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團制度。是新桂系治桂時期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制度。它對鞏固新桂系的統治具有重要的意義,彰顯新桂系治國安邦的理念、路向和方案。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民團制度對維持地方治安,穩定社會,動員民眾反對外來侵略,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本質是軍事專制,是反現代化的,體現了新桂系統治的軍事專制性質。
關鍵詞:新桂系統治;民團制度;軍事專制
中圖分類號:D69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5-0069-05
民團制度,是李、白、黃為首的新桂系治桂時期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制度,在廣西實施長達10年。新桂系自詡民團制度為“廣西最大的杰作”,也是當年來廣西參觀考察的中外人士評論最多、最為賞識的新桂系“新政”。以往關于新桂系史研究的論著都涉及民團問題,也有過專文論述,但大都著重于軍事層面的分析和評價,揭露和批判其反動性。這是必要的。但筆者認為,民團制度對于新桂系的統治,不僅僅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還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建設的作用,反映了新桂系治國安邦的理念和路向。它集中體現了新桂系割據統治的特色。深入剖析新桂系的民團制度,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近代中國軍閥統治和錯綜復雜的國情,并從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民團,并非新桂系的發明創造,清末時各省已有之。民團亦稱團防,是地方士紳或團體保衛地方治安的民間武裝。新桂系稱其民團是“襲舊名換新質”仲的武裝制度,故亦名新民團制度。它從組織形式到內容都與舊民團有許多不同。最顯著的特點是由政府舉辦,與行政組織緊密相結合,從省到鄉村形成嚴密的體系。新桂系辦理民團,可以說是全力以赴,苦心孤詣,執著如一。之所以如此,既有當時環境所迫,又有其治國安邦的理念和路向的追求。
一、“寓兵于團”,“寓將于學”,強化地方武裝
利用民眾,強化武裝,這是新桂系創辦民團的最初動機。1929年的蔣桂戰爭,對新桂系是一場創深痛巨的災難,在省外的第四集團軍覆沒,李宗仁、白崇禧只身逃回廣西。隨后的幾場征戰,又遭慘敗,不得不局處廣西一隅。屢戰屢挫,新桂系陷入山窮水盡的困境。只是國民黨內爭再起,寧粵對峙形成,促成兩廣聯合反蔣,新桂系才渡過兇險之期。寧粵對峙的局面使蔣桂緊張關系得到緩和,廣西出現暫時的和平。新桂系利用這個有利時機,調整對外關系,“親仁善鄰”,集中精力整頓內部,“以全力領導廣西全省民眾,從事于民族復興與基礎建設”。新桂系很清楚,蔣桂相安是暫時的,蔣介石消滅異己之心不死,將有一天對廣西用兵。因此,整軍經武,建立強有力的武裝是當務之急。但是,廣西是個貧窮省份,加上連年戰亂,民窮財盡,要大量擴軍是辦不到的。在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謀劃中,自幼喜讀線裝書的白崇禧,從古代“寓兵于農”得到啟發,提出效仿古人之法,創辦民團,“寓兵于團”。形成共識之后,便雷厲風行辦理。為集中力量辦民團,新桂系大幅度裁減常備軍,只保留兩個軍5個師共17個團,近3萬人。在當時軍閥爭戰還很激烈、廣西外部威脅還未解除,這無疑是個大膽之舉。
新桂系之所以大膽裁軍辦團,除前面已述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在舉辦民團實踐中認識到民眾力量大有可為。新桂系最早辦民團是1930年冬。那時白崇禧率部由柳州往攻圍困南寧的滇軍,為阻止粵軍與滇軍相呼應,組織賓陽、貴縣、遷江、來賓4縣民團襲擊騷擾粵軍,成功協助部隊趕走滇軍,解了南寧之圍。這次經驗使新桂系認識到,“民團如果組織完善,運用適當,不僅可以御匪衛鄉,且可協助軍隊作戰?!鄙祀S后,在清鄉剿匪中,又組織民團配合軍隊作戰,維持地方治安,成績顯著。這就更堅定了新桂系對民團的認識,決定將民團制度推及全省。民團的舉辦,“寓兵于團”的實施,新桂系自信找到了整軍經武,防御外部“惡勢力”(主要指蔣勢力)侵害的方策。在新桂系看來,平時不用花很多錢供養大批正規軍,一旦需要民團可迅速改編軍旅,形成強有力的武裝。
為了有效推行民團制度,新桂系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行政強制措施和宣傳鼓動工作?!稄V西民團條例》規定,凡屬中華民國國籍,在廣西省內居住滿二年以上。18~45歲的男子,均有被征為團兵之義務;符合條件之壯丁不應征者,將受到罰金甚至刑事拘役;鄉村長舉辦民團不得力也將受到懲處。與此同時,黨、政機關和學校、團體等開展“武力民眾化,民眾武力化”的宣傳,組織宣傳隊、電影隊下鄉宣傳,利用學校師生廣泛宣傳。新桂系編寫《廣西民團歌》,廣為傳播。歌詞說:“誰能捍衛我國家,惟我廣西民團,誰能復興我民族,惟我廣西民團。強國強種惟我民團,救亡救亂任重如山。我們要保護民眾四萬萬,我們要鞏固國防守邊關。流血流汗才是英雄??喔捎哺刹攀呛脻h?!睈蹏髁x永遠是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這首動人心弦的民團歌,在30年代廣西城鄉曾經家喻戶曉,廣泛流傳。這些措施的確頗有成效,不幾年全省城鄉普遍建立民團組織,村(街)編為后備隊,村(街)長兼隊長;鄉(鎮)編為后備大隊,鄉(鎮)長兼大隊長;區(大縣設區)編為后備聯隊,區長兼聯隊長;縣設民團司令部,縣長兼司令??h以上分12個民團區,行政監督兼民團指揮官,全省設民團總指揮部,白崇禧兼總指揮。到1936年,全省受過后備隊訓練的團兵約130萬人。
學校軍訓也是民團組訓的一部分。新桂系認為,民團編成后幾百萬團兵還需要幾萬將校去統率。這幾萬將校單靠軍校培養是不夠的,而且培養過多的軍官平時無兵帶會引發諸多的社會問題,有效的辦法是學校軍訓,培養軍事后備干部,實行“寓將于學”。這樣,從1931年起全省大中學校先后實施軍訓,第四集團軍總部派軍訓隊進駐學校,負責軍訓。學生軍訓成績不及格,不得畢業和升學。在新桂系看來,青年學生從初中到大學累計可受8年軍事訓練,“既能夠執筆,又能夠執槍”,畢業后“平時可以做各種事業,有事時又可以執干戈以衛社稷”。一旦有戰爭,這些經過軍訓的學生可以充當下級軍官。學校軍訓,“寓將于學”成為新桂系動員民眾,強化武裝的又一重要措施。
二、組織民眾,訓練民眾,鞏固基層統治
新桂系在舉辦民團過程中發現,要真正動員民眾并非易事。當時,廣西縣以下鄉村無組織,政府政令只能傳達到縣,民團組訓困難重重。要使民團制度有效實施,首先要組織民眾,健全鄉村組織。白崇禧說:中國人口眾多,但散漫無組織,“這種散沙似的民族,若不振奮起來,將來必然消滅?!比绾螌⒚癖娊M織起來,國民黨一直拿不出有效的辦法,至今“黨沒有民眾,民眾也不知道有黨”,“弄得內憂外患,交相并迫,國勢岌岌,不可終日?!倍駡F制度則是孫中山多次昭示的“喚起民眾”的有效辦法,“民團組織就是民眾組織,民團訓練就是民眾訓練”。這樣,民團制度又被賦予組織民眾、訓練民眾,以“喚起民眾”的使命。
民團舉辦之初,從鄉村抽調適齡壯丁集中縣訓練,稱“常備隊”。從1933年起改為從鄉村辦起,組織“后備隊”。民團訓練內容,也由原來的以軍事訓練為主改為軍事、政治、生產綜合訓練,“而且最注重生產及政治方面”,“軍事作用只占十分之三,生產與政治的作用卻占十分之七。這表明新桂系對民團認識的深化。單純的軍事訓練不足以“喚起民眾”,最終也不能達到整軍經武的目的。只有進行“綜合”的訓練才能有效地動員民眾。“把散漫的民眾組織起來,施以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軍事的各種訓練,使他們認識革命的需要,理解革命的主義,擁護革命的領袖,自動的參加革命工作,以發展生產并保障廣西的建設,而完成三民主義復興中國的根本使命”。
新桂系還認識到,要使組織民眾、訓練民眾真正有成效,要有鞏固的鄉村基層組織。當時,廣西縣以下鄉村仍然保持傳統的社會組織,鄉村事務由鄉紳把持。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保持古老的村老、寨老、頭人制度。1932年9月,廣西省政府頒布《廣西各縣甲村街鄉鎮區編制大綱》,飭令各縣編制鄉村行政,整頓鄉村組織。鄉村編制是:以10戶為一甲,10甲為一村(街),10村(街)為一鄉(鎮);甲設甲長,村(街)設公所和村(街)長,鄉(鎮)設公所和鄉(鎮)長。轄有20個鄉(鎮)以上的縣得設區,區設區署和區長。編制鄉村的同時,建立民團組織,用民團組織民眾促進鄉村行政編制。1934年全省基本完成鄉村編制工作。當年,又實行“三位一體制”,即鄉村長兼民團隊長、國民基礎學校校長?!叭灰惑w制”的建立,標示新桂系基層政權的確立和鞏固。
新桂系在改造鄉村過程中十分重視干部的培養和訓練,提出“行新政,用新人”的政策。許多鄉村是先訓練干部,再由干部去組織和訓練民眾,建立基層組織。1933年8月,各民團區創辦民團干部訓練大隊,抽調鄉村長,招收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知識青年訓練,培養鄉村長和民團干部,6個月為期,畢業后分派各縣充任鄉村長和民團隊長。1935年7月,為適應“三位一體制”,各區民團干訓大隊改為民團干部學校。1936年5月,為統一訓練內容,提高質量,將各校合并于南寧稱廣西民團干部學校。民團干訓內容主要有政治常識、經濟大意、農業衛生、國民基礎教育、地方自治、“三自政策”和軍事學科、術科等。到抗戰前夕,共訓練一萬余人。這些干訓生就是新桂系所稱的“新人”。這些“新人”成為新桂系在鄉村組織民眾、訓練民眾,鞏固基層組織的得力骨干。
總之,民團制度是30年代初新桂系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捍衛廣西割據的方略。新桂系中人曾這樣概括民團制度:“民團最大特點有三:其一是有目標的訓練民眾;其二是有組織的征調民眾;其三是有計劃的使用民眾?!边@個概括,相當準確地道明新桂系利用民眾強化武裝,鞏固割據的訴求。
三、以民團為中心力量推進“四大建設”
隨著民團制度的普及和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桂系認為,民團制度的推行,民眾被組織和動員起來了,形成了“一個有訓練的堅固的民眾集體組織”和“強大的集體力量”,它“不僅單是一個軍事組織,而是一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打成一片的民眾組織”,“成為本省政治經濟文化諸建設的原動力”。這反映了民團制度在新桂系中的升值,被寄以更高的期望。白崇禧就說:“民團對于建設綱領,是一度橋梁,或一只渡船,綱領內所規定的建設事項,無論是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軍事方面,都要以民團的力量去推動”1934年廣西黨政軍聯席會議通過《廣西建設綱領》之后,新桂系在全省發動以“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為口號,以民團為中心力量推進的“四大建設”。軍事建設主要是舉辦民團,增強自衛力量;政治建設主要是改造鄉村,鞏固基層組織,這里著重談談經濟和文化建設。
經濟建設的目標是“自給”。白崇禧說所謂“自給”,就是“運用民團組織去推動并改進一切生產事業,及經濟建設”,最后實現“自給。黃旭初更明確指出,“民團是民眾勞動協作的組織”,“是地方生產的組合,是推行政府經濟建設計劃的基層機構”,政府提倡的各種生產事業,尤其是基層生產建設都要利用民團的力量去推動。30年代初,經過多年戰亂的廣西經濟凋敝,財政拮據,軍事建設費就占去了支出的一半以上,可作經濟建設的經費已很少了。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經濟建設只好在發動民眾上做文章了。除了大的工礦業之外,各種生產建設大都利用民眾力量去實施,如省道公路干線、大型水利工程,由政府規劃、設計,征調民團和民工施工。至于鄉村的生產建設,更是以民團后備隊去實施。廣西省政府先后頒布村街公耕章程、村街倉章程和村街公共造產章程等,飭令各地鄉村舉辦公耕、開墾荒地、植樹造林、建立村倉、舉辦公共造產、修筑道路水壩等,無一不規定由鄉村長督率民團和村民完成。
文化建設方面,最重要的是開展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新桂系強調教育要根據現階段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確定方針,提出“以教育為工具,完成廣西的新政治,新經濟,新文化,新社會秩序的任務”。1933年廣西省政府頒布《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五年計劃大綱》(次年修訂為六年),規定每一村街設立一所國民基礎學校,每一鄉鎮設立一所中心國民基礎學校。當時地瘠民貧、文化落后的廣西,要達到這個目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方針既定,新桂系運用政治力量推行。將廟宇、祠堂等改辦學校,鄉村長督率民團后備隊和村民打磚、燒瓦、燒石灰、出泥水木工建校舍。所有適齡兒童和失學成人一律強迫入學。新桂系十分重視成人的教育,按照民團編組成人班(隊),利用晚間上課,無故缺課者將受到處罰。新桂系如此重視成人教育,用民團方式強制實施,是“因為目前許多新政需待推行,只有成人才容易懂得,容易去實行”舊。成人教育成為新桂系宣示政令、動員民眾參加新政建設的工具。
新桂系用民團力量推動一切建設是認真的,省政府為確保各項新政的實施,經常派各種督導員、巡視員巡回各縣檢查和考核。對督飭無方、奉行法令不力、辦事不力的縣長、鄉鎮長和村街長,分別給予撤職、記過、申誡等處分。
四、民團制度彰顯新桂系治國安邦的理念和路向
在被稱為“廣西憲法”的《廣西建設綱領》中,新桂系宣示其目標是“建設廣西,復興中國”,并指出“由三自政策之推行以達到之”。而“三自政策”又主要通過民團制度來實施。民團制度集中體現新桂系治國安邦的理念和路向。
(一)民團制度是推行“三自政策”,實現三民主義的方策。舉辦民團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產生了“三自政策”。建立民團,組織民眾軍事訓練,使民眾有了“自衛能力”;再施以政治和生產知識的訓練,民眾又有了“自治能力”和“自給能力”。新桂系稱“三自政策”是根據孫中山三民主義提出來的,“自衛是屬于民族主義的,自治是屬于民權主義的,自給是屬于民生主義的?!薄叭裰髁x是三自政策的理想,三自政策是三民主義的實行”。新桂系認為,有了理想和政策,如果沒有一種“集團力量”推動,三民主義還是不能實現的,民團就是推行“三自政策”、實現三民主義的“集團力量”。新桂系反復強調,民團不僅是個軍事組織,而是一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綜合的民眾組織。民團制度運用起來有三個優勢和特點:一是“有極強大的戰斗力,就在于它能發揮出絕大的維護力,對外可以保國族的生命安全,對內可以保障革命的基礎穩固”;二是“有極豐富的生產力,就在于它能發揮出絕大的建設力,一切為社會所需為民眾所缺的工作,都可以由它而完成”;三是“有極健全的綜合力,就在于它能發揮出絕大的統一力,一切民族的力量,都可以由它的運用而集中起來”?!八运峭菩腥哉叩母窘M織,而實現三民主義的偉大使命,也可以由它正確的負擔起來”。這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圖景而已,正是這樣的理想和信念,使新桂系對民團制度長期執著堅信、苦心經營。
(二)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增強民族自衛力量。白崇禧常常感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遭外國列強侵略,民族飽受欺凌,國土不斷淪喪。他認為根源是宋代千年來重文輕武,兵民分立,武力與民眾分離,民族自衛力量日見削弱,造成國家積貧積弱。中國古代國家之所以強盛,就在于實行兵民合一制度。世界上的強國也是兵民合一,他們的國民不分階級。不論富貴貧賤一律要服兵役。他認為要增強民族自衛力量,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非恢復兵民合一制度不可。在新桂系看來,將全體民眾用民團的方式組織起來,施以軍事訓練,養成自衛能力,這樣,每個人既是民又是兵,全民皆兵,國家無事時大家耕田做工從事生產,有事時可以救國?!斑@種全民族應盡的義務,同時也是各個人的權利。其他的社會團體,無論是縱的組織或橫的組織,都有它偏缺的地方,萬不及民團制度的統一集中”。
(三)以軍治促民治,樹立民主政治的基礎。組織民眾,訓練民眾,養成人民的“自治能力”,是民團制度的一個重要使命。新桂系認為,中國有數千年封建專制的積習,“人民除了納糧之外,對于政治毫無關系”?!八栽谌嗣袢狈φ闻d趣與政治知識的中國里,要實現民主政治,必定要經過訓政時期”,非用“強制措施”不足以“掃除過去一切對政治漠視的習慣”和“只知發展個人私利的行為”。這里所說的“強制措施”就是民團制度。新桂系用這個方式去組織和訓練民眾,養成“自治能力”,實際是用軍事強力改造民眾,以達到“民主政治”。這樣的以軍治促民治,是對民眾的軍事專制。
(四)用軍事強力推進經濟文化建設。經濟文化建設是國家基本建設之一。新桂系對經濟文化建設也比較重視,《廣西建設綱領》規定了一系列建設的原則和政策。經濟建設的目標是“抵抗外來的經濟侵略,把本身的農工商業振興。達到自給的目的”;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創造一種適合于現代社會需要的前進的民族文化”。新桂系認為實現這些目標困難很大很多。當前中國經濟危機日益深重,工商業凋敝,農業崩潰,國民生活極度困苦;由于生活不安定,導致思想動搖,反映在文化上便是“極端龐雜混亂的現象”,“舊有的文化已經不適合時代的需要”,“而新的代表集團精神的民族文化又尚未建立”;要解決“中國病癥的癥結”,非運用非常的“救治方案”不可。這個“方案”就是民團制度,用民團的組織和精神去推動經濟文化建設。新桂系認為民團不僅是軍事組織,也是經濟文化的組織,在經濟建設上民團是民眾勞動協作的組織,可以“集中所有的社會生產力,為大家謀福利的增進”,政府提倡的各種生產事業,都可以利用民團去推動和完成;在文化建設上,“民團是灌輸民眾政治教育的機構,是提高民族文化的利器”。無論是普通的公民訓練,還是基礎學校的教育,用民團組織方式,“可以把許多難解決的教育民眾的問題,藉行政方面強制的力量順利的做到”,“糾正以往種種有權而無力的流弊”。在新桂系看來,在當時經濟文化嚴重危機,人民知識水平低的狀況下,沒有強制性就不能有效地組織和開展經濟文化建設,其建設目標就無法達到。經濟和文化的建設有其特殊的規律,新桂系一味強調用軍事強制進行經濟文化建設是違背經濟文化發展規律的,這樣的結果只能是經濟專制和文化專制。
以上幾個方面,是新桂系用民團制度構建的治亂、治貧、治愚、治弱,復興國家民族的理念、路向和方案。新桂系對其“杰作”自視甚高,宣稱民團制度在廣西的成功,證明“民團制度是完成中國革命的具體的有效辦法”,“可以推行于全國”,“為著復興中國革命計,為著實現三民主義計,敢以赤忱熱望,介紹于全國的三民主義奉行者,并保證它的正確而有效”。
綜上所論,30年代前后的中國,內戰頻仍,軍閥割據,社會混亂,中央權威衰微。新桂系民團制度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創制的。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下民團制度的確取得一定的成效,30年代前期廣西動亂平息,治安比較穩定,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設有計劃的開展,出現一種與其他省不同的新氣象。這一新氣象招引不少中外人士來廣西參觀考察。各方人士對新桂系“頗有假使全國都無辦法的時候。我們亦應擔當革命建國的精神甚為稱道,尤其是對民團制度贊許有加。有的說:“中國今日之所以積弱難返,主要原因就是民族無組織,像一盤散沙,人民雖多,毫無用處”,“要民族組織起來,非全國如廣西一樣,從民團努力不可”。有的說“桂省訓練民團成績極佳”,“勵精圖治,實事求是,稱為模范省,洵屬不愧!”甚至稱“中國的希望在廣西,廣西的希望在民團”。名流學者的贊譽,為新桂系作了他們自己做不到的宣傳效果,使其在世人中樹立了“新人物”的形象。
民團本質上是軍事組織,是新桂系的準武裝。民團制度在特定的條件下也發揮過積極作用??箲鸨l時,民團組織在動員民眾,編組軍隊出師抗日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濫用它,將其推及社會生活各領域,必然導致軍事專制主義盛行。“以民團力量推動一切”就是當時廣西軍事專制主義盛行的集中表現。這點當時來桂考察的人士也看出來了。意大利學者嘉布賁博士在一次演講中就說:“在廣西很容易明白慕沙里泥的所以成功,因為貴省當局之治廣西,就如同慕沙里泥一樣”,“其方法就在集中權力,凡所頒的命令,所定的法律,人民要絕對的遵守,像這樣的拿權力去為國家工作,去為人民謀利益,就是法西蒂主義”。新桂系是諱言“法西斯主義”的,更不愿意別人對其新政使用這樣的詞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新政是搞“民主政治”,但其軍事專制主義的本質卻被這位學者在頌揚聲中不經意地點破了。近代中國社會錯綜復雜,因而近代歷史的事物也是十分復雜的。新桂系的民團制度對當時廣西社會的演進雖也有過一些積極的作用,但從根本上是違背時代潮流的,其性質是反現代化的。在民團制度下,30年代的廣西并不像新桂系聲稱的那樣一派祥和,不時也風雨交加,激起驚濤駭浪。反對新桂系軍事專制,反對民團制度的民變不斷發生。最大兩次是:1932~1933年桂北的灌陽、全縣、興安、龍勝等縣瑤民因與民團沖突,引發了數萬人參加的“瑤變”;1935年,中渡、百壽、融縣等縣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對民團制度的“變亂”,高呼“反對訓練民團,反對納糧納稅”等口號,參加“變亂”的民眾數萬之眾。廣大民眾以民變的方式對民團制度作出了評判,而民眾的評判體現了歷史的評判。民團制度得不到廣大民眾的認同和支持,根本在于它是軍事專制的制度。
責任編輯 譚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