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營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受舊體制和觀念的限制,在現時經濟生活中,民營經濟還是受到了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平等待遇,其合法權益也受到侵犯。主要表現在市場主體地位不平等,很難實現公平競爭;發展民營經濟的環境不夠寬松;民營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等。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措施為加強立法保護;加強司法保護;放寬民營企業的市場加大改革挾持力度。
關鍵詞: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F12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2-0113-02
民營企業是在中國獨特的經濟轉型時期提出的一個概念,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刻意地去淡化企業的所有制性質,是對民營企業的一個溫柔的稱呼。我國的民營企業與歐美的股份制公司革命和日本的社會財富集中于法人企業具有本質的區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營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尤其在江浙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民營經濟甚至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是,由于受舊體制和觀念的限制,在現時經濟生活中,民營經濟還是受到了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平等待遇,其合法權益也受到了侵犯。主要表現在市場主體地位不平等,很難實現公平競爭;發展民營經濟的環境不夠寬松;民營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等。
一、企業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的原因
(一)體制原因
民營企業在中國近代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被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壓迫到與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結合的,在困難中求發展的不平凡的經歷。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又對民營企業進行了漸進性的社會主義改造,民營企業一度在中國大陸失去了其應有的地位和創造力。
從建國之初的《共同綱領》,到1982年憲法的四次修改,我國對國營、集體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法律規定都是有所區別的,不僅對民營企業和私有財產的保護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規定,甚至個體業者與外國投資者同屬私人財產所有者,在保護上也有很大差別,而且對民營企業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也存在不對稱,這既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也阻礙了民營企業的發展進程。體制的落后、思維的束縛,導致了我們的立法滯后,而且不具有公平性。
新中國成立至今,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由于受“權大于法”和特權意識等落后思想的束縛,對民營企業“依權監管”的格局依然普遍存在,“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仍然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歷史過程,司法權力處于行政權力的附屬地位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民營企業權益的保護問題。一方面民營企業不愿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在處理民營企業問題上也顯得力不從心。司法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加之司法裁量權的濫用,使得民營企業受侵害的權益失去了最后的法律救濟機會。
(二)企業自身的原因
我國的民營企業,由于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企業自身也具有許多沒有來得及更正的問題。
一是企業自我保護意識缺乏。我國法律的政策性工具品質,長期以來已經使得民營企業產生了對政策的依賴心理和對法律權威的畏懼心理,大多數民營企業認為法律是國家統治的工具而不是企業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武器。當其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他們更愿意上訪而不愿意訴訟,更愿意找黨委和政府而不愿意找法院,更愿意找媒體曝光,而不愿意找律師咨詢。這一心理誤區,導致民營企業不能正確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且民營企業也缺乏真正屬于自己的保護其自身合法權益的自我保護組織。
二是企業法律意識淡薄、缺乏信用。民營企業存在的信用問題,對民營企業的內在保護和外在保護產生了很大的牽制作用,嚴重影響了民營企業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
二、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措施
(一)加強立法保護
盡管目前我國《憲法》、《刑法》、《公司法》和《個人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等重要法律都對我國民營企業的產權歸屬作出了明確規定,例如,《個人獨資企業法》第十七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對本企業的財產依法享有所有權,其有關權利可以依法進行轉讓或繼承。”第二十五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以任何方式強制個人獨資企業提供財力、物力、人力;對于違法強制提供財力、物力、人力的行為,個人獨資企業有權拒絕。”但是,在產權界定和產權范圍等方面還存在致命的缺欠。比如,我國《憲法》、《民法通則》所列舉的個人財產僅僅限于房屋、儲蓄、生活用品、圖書資料等個人生活資料財產。隨著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和角色重要性的加強,個人財產范圍不斷擴大,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越來越多,上述法律對保護個人生產資料的條款尚不完善。另外,目前我國對民營經濟保護的立法多數為行政立法,而體現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和誠實信用等市場經濟原則的法規較少。因此,在民法中應進一步完善對民營經濟的法律保護。
(二)加強司法保護
一是制定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結構合理的民營企業法律體系。使民營企業充分享有國民待遇,如公共事務信息知情權,經濟利益表達權,政治民主參與權等。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完善司法程序。一方面樹立司法權威,改變司法的從屬地位;另一方面,要健全法制,切實保護民營企業的權益,給民營企業以權利救濟的司法保護屏障。如2005年2月24日《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是對憲法的一個補充。
二是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當出現侵害民營企業權益的法律制度時,我們應通過憲法予以糾正。我國現在提出的“憲法司法化”命題,還遠沒有達到設計出合理的爭端解決機制的程度。當法律與法律之間、法律與行政法規之間、行政法規與地方法規之間、地方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出現矛盾時,我們要依據《憲法》為解決上述糾紛進行必要的更正。
三是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民營企業普遍存在重人治輕法治、重政策輕法律的錯誤傾向,依法行政的實質就是“管理者必須得到管理”。要建立嚴格而科學的執法監督機制,保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明確監督主體的職責和權限,從而消除行政執法的死角和誤區。此外,還要加大執法力度,切實解決民營企業負擔過重問題。
(三)放寬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隨著憲法的修改和完善,各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也陸續出臺,民營企業已經受到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在打破壟斷,進入社會事業,參與金融服務,參與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都取得了平等的國民待遇。放寬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后,一是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勵民營經濟迅速做強做大;二是不斷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利用經濟杠桿調控而不是利用行政命令指揮;三是不斷提高民營企業的經營者素質和勞動者素質,保證民營企業家和普通勞動者的各項權利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