。中央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要注意與地方政府溝通,取得地方有關部門的支持。公開報道要與內參報道相區別。
(四)新聞媒介的自律機制建設
媒介權力的運用,足以干預個人或社會生活,它可以通過為社會設置議程,形成評價規范,從而支配和左右社會輿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新聞輿論監督作為社會監督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僅是其他任何監督機制所無法替代的,而且在積極干預現實生活、維護社會有序運行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獨特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輿論監督的強弱。可以看作是—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大眾傳播媒介一旦投入運行,它就被賦予了一種可怕的特權,即選擇信息和解釋信息的權力,從而也就獲得了一種控制社會的能力。相對于任何團體和個人而言,作為輿論載體、輿論工具的新聞媒體在話語權的掌控上無疑具有天然的優勢。這就需要對輿論進行規范,還要求新聞界的自律。
中國傳媒輿論監督的進步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新聞監督中存在的力度不夠、質量不高等問題,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記者知識準備不足、分析能力不強造成的,因此我們看到的很多報道都是只針對問題的表面現象進行描述,或把事件的主題歸納在一個很淺的層次上,不能作深入的挖掘。這樣的新聞報道往往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是感情沖動,而少有理性的思考。新聞媒體必須依法辦事,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開展輿論監督,任何超越法律的、違反法律的輿論監督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輿論監督,而應視為違法行為。《婁底日報》原政法記者伍新勇涉嫌詐騙案以及山西繁峙記者案都說明新聞界的自律有待提高。只有將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個人自律、單位管理、司法監督”相結合的機制,才能更好發揮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
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有報道事實的權利,沒有對事實進行裁判的權利。最近幾年來,“新聞官司”有增多趨勢,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就包括我們輿論監督力度在加大。但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我們的新聞記者在進行輿論監督時,充當起“判官”的角色。他們在提供事實的同時,又對事實進行了判斷,這往往會導致侵權。干擾了司法審判。新聞媒體開展的輿論監督必須建立在準確、客觀、公正的基礎上,堅持用事實說話。同時,更要在話語權的掌控上注意把握尺度和分寸,力戒“輿論審判”,尤其是在涉及媒體自身的新聞報道中,不可隨意控制和左右輿論的走向。惟此,才能真正發揮輿論監督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 黃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