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最活躍地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有獨特之處。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在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中分量最大的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建筑業,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會是吸收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行業。努力搞活民營經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將農村勞動力在當地實現轉化將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長三角;農村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24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2-0052-03
黨的十六大著重指出:解決“三農”問題是當務之急。而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就在于增加農民收入,而要農民增收,必須有效地開發利用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諸多途徑中,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的轉移是最有效也最直接的途徑。我國農村從開放的1978年到2000年,已累計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勞動力1.3億人。但是我國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大,占63.91%,而1999年世界平均比例為54%,高收入國家為24%,中等收入國家為34%。另外,我國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例1999年達50%,遠低于第一次現代化的30%的標準,而高收入國家為5%.中等收入國家為32%。所以,我國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從現狀來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包括向非農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向鄉鎮企業轉移,向小城鎮及城市轉移等幾種轉移去向。
一、長三角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有其獨特的特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消息,2007年上半年,在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方面,上海、浙江、江蘇三地分別排全國第一、四、五位。上海市農村居民家庭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5.5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萬人,增幅達22.2%,就業形勢好于去年。而江蘇省有關方面的調查表明,上半年該省新轉移農村勞動力39.81萬人,新增勞務輸出30.89萬人,分別較年初增長2.69%和4.42%。在浙江,2004年農村非農勞動力的比例上升到63.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一二十個百分點。有關專家指出,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轉移、提高工資性收入,是長三角地區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推動因素。
(一)上海轉移外來農村勞動力的情況
下面我們可以看一下1995—2006年外地人口向上海的遷入情況
對以上的數據在EXCEL上進行回歸,可以得到如下的趨勢圖:

從線性趨勢圖可以看出,1995年以后,上海的遷入人口遠遠大于遷出人口,并且其機械增長率一直呈上升的趨勢,上海的人口遷入量以及遷入率在2003年和2004年的時候達到了高峰,此后隨著上海一系列限制外地人口入滬的法律法規的出臺,外來人口的遷入有所減少,但總數量并沒有明顯的減少。
同樣,用EXCEL表格在圖上顯示出來為
從左邊的曲線可以看出:相比較于城鎮人口一直在以較高的增長率遷入上海,農村人口的遷移量在1980—2000年之間都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數量上。但是從2000年以后突然有一個質的飛躍,遷移數量越來越多,并有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的趨勢。這是因為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從此以后外國企業進入中國的門檻降低,為緩解本國能源環境的壓力,也由于中國廉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把本國的勞動密集型的制造企業向中國轉移。這直接導致對一線操作工人的需求量大增,所以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紛紛涌入制造業發達的上海。
所以上海的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就業以上海新增的制造業為主,這種趨勢在上海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了,下圖是最近幾年中上海吸納新增非農勞動力最多的行業:

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了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第三產業的興起,上海農村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在各行業中的就業分布較前兩年有所不同,原來排位靠后的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分別躍居第二三位。按行業分,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居前三位的行業依次為:制造業(51.7%)、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15.9%)、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7.6%)。對于后兩者,政府的推動作用尤其明顯。而且隨著新興行業的興起,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在吸納新增非農業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還會持續。
(二)浙江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特點
浙江省一直以來人地矛盾特別突出,根據浙江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6年末,浙江省的常住人口為4 976萬人,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4 980萬人,與2005年末常住人口4 898萬人相比,增加了82萬人,增長1.67%。年末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2 813.7萬人,占總人口的56.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2 166.3萬人,占總人口的43.5%。與2005年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48個百分點。獨特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浙江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有其獨特的特點:
1.浙江民營經濟非常發達,民營經濟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場所。1979—2003年,全省新增就業人員1 125萬人,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就業人員1 058萬人,占94.1%。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進入本地的鄉鎮企業就業。2002年浙江農村鄉鎮企業、私營企業與個體戶總就業人數1 393萬人,占鄉村就業總人數的64%,對浙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從農業中轉出的勞動力不是全部進入城市,有相當部分的農業勞動力實現了在農村的內部轉移,農村第三產業正成為浙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農村第三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潛力開始發揮,2002年從農業新轉向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中,轉向第三產業的占到60%,轉向第二產業的占40%。同時,在第二三產業中,部分農村勞動力也從第二產業轉向從事第三產業,使農村第三產業就業水平上升較快。
3.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明顯的兼業性。目前,我國農村轉移出去的勞動力絕大多數還保留著對土地的承包權,每年除在外務工外,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屬亦工亦農性轉移。兼業長短因家庭勞動力的多寡與從事勞務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而言,家庭勞動力較多,從事勞務收入又較高的,在外工作時間就長,反之則短。由于兼業現象的普遍存在,使農民收入的來源越來越多樣化。
(三)江蘇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特點
江蘇省農村勞動力在2006年底時為2 656.8萬人,平均每個農村勞動力占有耕地僅為2.7畝,僅為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如此緊缺的土地資源根本無法承載如此龐大的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成為江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極為重要的問題。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
1.在江蘇經濟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中解放出來,在2002年的時候農村中的非農業勞動力與農業勞動力幾乎持平。2003年非農業生產勞動力人數(1 418.79萬人,53.56%)首次超過農業生產勞動力人數(1 230.29萬人,46.44%)。在隨后的幾年中這種差距被逐步拉大。到2006年的時候農村勞動力中非農業勞動力的人數首次降到1 000萬人以下,江蘇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成果是相當明顯的。

2.農村轉移的勞動力就業主要集中在工業、建筑業、社會服務業、批零貿易住宿餐飲業等行業中。根據農村住戶的調查資料反映,在全省1 675.43萬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工業吸納的轉移勞動力最多,達688.60萬人,占41.1%;其次是建筑業256.34萬人,占15.3%;再次社會服務業149.11萬人,占8.9%;批零貿易、住宿、餐飲業共吸納了167.54萬人,占10%。這幾個行業吸納了75.3%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其他行業的吸納數分別為交通運輸業占5.4%,文教衛生占3.2%,其他占16.1%。
二、結論
綜觀長三角三省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過程中的諸多特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由于我國獨特的國情,在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中分量最大的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建筑業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會是吸收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行業。改革開放后,我們承接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發達國家把高污染、高能耗以及低附加值、高勞動密集型加工業轉移到了我們這樣大的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我國的技術、資金基礎還是比較薄弱,這種情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很難得到徹底的改變。因此,對于未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仍將發揮勞動力成本低廉這個優勢,仍然要朝著世界制造業中心方向,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把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努力變農村勞動過剩負擔為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優勢。
2.努力搞活民營經濟,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將農村勞動力在當地實現轉化將會是一種最有效,可以大規模實行的方法。民營經濟是就地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最重要的載體,為促進民營企業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可以適當地給予優惠政策、提供創業培訓、小額貸款服務,加快發展縣域、鎮域經濟,積極鼓勵和扶持一批勞動密集型、就業容量大、具有地域特色的民營經濟、小集鎮商貿業和農村服務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在當地就近向非農產業轉移。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發揮小城鎮聚集和輻射功能,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加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利用小城鎮連接農村和城市的紐帶作用,發揮小城鎮聚集功能和傳導城鄉的輻射功能,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提高產業聚集和人口的吸納能力。鼓勵、引導和扶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和居住,用勞務經濟反哺農村經濟發展。這種轉化可以避免大量農民工涌入大城市所引發的交通,社會治安等問題。這種轉移方式在蘇南,浙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可以在條件具備的沿海諸省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