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的利益動力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創新和發展。它為我們啟動和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依據。重溫鄧小平的利益動力觀,對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鄧小平;利益動力觀;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A849;D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08)06-0013-04
On the Role of Deng Xiao-ping's Viewpoint of Interest Motive Force in Promoting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SONG Ling-wei HAN Jian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ong Committee, Nanchong, Si Chuan, 637000)
Abstract:As a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DENG Xiao-ping's viewpoint of interest motive force provides u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start and push forward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Re-studying this viewpoint of DENG Xiao-p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s when we are carrying out the spirit of CPC's 17th national congress to push forward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o strive for a new victory of building an overall wealthy socialist society.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interest motive force; reform and opening
30年前,我們黨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為標志,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30年后的今天,我國已經擺脫了一窮二白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中國為什么要啟動改革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怎樣才能在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把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的利益動力觀。
一
鄧小平的利益動力觀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和發展。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利益是人的積極性賴以產生的原始動力。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認為,利益是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動因,因而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前提和動力。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利益理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他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2]146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由于生產力起最終決定作用,因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在生產力中,人又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去干的。而人所奮斗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因此,利益是人的積極性賴以產生的原始動力,因而也是一切社會向前發展的原始動力。
(二)人民利益是推動社會主義向前發展的動力。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生、鞏固和發展,必須以維護、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前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后,如果不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那么就失去了社會主義的本來含義,就會變質,就會走向反面。相反,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利益,社會主義制度就能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要得以發展,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更是必須維護好、實現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3]63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我們必須造就一種機制,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充分得以實現,這樣人民群眾才會涌現出巨大的積極性,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生產力得到發展。生產力得到發展,又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調動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這樣就形成良性循環,社會主義事業也就能夠得到發展。
(三)人民利益能否得以實現,決定著一個政黨的興盛衰亡。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共產黨的領導。而黨只有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贏得群眾,從而帶領人民群眾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62年2月6日,鄧小平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進了城,執了政,是做官呢,還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呢?這個問題是毛澤東同志過去多次講過的??梢杂袃煞N態度:一種是做官,一種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如果不是做官,而是當人民的勤務員,那就要以普通勞動者的面貌出現,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4]“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謀利益。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反之,群眾的利益得不到實現,群眾就不跟你走,就會一事無成。執政幾十年的蘇聯共產黨退出歷史舞臺,就是有力的證明。
(四)政策的制定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1978年,我們黨正是以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目標,以利益的適度差別為著力點,以合理的體制、機制設計為保障,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質上就是通過體制、機制的重新設計,保障人們合理的利益得以實現,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礎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是新生事物,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當改革開放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擔心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會不會變。針對這種擔心,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要向世界說明,我們現在制定的這些方針、政策、戰略,誰也變不了。為什么?因為實踐證明現在的政策是正確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確實好起來了,國家興旺發達起來了,國際信譽高起來了,這是最大的事情。改變現在的政策,國家要受損失,人民要受損失,人民不會贊成?!盵3]83由此可見,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執行和完善,都是由人民利益的驅動所決定的。也只有這樣的政策,才能指導我們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去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
(五)人民利益是否能得以實現,關系到社會能否保持穩定。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以后,只有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鄧小平說過:“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國什么事情也干不成。”[3]348造就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需要從各方面努力,但是最關鍵的是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失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的挫折,鄧小平在總結其教訓的時候指出:世界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講是因為經濟搞不上去,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沒有提高。相反,中國社會主義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是因為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就擁護黨,擁護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遇到大的風波,我們也能挺得過去。鄧小平還說:為什么“我們的國家能夠很穩定?就是因為我們搞了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盵3]371可見,要保持社會穩定,從而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向前發展,就必須以維護好、實現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前提。
(六)只有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才能促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只有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才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鄧小平關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內容:一是為個人利益正名,并且將它放到應有的地位。二是強調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鄧小平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為人民謀利益,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是一致的;必須把國家、集體與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才能發展好生產。三是要統籌兼顧,照顧到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把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四是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對于共產黨員和其它先進分子,更要提出這個要求。五是既要注意滿足人的物質利益,又要注意滿足人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樣才更能提高人的素質,調動人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這些決策貫徹執行的結果,確實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主義中國的面目為之一新。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變化,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這些重大的決策有利于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調動了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一)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2]152實行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可以打破平均主義,使人們有條件去追求合理的個人利益,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們黨正是在鄧小平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以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目標,以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盛行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為突破口,以利益的合理差異為著力點,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
(二)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根據農民的意愿,從發展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民群眾生活水平出發,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當然,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村也會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針對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黨的十七大也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戰略布署。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民的利益會進一步得到保護,農民的積極性也會進一步提高,從而使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三)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是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同時對公有制的結構及其實現方式進行改革;二是大力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其他經濟成分;三是對各種經濟成份同等地依法加以保護。實行這樣的政策,一是可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生活需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二是可以解決一些諸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壓力大等單靠公有制經濟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從而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是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例如,允許私營經濟存在和發展,使私營企業主盡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展生產,開展經營活動,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這樣自然就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四)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是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改革開放前,在分配問題上平均主義嚴重,人們積極性不高,生產也無法發展上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按照鄧小平同志的利益動力觀,確立了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這對于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堅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必然要求有與之相匹配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人們可以從多種渠道去獲取自身的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三是要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這樣做,既考慮了人們追求合理利益的需要,又照顧到了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實現社會公正,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五)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不要以為搞點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道路,沒有那么回事?!盵3]364在鄧小平看來,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人民利益的實現有賴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群眾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尤其是根據自己的物質利益去進行創造歷史的活動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個人也有擇業的自由,這樣人們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去追求自身的利益,從而也就能夠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六)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關于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強調:要“保障人民民主”。他認為,如果沒有人民民主,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創造性就得不到充分的調動和發揮,人民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保護,這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盀榱吮U先嗣衩裰?,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盵2]146關于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歷來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在鄧小平同志的指導下,我們黨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政方針。這些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對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搞好文化體制改革,從而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方面的利益需求,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
今天,我們在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導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仍然必須以鄧小平的利益動力觀為指導,充分利用利益機制的作用,調動人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要通過宣傳教育,使人民群眾懂得只有發展生產,才能改善生活。不積極投身生產經營活動,企圖靠他人的恩賜發財致富,那是不現實的。在社會生活中,有些人甚至企圖靠搞歪門邪道富起來,那更是不行的。二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去發展生產??茖W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只有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去發展生產,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不注意生產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雖然也可能獲得較多的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但是會損害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子孫后代也會罵我們。三是要堅持兩種生產一齊抓。既要抓物質產品的生產,又要抓文化產品的生產。這樣才能既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又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從而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
(二)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通過改革,我們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有利于將勞動者的責、權、利捆綁起來的體制、機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應該肯定的。但是目前在利益關系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一是先富與后富的關系問題。通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確實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有的人甚至已經成了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對于這些人,只要他們的收入合法,應該予以保護。但是,怎么才能實現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關于這個問題,鄧小平早在1992年就提出:“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盵3]374我們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怎樣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研究。二是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有道理的。因為只有那樣,才更有利于發展生產。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社會財富增加了,但是分配不公的問題也明顯地凸現了出來。面對這種情況,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我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這是非常正確的。然而怎樣操作,這需要認真研究,并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三是城市與農村的關系問題。通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這是事實。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利益的驅動下,多數青年農民不愿從事農業生產,外出打工去了,留在農村的是婦女、兒童、老人。這樣糧食生產、副食供應等問題怎么解決?是否會出現糧食風險?誰人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的收入怎么才能繼續增長?怎樣處理城市人與農村人在收入方面的差距?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四是區域發展問題。怎樣在保持東部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中、西部開發的步伐,使中、西部的群眾在收入上縮小與東部群眾的距離,這些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五是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激烈的競爭有利于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在競爭中也必然產生一些弱勢群體,他們的利益怎樣保護?這個問題也需要解決。必須指出,我們說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原始動力,這并不是說利益的存在就自然推動社會發展,只有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向前發展。
(三)以法制為保障,確保人民群眾的利益得以實現。一是從立法的層面上,要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重大利益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人民的利益表現在很多方面,有些利益是非常具體的,都將其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是不現實的,也沒有必要。但是就一些根本性的、重大的利益問題而言,我們用法律的形式將其確定下來,那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怎樣統籌兼顧,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就可以在充分調查研究,征集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用法律的形式將其固定下來,以便于操作。二是各個單位、各個部門要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一些保護職工利益的辦法、措施,以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三是要嚴格依法辦事。一方面要用法律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還有一個利益剝奪的問題。對那些違法所得的利益,必須通過法律程序予以剝奪,這是保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
(四)完善信息通道,妥善處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信息通道,以便讓決策機關及時把握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對于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有關部門要認真分析研究,采取不同的辦法加以處理。對于不合理的利益訴求,要加以說明。對于合理的利益訴求,目前能夠解決的,要采取措施,積極加以解決。對于那些目前暫時不能解決的,要說明具備什么條件可以解決。目前要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處理好一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利益問題,如教育亂收費的問題,就業難的問題,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房價過高的問題等等。當然,我們也要教育群眾,在利益問題上,要有市場經濟的觀念,不能處處依靠組織,凡是應該由自己解決的問題,都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由自己去加以解決。只有那些應該由黨組織、政府部門出面解決的問題,才按照正常的程序,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有關部門在受理群眾的利益訴求后,一定要有回音,該解決的,一定要及時妥善地予以解決。
(五)注意利益的層次性,引導人們追求高層次的利益。在這個問題上,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用變化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和處理問題。例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保護了農民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而是要吃好穿好。在這種利益追求的驅使下,青年農民基本上都走上了南下打工之路。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怎樣保護繼續留在農村的老弱病殘者的利益,怎樣通過利益機制繼續調動人們種田的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成為新的課題擺在我們面前。農村在深化改革中,必須下決心解決好這個問題。二是要引導人們把追求個人利益與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在新的形勢下深化改革,用利益機制誘導人的積極性,必須既注意保護勞動者合法的個人利益,又注意引導全體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斗。三是要引導人們追求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利益。物質利益是重要的,但不能到此為止。我們還要引導人們在追求合理的物質利益的同時,追求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利益。這對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六)擺正共產黨人在利益關系中的位置,堅決反對“與民爭利”。我們黨的干部,絕大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他們以工作為重,以大局為重,為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出了貢獻。但是也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入黨目的不明確,把入黨、升官當作謀取個人利益的手段。具體表現為:行動中千方百計為自己打算,對老百姓的利益不聞不問,甚至與民爭利,奪民之利。這樣就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影響人民群眾積極性的發揮,最終必然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形勢下,我們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改革的精神加強黨的建設,完善各種制度,強化各種監督,堅決懲治腐敗,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樣做,我們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