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南牧區地處青藏高原東緣,黃河、長江的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由于該區的城市體系建立在生態脆弱敏感而生態價值巨大的甘南高原,所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該區生態的可持續性有重大的影響,對拉動該地區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在2000—2005年期間甘南州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總體處于不斷的上升趨勢,發展力和持續力的變化趨勢有較高的趨同性,呈穩步上升趨勢,協調力曲線的走勢從2000—2005年呈現出略微的波動下降趨勢,這將會成為甘南州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甘南城市;改進的熵值法;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2-0156-02
甘南牧區城鎮發展歷史過程可簡單總結為:發軔春秋戰國時期,奠基于西漢建立之后,轉型于公元7世紀中葉,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由于該區的城市體系建立在生態脆弱敏感而生態價值巨大的甘南高原,所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該區生態的可持續性有重大的影響,對拉動該區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
一、甘南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觀在地域空間單元的運用,其核心是“經濟可持續是基礎,生態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的發展觀”。強調城市發展的公平性、系統性和全面性,追求理性又有節制的發展,既不能抑制發展又不能盲目發展,從而實現各種資源的持續利用,使城市生態進入良性循環,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質量,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1]。
(一)指標體系的設計
本文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在參考目前關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2],結合甘南城市發展演化自身的特點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建立了由表征發展力、持續力和協調力的26個指標組成的甘南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見表1),這26個指標大部分涵蓋了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個系統,可以較全面客觀地反映甘南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真實情況。
(二)評價模型選擇——改進的熵值法
如何有效地定量評估可持續發展的程度,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定量方法的選取。據統計,目前可采用的定量方法有10大類約1000個評價模型,如層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等,雖然這些方法在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它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現有研究成果證明,改進后的熵值法更為適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評估[3]。改進熵值法的主要計算步驟:
1.由于不同的指標具有不同的量綱和單位,為了消除量綱和量綱單位的不同所帶來的不可公度性,所以,首先應將評價指標無量綱化處理,本文采用的指標同度量化處理辦法如下:
二、評價結果
考慮到數據的準確性和可獲取性,本文以2000—2005年作為評價的時間區域,并選取了26個評價指標來進行甘南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定量評價,按照改進熵值法的計算步驟,對各個評價指標進行賦權,賦權結果見表2,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出甘南城市在2000—2005年間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變化曲線(見圖)。
三、結論
從甘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指標賦權的結果可以看出,權重大于或等于0.04的指標有10項,其中,表征經濟發展屬于經濟系統的有4項,表征教育衛生屬于社會系統的指標和表征生活環境質量屬于環境系統的指標各有3項,由此表明,在甘南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經濟系統最為重要,因為經濟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能為城市各項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物質保證;同時,應不斷提高教育衛生等社會服務功能和城市基礎設施以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加強環境保護和提升環境質量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同等重要。
從甘南州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在2000—2005年期間,甘南州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總體上處于不斷的上升趨勢。發展力和持續力的變化趨勢有較高的相似性,呈穩步上升趨勢,這種趨同現象說明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之間有較高的正相關性,經濟發展為社會進步創造財富并提供物質基礎,使其進步得以實現;同時,社會進步又為經濟發展積累知識并提供智力支撐,使其發展得以保證,兩者之間是良性互動的,這與區域開發的目標——實現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相一致,也與我國目前可持續發展和構筑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也相吻合。
參考文獻:
[1] 何瀟,李清,童殷,等.重慶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4).
[2] 王舟英,益希卓瑪.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鎮化發展問題初探[J].甘肅民族研究,2004,(24).
[3] 雷霞.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市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理論學刊,2007,(7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